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木雕是我國傳統藝術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發展重要載體。本文對傳統木雕工藝的技法及其所蘊涵的文化內涵與價值進行研究,介紹了木雕選材技巧,常用雕刻方法,常用刀具以及使用,闡述了木雕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 傳統木雕工藝;技法;藝術
【中圖分類號】J31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9-0073-02
一、前言
木雕指匠人們使用各種刀具以獨特的技法對木料進行雕刻加工,制作出具有觀賞性或兼實用性的木雕工藝品及用具,是我國傳統雕刻技藝之一,歷史悠久,發展至今已衍生出多個木雕流派,形成了紛繁復雜的種類與特色多樣的工藝,極具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過現階段,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建設新時期,機械加工制造技術成熟,給我國傳統木雕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如何保護傳統木雕工藝,讓傳統木雕技藝融入現代社會并得到進一步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這也是當代木雕匠人有責任和義務去承擔并解決的問題。而想要傳承和發展木雕工藝,掌握木雕工藝的雕刻技法,領悟木雕工藝所蘊藏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是重要前提和基礎,文章對此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二、傳統木雕工藝中的“技”
(一)木雕選材。選材是加工木雕工藝品的第一步,可用于木雕的樹種眾多,不同種類的木料具有不同的特性。硬木質地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不易斷裂受損,不易腐壞變形,是雕刻的上等材料,常見有紅木、黃楊木、花梨木等,此類樹種木料可以很好地通過雕刻呈現出結構復雜、造型細密的作品藝術,收藏價值高,備受匠人青睞。不過,硬木雕刻對匠人的技藝要求高,雕刻也比較花費時間和精力,對工具的損耗也較大。而椴木、樟木、松木、水曲柳、銀杏木等木質相對疏松柔軟的木料,雕鑿操作較硬木相比要輕松許多,比較適合雕刻初學者。另外,由于軟木材質的特性,比較適用于雕刻造型構思相對簡單、比較抽象但是富有意境的作品(見圖1)。總之,木雕選材是否適宜直接影響著木雕的造型設計以及雕件質量,選材通常需要根據匠人的創作需要具體而定,如果匠人已經有了創作構思,那么一定要選擇適合于雕件表現的材料,如果尚無構思,則需要根據已有木材進行合理造型,以充分達到木材與設計的高度適合與統一。
(二)常用雕刻技法。雕刻技法是匠人運用木料和刀具獲得木雕表現效果的方法,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與沉淀,傳統木雕工藝形成多種雕刻技法。當代手工木雕行業中,匠人們也基本延續前人技法。現對其中較為常用的幾種技法進行介紹:
1.圓雕:圓雕也稱混雕,是采用多種手法和形式對木料進行完全立體的雕刻,匠人需要從不同方位對木料進行雕刻加工,使之呈現出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觀賞者可以從四周圍各個角度進行觀賞,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
2.浮雕:浮雕也稱剔雕或陽雕,選材通常為有一定厚度的平面材料,匠人在留出底板料的基礎上雕刻出想要塑造的形象,形體輪廓近似繪畫,但又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展現出凹凸起伏的形象,是介于繪畫和圓雕之間的一種半立體雕刻技藝,一般只以正面欣賞。依據凹凸形體厚度占總體比不同,浮雕可分為高浮雕、低浮雕、淺浮雕、薄浮雕四種。其中,薄浮雕又融合了石刻畫的技藝,形同硬幣上的浮雕效果,雕刻技術難度很大。
3.透雕:透雕也稱鏤空雕,是在浮雕基礎上鏤去局部或全部的底板料,保留凸出的物象部分,使之有層次感和穿透性,雕件背面多以插屏來表現,分單面透和雙面透兩種,可以表現出幾層相疊的雕刻作品,使富有靈秀之氣。
4.沉雕:沉雕也稱陰雕,是在平面以下雕刻,在處理好的板材上刻陰線,最早用于印章的文字雕,后用于木料的紋飾雕刻,表面處理后常填色,常用于制作牙條、花紋圖案或是木匾等。
5.貼雕:貼雕形成于明清時期,是浮雕的改進技法。通過在薄木板上鎪出花紋,利用加了木銷的膠粘貼在底板上,從而形成浮雕效果。此法可以利用木材色差獲得更好的浮雕藝術效果,同時操作更為簡單省力。后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嵌雕,即利用貼雕的手法將浮雕的局部貼高使更加突出立體效果。
(三)常用刀具。無論是傳統工藝,還是現代化機械加工,雕刻刀都是制作木雕工藝品最重要的工具。特別是在傳統木雕工藝中,一個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使用十數件甚至超過百件不同種類、不同規格的刀具,以刻畫不一樣的線條,呈現不同的形象。現對其中幾種常用刀具進行介紹:
1.圓刀:刃口呈圓弧形,用于雕刻圓形和圓凹痕處,可以較好地適應木料的起伏變化,在圓雕、浮雕等多種類型木雕雕刻技藝中均有使用。圓刀有正反之分,正口圓刀吃木深,比較適用于圓雕出坯、掘坯階段,反口圓刀則可以平環的走刀和剔地,更適合于在浮雕中使用。
2.平刀:刃口呈平直,可以通過劈、削、鏟等操作手法修整木料表面使平滑,大型號的也可以用來鑿掘坯。平刀的銳角能刻線,兩刀相交可以印刻圖案,運用得法的話,可以產生繪畫般的筆觸效果,剛勁有力、生動自然。
3.斜刀:刀口呈45°左右斜角,主要用于剔角修光,常被拿來處理雕件的鏤空狹窄處、人物形象的眼角、關節角落等。斜刀也分為正手斜和反手斜兩種,可以較好地滿足不同方向的雕刻需要。其中,以扼、擰的手法運用斜刀雕刻毛發生動自然,在上海的黃楊木雕中常被使用。
4.三角刀:刃口呈三角形,尖頭向內,鋒面在左右兩側,主要用于雕刻毛發和線紋。刀具傾斜的角度決定著雕刻線條的粗細,角度越小,線條越細。
三、傳統木雕工藝中的“藝”
(一)木雕的文化內涵。木雕工藝是文化思想的具象化表現,是弘揚與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重要載體。在過去的不同時期,社會狀況與勞動人民的價值觀念不同,木雕作品反映出的主題也就有所差異,展現出了不同時期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本質與精神追求。根據作品題材不同,傳統木雕可以分為多種,不同作品體現的文化內涵有所差異,現就常見的集中木雕題材作品進行介紹:
1.吉祥圖案:此類作品寄托著美好寓意,富有獨特的文化意蘊和民俗風情,例如喜鵲寓意吉祥,牡丹寓意富貴,玄武寓意長壽,鴛鴦寓意夫妻恩愛,兒孫滿堂圖寓意家族興旺,不僅展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直接傳達。
2.山水花鳥:此類作品通常表達著匠人深沉濃厚的情感,例如借山水風景展現祖國大好山河,表達愛國主義情懷,或是借花鳥魚蟲來展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經典木雕《江山萬壽圖》就是這樣一幅作品,通過刻畫山河盎然生機,來表達祖國繁榮昌盛。
3.神話故事與民俗民風:此類題材多展現勞動人民的精神追求。例如木雕作品《凈觀音瓶》傳達著慈愛與善良,《五子登科》表達出莘莘學子不畏困難的品質。
(二)木雕的藝術價值。木雕的藝術價值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木雕工藝品所蘊藏的文化內涵,一個是傳統木雕工藝純手工特征所造就的價值。人們在欣賞木雕工藝品的時候,除了能感悟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髓,還能體會到木雕工藝帶給我們的視覺享受,以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和改變。其藝術價值概括為以下幾點:
1.審美價值:木雕工藝兼具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為了尋求最高的價值點,匠人們通常會在木料的自然屬性與雕刻的加工屬性間選擇一個平衡點,使兩者達到一個和諧狀態,這樣才能使原本沒有生命力的木材變成生動形象的藝術作品。審美價值也是衡量木雕作品最直觀的標準。
2.收藏價值:木雕作品無論是從觀賞性來看,還是從文化性來看,都是極具收藏價值的,特別是一些優秀匠人創造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往往可以讓觀眾產生共鳴,甚至增加文化高度。
3.實用價值:木雕工藝品還是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的結合體,不少作品被用于生活實際中,在提供觀賞的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和一些情趣。
四、結語
綜上,傳統木雕工藝是我國民族文化瑰寶,對于弘揚與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木雕工藝在當代的發展既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又應延續和傳承前人技法,因此掌握傳統木雕工藝的技藝十分重要。我們應要在保留傳統工藝特色基礎上,融入現代化元素,以賦予傳統木雕新的生命力,推進其長遠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中國刀具網.指尖上的文化印記——中國四大木雕技術與刀具選擇[J].五金科技,2020,(2):16-19.
[2]陳有義.淺談佛像木雕的工藝創作與藝術審美[J].神州,2020,(6):43.
[3]向心紅.木雕雕刻工藝的價值與審美[J].神州,2019,(26):35.
[4]舒策班.芻議古建木雕的發展歷程和工藝特點[J].神州,2019,(27):45.
[5]儲凱鋒.傳統木雕工藝中的技與藝[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7):164-168.
作者簡介:
邱日炎,男,漢族,福建連江人。職稱: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畢業院校:福建師范大學,榮譽稱號: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
現任社會職務/身份:福州璞根雕塑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州市木雕行業協會副會長;福州市臺江區政協委員;福建省民盟盟員;桂林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竹雕刻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州市花卉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