嚴昕瑜 唐欣悅 徐詩琦
【摘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各國對于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凸顯了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昆曲作為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文化瑰寶,素有“百戲之祖”的美譽。而如今,因長期依托于老年市場,昆曲在大數據時代下正面臨著窘境。如何推動中華傳統戲曲文化在世界范圍不同年齡層次群體中的傳承與傳播,已成為一項重大挑戰。
【關鍵詞】 昆曲;戲曲文化;傳承和傳播;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J8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5-0072-03
基金項目: 本文系常熟理工學院2020年度校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XJDC2020091。
一、引言
基于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愈來愈多的傳統文化受到關注,然而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文化底蘊的昆曲正面臨著傳播的窘境。筆者通過在昆曲發源地蘇州的實地調研,追溯了昆曲的發展歷程。結合當地“姑蘇八點半”活動的推進,本文從昆曲傳承演變、昆曲傳承困境和昆曲傳播途徑三方面著手,對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出看法。
二、昆曲的起源、傳承與傳播現狀
(一)昆曲的起源與發展。起源于14世紀的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通過將唱念做打等技巧糅合,表現人物的細膩情感。昆曲經歷了多次朝代更迭,在明朝迎來了它的盛世。嘉靖年間,昆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唱腔—— “水磨調”,這也是昆曲區別于其他戲曲最具有代表性的特點。昆曲用詞典雅,唱腔婉轉,妝容、服飾、布景等都注意和諧之美,廣受豪門巨室的歡迎。萬歷年間,優秀劇目層出不窮,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牡丹亭》也在此時橫空出世,轟動整個文壇與劇壇。昆曲的表演場所小至門廳院落,大至皇都宮廷,從業的專業演員更是有幾千余人,獲得了“四方歌曲,必宗吳門”的美譽。
明朝中后期,隨著地方戲的發展和京劇的出現,昆曲的地位受到了動搖。戲曲的受眾群體逐漸轉向平民化,這給辭藻華麗的昆曲帶來了生存危機。由于與大眾審美產生隔閡,辭藻修飾華而不實,主題思想略顯單薄,失去原有民間色彩的昆曲在文化和社會上都不再占有優勢地位。清朝中葉,清政府限制文人群體演出活動讓“雅部”主脈昆曲的傳播雪上加霜。不同于昆曲,“花部”代表徽劇因其迎合大眾審美在劇壇獲得了一席之地。徽劇吸收了其他地方戲的經驗,聲調高昂,節奏歡快,在乾隆五十五年進京表演,與漢劇進行交流融合,從此在劇壇站穩腳跟。經過長時間的碰撞,結合北京的地方特色,一種獨立的體系應運而生,這便是如今的國粹京劇。
“花雅之爭”使昆曲不再一家獨大,傳統地方戲獲得了大眾認可,這反映了戲曲對民眾的依賴程度。但作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并沒有因此消失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隨著戲曲改革“百花齊放,推成出新”的推出,新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有了新的出路,昆曲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
(二)昆曲傳承與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隨著影視劇的白熱化,戲曲難以吸引到青年一代的注意。為迎合大眾審美,一些戲曲人不得不將戲曲與影視劇結合,另有一些綜藝節目、短視頻等也逐漸引入傳統戲曲。但這些跨界改編,往往相悖于傳統戲曲的原有風韻,筆者認為戲曲的傳承與傳播不能只依托于少部分戲曲人,戲曲文化需要堅守,更需要在合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傳統戲曲往往吸收了多種古代文學的精華,經過時間沉淀而融會貫通。以昆曲為例,昆曲的呈現方式是以詩歌、文言文的形式,雖然內容豐富,但僅憑聽感往往繁雜難懂,需要聽眾綜合視聽說來感受它的魅力。與京劇相比較而言,以傳統昆曲劇目《牡丹亭》為例,盡管京劇的唱詞沒有在原有基礎上做太多修改,但是增添了許多對話念白,這讓許多不理解南方方言的觀眾更好地了解故事發生背景。昆曲雖然音調宛轉,但唱法稍顯拖沓,而京劇讓觀眾沉浸于故事本身,不僅欣賞到了傳統唱詞的神韻,還領略了京劇的特色。
唱詞是表達整部劇目核心意義的關鍵,好的唱詞可以渲染氛圍,帶領觀眾進入演員的情感世界,從而產生共鳴。昆曲劇目的修改需要較高的文學素養,但專業學習渠道少之又少,導致一些有識之士與昆曲失之交臂。優秀演員青黃不接,觀眾基數較小,這都導致了昆曲的排練成本的增加,為使劇院繼續保持營業狀態,單場次門票不得不提高,這給昆曲的傳播帶來了挑戰。目前,昆曲的受眾仍集中于老年群體,如果不及時探求新的出路,創造簡明易懂而不失情調的劇本,恐怕昆曲會失去最后一批欣賞它的伯樂。
昆曲在國外的傳播影響深遠,以《牡丹亭》為例,早在1929年德國學者就對此進行了介紹與翻譯,在英國、美國也有相應的譯本,均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但這始終都是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鑒于昆曲劇本語言綺麗的特點,翻譯難度顯而易見,如何編排一個既不失傳統風韻,又貼合實際易于理解的劇本,這對戲曲人也是一個挑戰。
三、古有良方
(一)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推進,傳統昆曲劇目《十五貫》重獲新生。該劇目通過將兩個冤假錯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以雙生旦的表演形式引起了昆曲熱潮,將瀕臨無人傳承危險境地的昆曲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一經演出便轟動全國。周恩來總理將之稱為“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
有著雙主線故事的《十五貫》圍繞一個“巧”字,批判了主觀臆斷下的官僚之風,贊美了實事求是精神和民間智慧力量,符合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和精髓。該劇目將故事背景設置在生活瑣事中,擁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贏得了百姓的喜愛與贊賞。雙生旦的表演形式符合當地的欣賞水平和藝術追求,既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又給觀眾留下想象空間。同時,雙生旦結構充分利用演員資源,增加了經濟利益。
《十五貫》給戲曲傳承與傳播的啟示是要結合時代精神,迎合大眾口味,不斷改進更新。但《十五貫》也有所不足,因為情節跌宕起伏,往往需要三至四天才能結束演出,這導致沒有了解前因的觀眾不知所云,所以一部精簡而完整的劇目迫在眉睫。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興起與發展。青春版《牡丹亭》是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攜手兩岸藝術家聯合打造,由蘇州昆劇團進行排演,被稱為昆曲史上的一朵“白牡丹”。青春版《牡丹亭》在三方面進行了創新,筆者將此概括為三方面:演員年輕但不失經驗,劇本年輕但不失傳統,場景年輕但不失經典。
青春版《牡丹亭》由青年演員俞玖林和沈豐英分別飾演柳夢梅和杜麗娘,他們分別師從汪世瑜與張繼青,這兩位名師均是蘇州昆曲傳習所“傳”字輩師傅的接班人,這正是優秀文化的一脈相傳。如果說青年演員的表演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走進劇院,那么劇本的創新則留下了這些觀眾。為不改變原版的原汁原味,白先勇先生僅將劇本進行縮短,由原先55折戲縮短至27折,這不僅提高了演出效率,也讓觀眾不至于審美疲勞。單純依靠劇本是不能抓住觀眾的心的,昆曲演員們深諳這一道理,所以青春版的創新還體現在場景的布置。白先勇先生明確把這版戲的觀眾層次定為青年,所以無論是舞臺設計還是演員形象都時刻把握年輕態度。《牡丹亭》依靠舞臺場景來介紹人物背景,在主角相遇時采用靈動的紅色,在杜麗娘死后采用絕望的黑色,通過色彩的碰撞結合故事發展,從而塑造活靈活現的人物。
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公演以來廣受好評,這不僅是對昆曲文化的傳承,更意味著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青春版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將新元素賦予傳統,結合時代特點,符合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更有力量。
四、今辟蹊徑
(一)守得住。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需要政府支持。以蘇州市為例,在2020年五一期間,蘇州市推出夜經濟品牌“姑蘇八點半”。中國昆曲博物館里回蕩著吳儂軟語,古典園林的戲臺上也不乏昆曲演員的身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網師園也是一座文化的橋梁。在20世紀90年代,蘇州市文化局、旅游局和園林局合作展現了一座特別的夜花園。夜晚的網師園飄揚著昆曲評彈、展現著江南歌舞,當世遺碰撞上非遺顯得是如此和諧而巧妙。《牡丹亭》是夜花園的王牌節目,昆曲演員結合園林精巧的特點,設置不同場景,融入姑蘇文化,給旅客沉浸式的觀看體驗。正是在昆曲演員的堅持與政府的支持下,傳統文化才得以源遠流長。
(二)破得掉。為擴大戲曲文化的受眾群體,吸引青年一代的注意,每一個戲曲人的心里都應該有“白牡丹”的種子。戲曲文化是文學素養和表演形式的結合,只有不斷除舊布新,才能留下觀眾。《十五貫》的雙生旦結構,青春版《牡丹亭》的推陳出新都是廣大戲曲人創新的體現。在大數據時代下,既要讓戲曲文化余韻流風,又要結合表演藝術做出適合時代腳步的改變,這是傳承過程中的困難所在。為此,戲曲人要吸收傳統理念的養分,讓心中的“白牡丹”開花結果。
(三)走得出。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引領,為使戲曲文化走出國門,成為國家名片,如何抓住每一次傳播機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明確市場定位是決定傳播范圍的核心問題。青春版《牡丹亭》率先走進大學校園,喚起了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共鳴。其次,走出去需要多方力量的堅持。劇目譯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觀眾的評價,如何將動人心弦的故事翻譯的蕩氣回腸需要專業人士的剖析。傳播過程需要營銷策略,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宣傳工作,才能使傳播推廣工作事半功倍。最后,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文化自信是對民族文化發自內心的認同,是中國人對自己華夏子孫身份的認同。當代青年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做弘揚傳統文化身體力行的踐行者。
五、結語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繁榮文藝創作。昆曲作為戲曲文化中或不可缺的一部分,它的傳播與傳承具有時代特色。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口號的倡導下,筆者認為針對目前戲曲文化傳承與傳播遇到的困境,必須結合時代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傳統戲曲文化成為有時代熱度、情感溫度、精神高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構建戲曲文化傳播的國際化結構模型,筆者認為要堅定“走出去”戰略,鼓勵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擴大戲曲文化的受眾人群,在保留傳統戲曲文化精華的同時與當代審美結合。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吸納海外力量,共同推進戲曲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弘揚與傳播,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王碩.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談昆曲藝術[J].藝術評鑒,2020,(09):160-161.
[2]尹堯鴻.中國戲曲對外傳播途徑初探——以《牡丹亭》的傳播為例[J].新余學院學報,2019,24(01):121-124.
[3]于芝瑤.文化自信與青春版《牡丹亭》所帶來的啟示[J].戲劇之家,2020,(11):4-6+14.
作者簡介:
嚴昕瑜,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常熟理工學院學生,德語專業本科在讀。
徐詩琦,女,漢族,上海奉賢人,常熟理工學院學生,德語專業本科在讀。
唐欣悅,通訊作者,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常熟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德語、德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