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要】 受到疫情影響,導致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嚴重沖擊,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心理狀態。為了響應后疫情時期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復工建設,以文娛產業中常見的音樂為切入點,從后疫情時期文化生活現狀出發,實踐探究了音樂對滿足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積極意義和有效途徑,希望能夠對后疫情階段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提供可行之道。
【關鍵詞】 后疫情視角;音樂;精神文化;生活期待;綜合探究
【中圖分類號】I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8-0074-02
一、引言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受到了嚴重沖擊,受其影響造成人們的工作、交際需求局限在家中,不能外出直接影響了我國的文化建設,同時也使人們容易產生不良心理狀態,對生活缺乏新期待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我國的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建設[1]。
音樂作為常見的文娛載體,歡快愉悅的樂律不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同時依托于音樂產生的多元文化活動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人們帶來了持久的期待與期盼[2]。因此,面對后疫情階段人們對豐富生活的渴求與疫情防控之間的矛盾沖突,有必要針對后疫情視角下音樂對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探尋后疫情時期文化工程復工的良性機制。
二、后疫情時期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現狀
(一)居家時期缺乏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
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從最初的全民禁止外出嚴控階段到非必要不出行、出行時刻戴口罩的嚴防輸入階段,受到長期疫情工作影響,導致人們逐漸形成了長期居家的防控疫情習慣,在這種情況下,直接限制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居家精神文化活動來源單調。在人們居家過程中,精神文化活動主要局限在家庭文娛、互聯網娛樂活動等方面,文娛活動受到場地、人員等影響,來源較為單調,不能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活動的豐富性要求[3];(2)長期居家限制了人們探索精神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由于人們長期處于封閉的居家環境下,缺乏與外界環境的及時聯絡,導致精神文化活動受到沖擊,限制了其多樣化發展。
(二)疫情防控階段聚集性文娛活動受到限制
在我國防控疫情的過程中,受到傳統精神文化生活多為聚集性、集體性活動影響,導致精神文娛活動長期處于停工停業的階段,線下商演、演唱會、觀看電影等文娛活動經歷了長達近半年的休業過程,不難看出,疫情防控過程中聚集性文娛活動受到了嚴重沖擊;此外,受到疫情傳染性極強的特征影響,盡管有些集體文娛活動得到了規定要求內的復業營業,但是由于人們對疫情的恐懼感,直接影響了其參與多種精神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在雙重作用背景下,疫情防控工作期間傳統文娛活動受到了嚴重影響,進而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設。
(三)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群眾的負面心理
受到疫情防控工作影響,人們普遍存在焦慮不安、害怕煩躁等心理現象,這些負面情緒直接導致人民群眾滋生了負面情緒,從疫情防控期間報道的居家家庭氛圍導致人們產生輕生舉動、家庭關系緊張等新聞也能側面發現疫情防控期間群眾負面心理情況嚴峻。造成這一現象與人民群眾缺乏所需的精神文化活動有關,由于群眾不能通過有效的文娛活動調節單調的生活,造成普遍存在心理壓抑、對生活喪失期待感等問題,且不能及時疏解,直接加劇了負面情緒的嚴重性[4]。
三、后疫情視角下音樂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意義
(一)是推進文化產業復工復產的有效保障
文化產業作為我國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文化自信發展,同時更與我國的經濟建設息息相關,推進文化產業復工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群眾消費,帶動經濟發展,因此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雙向推進的過程中,加快文化產業復工是當前必要舉措之一。音樂作為文娛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歡快多樣的音樂旋律不僅能夠調節精神文化活動氛圍,更能夠吸引人們參與到文娛活動中,同時音樂還能起到傳播精神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不難看出后疫情期間音樂對推進文化產業復工復產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提高后疫情階段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度的可行途徑
音樂作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精神文化活動方式,對于舒緩心情、提高生活滿足感與期待感具有突出優勢,同時無論是線上演唱會、KTV娛樂活動、線下音樂活動、街頭即興表演、廣場舞運動等音樂活動類型,都能夠滿足不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活動需求,而音樂活動具有覆蓋范圍全面、種類多樣、感染性強等特點,已然成為后疫情背景下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度的重要途徑。
(三)是舒緩群眾受疫情影響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
在疫情防控視角下,人民群眾面臨家庭瑣事、生活壓力、工作就業等多方面影響,產生了煩躁、壓抑、緊張、焦慮等情緒,復雜的心理壓力直接對群眾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后疫情時代人民群眾的心理疏導工作同樣是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對于和諧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而音樂能夠幫助人們放松心情,同時能夠感染人們參與到精神文化活動中,在人們融入音樂環境的過程中幫助人們釋放心理壓力。此外音樂能夠治愈人心,多樣化的主題音樂活動能夠通過音樂歌詞、旋律、現場氛圍、群眾集體互動等方法達到釋放壓力的目的,進而幫助人民群眾面對后疫情現狀重新產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5]。
四、通過音樂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構建線上音樂活動體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多種信息軟件和網絡平臺為線上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支撐,考慮到后疫情時代并不鼓勵大范圍聚集性活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音樂活動的開展,因此,為了從音樂角度滿足后疫情視角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期待,可以通過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線上音樂活動體系,通過現代化的音樂活動機制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疫情精神文化活動[6]。比如,相關部門可以聯合QQ音樂、騰訊、愛奇藝等視頻音頻播放軟件,利用平臺優勢開展線上云演唱會,通過線上音樂活動滿足人們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央視主辦背景下開展的“致敬白衣天使公益云演唱會”等活動也能展示線上音樂活動的優勢。此外,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優勢,利用網絡平臺做好音樂傳播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全覆蓋的線上音樂活動體系,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值。
(二)開展針對性音樂活動,引導群眾舒緩心理狀態
由于音樂活動種類多樣,涉及范圍極廣,積極向上的音樂活動能夠幫助人們達到心理疏解的正面引導作用,同樣消極不良的音樂內容會增加人們的心理負擔,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后疫情視角下以音樂為載體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和企業可以充分考慮不同群眾的心理壓力類型與精神文化活動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的音樂活動,實現全民心理疏導與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如,針對農村地區人口,由于其容易出現對疫情發展動態了解不及時的問題,更容易受到錯誤信息誤導產生過度焦慮、擔心害怕等心理問題,地方可通過農村廣播的方法開展廣播音樂、新聞資訊相結合的文娛活動,減緩基層地區人們的心理壓力;而針對受疫情影響不能順利返校的各階段學生而言,學校可開展線上歌曲大賽等興趣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居家學習環境。
(三)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推進線下音樂主題活動
后疫情視角下國家逐步推進了部分線下娛樂文體活動,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帶來了全新期待,在這種情況下,各基層部門要在允許的范圍內積極推進線下音樂主題活動,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繽紛色彩。首先,要綜合考慮地區疫情防控現狀,通過分析地區人員流動、外來人口分布等涉及方面內容,制定完善、安全的線下音樂主題活動;其次,在設計開展線下音樂活動的過程中,要盡量縮小活動規模,通過開展區域性、小范圍聚集活動,降低人員流動風險,滿足不同地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在設計線下音樂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將音樂活動局限在商演、演唱會等傳統模式,要結合地區需求開設多元主題活動,在主題活動建設過程中滲透音樂元素,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新的精神文化生活氛圍。
(四)加強地區信息監督,避免消極音樂負面影響
由于音樂本身存在極強的感染性,更直接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心理變化,為了確保后疫情期間充分發揮音樂的正向引導作用,除了以音樂為載體開展線上線下精神文化活動外,更加加強音樂信息監督與管理工作,避免消極音樂內容對人民群眾產生負面影響。為了確保后疫情階段利用音樂向人們傳達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首先就要加強音樂內容監督與管理,從根源避免消極音樂內容;其次,要加強線上音樂評論與引導管理,降低不良樂評及音樂宣傳內容,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文化音樂活動體系。
五、結語
后疫情階段正處于各行業復工復產的重要時期,然而如何在確保防控疫情的基礎上為人們帶來全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緩解人們壓抑、緊張的疫情心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文章以文娛活動常見的音樂為載體,實踐探究了后疫情視角下音樂對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意義,并從線上音樂體系、針對性音樂主題活動、區域性線下音樂內容、加強音樂內容全方面監管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可行途徑,希望能夠對改善后疫情階段人民群眾的心理狀態、促進精神文化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馮耕中,孫煬煬.供應鏈視角下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0(04):42-49.
[2]石曉蕾,彭建鋒.“后疫情時代”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對策研究——以陜西省渭南市為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0,35(06):9-15.
[3]范周,林一民.消費回補與市場重塑:后疫情時期的文化消費趨勢探析[J].藝術評論,2020,(05):33-43.
[4]后疫情時代中國線上泛娛樂市場展望[J].現代商業銀行,2020,(09):42-47.
[5]謝榮波.音樂文化活動在群眾精神文明創建中的重要性[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