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媒體語境下,視覺語言是人們感知覺最為直觀和迅速的要素。視覺語言表達形式更加豐富,能夠帶給受眾更多的情感和互動體驗。視覺語言傳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在設計中融入反思性思維,來獲得受眾的認可和關注。
【關鍵詞】 新媒體;視覺語言傳播;變革;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9-0056-02
基金項目:1.宿遷市科技計劃項目“基于用戶定制的智慧旅游App界面設計”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Z2018105);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新媒體的互動性視覺語言傳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8SJA1905)。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以數字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行業迅速發展,為視覺設計帶來了嶄新的呈現方式和發展空間。在新媒體語境下,視覺語言是人們感知覺最為直觀和迅速的要素,數字化技術的日益發展使得視覺語言傳播凸顯出交互性和人性化的特點,視覺語言設計突破了以往單一、平面的模式,視覺表達形式更加豐富,能夠帶給受眾更多的情感和互動體驗。
二、新媒體與視覺語言
(一)新媒體的內涵
新媒體也被稱為"第五媒體",有別于傳統的報刊、戶外、廣播和電視,它是數字和網絡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主要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相對于傳統媒介,新媒介在信息的發布、接收和反饋方面有如下優勢:
首先,新媒體擁有較大的信息覆蓋面。新媒體是以超文本的形式進行信息的發布,這使得它具有更廣泛的受眾面。其次,新媒體傳遞的信息量巨大。新媒體借助超文本鏈接和非線性特點使用更加便捷的方式把巨量信息呈現成成千上萬的用戶;再次,新媒體可以給用戶提供綜合性的感官體驗。新媒體能夠集中多種媒體的優勢,很好地將圖文聲像等媒介形式進行融合,從而具備動態性和實時性的特點;最后,新媒體可以交互性傳遞信息。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的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并通過媒介及時地反饋信息,有效地實現了傳播信息的互動和交流。
(二)視覺語言概述
視覺語言按照一定設計原則把基本視覺要素進行融合而形成的一個傳達信息意象的符號系統。其中,基本視覺要素包括點、線、面、空間、色彩、機理、影調等。而設計原則是指把基本視覺要素進行搭配、變化和布局來表達特定視覺藝術效果的規則,從而從觀者產生視覺美感、視覺新質。視覺語言從設計應用上可以分為平面視覺語言、動態圖標和視頻語言。視覺語言是一種以視覺符號為主導的文化形態,它將客觀物理形式的“像”進行加工而形成符號化的“圖”。是符號形式和意義的有機結合。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視覺語言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改變了人們舊有的信息傳播和接受的方式,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因為它的符號屬性,所以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下,視覺語言的傳播才有實際意義。
三、新媒體對視覺語言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的出現導致了人們思維方式和形式視覺習慣的改變,也給視覺語言的傳播創造了獨特的語境。與傳統媒介不同,新媒體傳播是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和數字化技術為核心,新興的技術手段能夠擴大視覺語言的領域,增強媒介和受眾之間的雙向互動與交流,同時給受眾提供多方面的情感體驗。
(一)滿足受眾多元文化訴求
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背景下的受眾群體更加廣泛和復雜化,視覺語言也隨之多元化。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通過多種媒體設備獲得更為豐富的信息,并且利用便捷的網絡和移動平臺共享信息。同時,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個性特點和審美意象,所以對相同的新媒體作品會有不同的反饋和評價,這在某種程度上又促進新媒體視覺語言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在讀圖時代,語言和文字也不再是傳播信息的壟斷者,活潑生動的圖像可以取代語言傳遞更為豐富的信息,從而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效果,給受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二)動態圖像的視覺呈現方式
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它們在視覺傳達中所用的基本元素和遵循的設計原則是共通的,比如,都由點、線、面、空間、色彩、影調等元素構成,都需要兼具表達信息和傳遞藝術美感雙重屬性。不同的是,在新媒體環境下,視覺語言傳播打破了舊有的靜態傳遞信息的模式,更強調以動態數字的方式傳遞信息的功能,變二維為多維的動態呈現,使得視覺語言表現形式更加靈活和豐富,利用動畫、視頻等動態元素渲染氣氛,拉近作品和受眾的距離,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三)關注傳播過程的反饋
新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語言傳播,打破了傳統的直線傳播模式,變被動為主動,受眾在傳播過程中能積極主動的接受信息,并且通過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反饋信息,更大程度上增強了和傳者的互動交流。這樣,媒介產品的設計者便可以根據受眾的反饋,及時地發現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設計進行改進和優化。從形式上劃分,視覺語言傳播中的反饋有感官型反饋和物理型反饋。感官型反饋就是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五感進行的反饋。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 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其中,視覺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視覺反饋在所有反饋中也是最重要的;物理型反饋主要為了使受眾產生一種真實感和情境性,比如,可以通過虛擬場景,產生風雨雷電的自然效果。
(四)增強用戶的情感體驗
受眾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環境是媒體語言設計的基礎,人們通常借助物體的外形、色彩、紋理能進行審美感知。不同的媒體語言形式會帶給受眾不同的心理和行為體驗。傳統媒體下的視覺語言傳播主要通過增強視覺沖擊力來影響受眾,而新媒體環境下的視覺語言傳播不僅關注受眾的視覺觀看層面,更重視作品給受眾帶來的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新媒體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進行設計,給受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帶動其情感共鳴。
三、新媒體視覺語言設計的思考
在數字媒體時代,視覺語言傳播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標志。新媒體環境下的視覺語言設計應更加關注受眾的主體參與意識,以人為本,增加交互性體驗,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傳播的目的。
(一)滿足受眾的主體參與意識
從古到今,人們對設計的認識在不斷地進步,受眾的范圍和需求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表明,人的需求是多方面有層次的,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會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從而越來越趨向自我實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也在不斷提高。在視覺語言傳播過程中,受眾會遵循自身的個性去自主能動地獲取信息、反饋信息,從而使自身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參與性的設計將日益獲得受眾的認可和喜愛。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
視覺語言傳播不僅僅要具備知識性和技術性,還應該人性化。新媒體環境要求視覺語言傳播形式多元化,彰顯受眾個性,關注受眾精神需求,設計師應了解受眾的心理特征,運用受眾喜歡的語言,運用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技術,設計出人性化的作品。比如,在視覺語言設計時,應考慮到不同年齡、性別等個性特征而選擇不同的色彩屬性;不同的文化程度和職業特征的受眾需求又有所不同;和諧統一的外觀設計容易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借助于語言詞匯的妙用,給設計物品一個恰到好處的命名,往往會成為設計人性化的點睛之筆,可謂是設計中的“以名誘人”。因此,視覺語言傳播可以通過呈現不同的場景和格調,綜合運用多種視覺元素來豐富用戶的體驗,滿足用戶的需求和關注。
(三)設計中融入反思性思維
新媒體視覺語言傳播將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融入設計過程中,從而產生出更加有價值的個體體驗。當受眾融入參與到傳播過程中時,設計師應該敏銳地捕捉相關數據的波動變化,并引導受眾的積極反應。通過反思來深層次地探求受眾的需求,獲得其對媒體設計的完整感受。通過在設計中融入反思性思維,來達到推動設計進一步發展的目的。
四、結語
新媒體傳播豐富了人們的感官,給人們帶來了別樣的視覺體驗。也為視覺語言的設計帶來了新的發展和變革。設計師在進行視覺語言創新設計的時候,除了關注它的感官刺激、游戲娛樂功能外,還應考慮到道德理性、人文價值和審美體驗。不能忽視主題、削弱人性化。不能僅僅關注形式而忽視其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杜菁瑋.新媒體廣告的視覺動態設計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4.
[2]陽郭小平視聽新媒體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化.2014.
[3]徐紅,周吩盼.新媒體時代戶外廣告的互動創意[J].科技視界,2015,(2).
[4]范藝嚴.淺析新媒體傳播對視覺語言的影響[J].科技展望,2016.
[5]張楠.從WeChat海外推廣看新媒體時代國際傳播戰略選擇[J].今傳媒,2016,(6).
作者簡介:
劉巍巍,女,漢族,江蘇宿遷人,碩士,講師,宿遷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