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是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一種鍛煉人們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但音樂與文學一樣,都是人類情感表達較為直接的一種方式。他們既存在聯系又存在區別,但聯系遠遠大于區別。這兩種藝術形象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且對我們的個人成長產生有利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更是日益密切,共同作用于人們的思想情感之中。鑒于此,本文就從音樂與文學的關系的角度出發,對音樂與文學的起源關系、音樂與文學的兩種表現形式、音樂與文學的相互影響以及相互結合進行有效探究。
【關鍵詞】 音樂;文學;關系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1-0069-02
一、音樂與文學的起源關系
從中國的藝術發展史來看,音樂與文學地結合在文字未產生之前就已經出現,而且從藝術的起源產生和發展歷程來看,音樂與文字幾乎是同時產生,無先后之分。因此,原始的音樂與文學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關系。在世界各地、各個民族的音樂與文學結合的過程中,都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情感的認可與價值觀念的相對一致都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表現出來,這也說明文學和音樂的關系就如“教”與“學”的過程一般,兩者不能分割。唯有這樣,文化認同才是各個民族和諧相處的重要黏合劑,它是促進文學與音樂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也是人類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園。各個民族的原始音樂和詩歌都是結伴而生的。以詩歌為例,主要是由詩和歌組成,詩是文學表達的一種形式,歌是音樂表達的一種形式,他們的關系一開始就是密切相關的[1]。詩歌最早是文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最原始的詩歌主要起源于人類早期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如田間勞動,詩人在親身體驗和參與過程中引起情感上的思考,并且此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田間勞動同時也是當時人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他們為了減輕勞動的疲倦,就開始利用詩歌的韻律與節奏統一勞動的步伐、動作等。當然除了一些語言上的音樂之外,他們還在其中加入一些抑揚頓挫、長短不一的聲音,這也是音樂的產生來源之一,同時也是歌曲形成的重要元素。伴隨時間的推移和人們觀念的更新,人們為了釋放自己心中的苦楚,便把一些思想和感情投入到他們的勞動之音中,而有一些人在勞動過程中無意發出的聲音逐漸組成最原始的詩歌。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勞動只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而詩歌有千千萬萬種表達形式。比如像楚國的詩歌就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祭祀宗教禮儀制度下產生的,這是一種創新,因為它不僅將詩歌與文學結合在一起,還增添了一些舞蹈元素。因此,從音樂和文學的起源關系來看,既是在一種相互作用、共同進步的關系,也是一種不分彼此、共同創新的過程[2]。
二、音樂與文學的兩種表現形式
文學和音樂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文學的嚴謹性可以促進音樂的和諧性,音樂的和諧性又反作用于文學的嚴謹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文學的創作內容可以為音樂提供素材,而音樂又可以利用文學的語言的素材、表現力以及聲音等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所以任何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表情達意方面都是類似的,音樂與文學也囊括其中。文學與音樂看似是兩種毫無關系的事物,各自都在不同的領域閃閃發光。音樂是借助聲音的融合、節奏的控制以及韻律的柔美等組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創作手法;而文學主要是通過文字的組合、語言的精煉等內容進行情感上的表達。但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文學和音樂又是有所聯系的,尤其是在表現形態方面。他們都是要收集生活中的聲音、素材等作為內容展示,這樣即使當作品呈現出來之后,也是可以通過聲音的抒發來傳遞和接收的[3]。其次,音樂與文學的關系還表現在兩者是可以互相獲得啟示、相輔相成的關系上的。具體來說,文學形象的構造是文學作者用語言的魅力以及辭藻的華麗堆積出來的具有審美傾向的具體的文學形象和文學場景。它最代表性的特點就是通過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反映一些現實或生活。而音樂則與文學創作有所不一,它更多利用的是個性化的音色來表達內心的思想情感,給聽者塑造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幻感,卻又聽得懂的音樂。因此,音樂中有文學的存在,文學中有音樂的靈動,音樂與文學既是互相聯系的,也是互相區別的。
因此,在面對音樂與文學這兩種表現形式的過程中,應樹立大局意識,正確看待音樂與文學創作過程中的特點。其中他們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文學是沉浸在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而音樂是在主觀世界下的產物,它所涉及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幾乎都是過去已經產生或未來即將發生的素材而已,這些素材的由來與敬禮都是他們與主觀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正因為如此,音樂與文學兩種表現形式才得以可持續發展,讓人們在其中感受到富有情趣的作品[4]。
三、音樂與文學的相互影響
音樂與文學看似是不同領域的產物,其創作特點與藝術風格也不在同一層次,但他們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關聯,而且這種關聯還一直延續至今。文學是音樂的重要載體,在音樂、美術、舞蹈以及戲劇等多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它也是多種藝術欣賞作品的重要途徑。音樂藝術一方面如果有文學創作的融入,會顯得更加獨特化、多元化,另一方面音樂藝術通過文學的視角來認識、分析音樂,也能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因此,音樂與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能夠促進兩者的共同進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詩與音樂的相互影響能夠促進詩歌的產生;第二,戲劇與音樂的相互影響能夠促進歌劇的產生;第三,散文與音樂的相互影響能夠促進音樂散文的產生;第四,小說與音樂的相互影響能夠促進音樂小說的產生[5]。總而言之,音樂與文學的相互影響對兩者的后續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從我國文學發展歷來看,詩歌、戲曲、詞曲、歌曲等無一不與音樂發展有關。音樂與文學,一直伴隨人們的生產生活,幫助人們敞開心扉,尋找心中那一方凈土。以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為例,它是較早的音樂與文學相互影響的時代產物,在它的詩歌中,可以了解到詩歌是可以朗讀的、是可以以演奏的、也是可以伴舞的。
再以《史記·孔子世家》為例,它也曾在書中講述,詩歌與音樂是可以互相影響的,而且它的產生背景與楚國的祭祀禮儀的有關,尤其是以著名詩人屈原的作品最為出名。綜上所述,音樂與文學的滲透與融合,不僅可以促進兩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改革創新,還可以推動兩者的個性化發展。文學可以為音樂的創作提供關鍵的素材,音樂又可以利用獨特的聲音為文學帶來感染力。
從總的趨勢來看,這種相互影響是對音樂和文學的創作的有利因素,盡管目前音樂與文學的創作還未恢復到過去的巔峰時刻,但正是因為有這種水乳交融的關系,促進兩者在相互促進中不斷繁榮壯大,在相互影響中脫穎而出,最終促進音樂與文學兩者經濟效益的雙豐收[6]。
四、音樂與文學的相互結合
《詩經》是我國一部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但它同時也是一部較早的音樂詩歌總集。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后來的朝代和王公貴族都將他與歌舞、戲曲相互結合。從這些現象也可以說明音樂與文學的相互結合還是有所體現。我國最早的音樂雛形是在宋朝時期,宋朝因為當時經濟的南移和水運事業的發達,許多文人志士追求那種文雅雅士的生活,促進了當時詞曲與詩歌的誕生[7]。
不僅如此,有很多音樂作品也是出自古代的文學作品,像遠近聞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后來被世人改編為音樂曲子。現代的流行音樂也幾乎做到文學與音樂的相互結合,比如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長久》,就是取自蘇軾的《水調歌頭》。這種音樂與文學相互結合的方式,給人們一種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可以說音樂和文學兩者誰也離不開誰。因此,在音樂和文學的世界里,他們兩者的相互結合,不僅陶冶情操、豐富情感體驗,還能夠為現代人們塑造一個寧靜、美好的世界,為業余生活的人們帶去美好的享受,促進兩者的可持續發展。這也說明音樂中的文學性與文學中的音樂性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缺一不可,最終為藝術價值與審美體驗兩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8]。
五、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與文學都是人類情感表達較為直接的方式,它們雖然有各自的特點,它們都是藝術現象,但這兩種藝術形式,都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在正確看待與處理音樂與文學的關系上,首先應從意識上發生改變,通過在音樂中感受歌詞的美妙意境,在文字中體會每個音符的美妙等方式感受音樂與文學之間的關系,體驗這兩者的種種美好。但同時也不能忘記兩者之間的相互結合,因為如果文學中缺少一定的音樂素材,文學作品就會缺乏一定的生機與活力,甚至讀起來毫無感情,而音樂中缺少一定的文學性,音樂也會變得毫無節奏感,缺少一定的詩意。所以兩者是密切相關、不分彼此的關系,伴隨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成熟,文學與音樂也應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提升自己的質量與內涵。
參考文獻:
[1]陳根紅.改革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培育樂山樂水情懷[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07(001):68-72.
[2]向天一.“用耳朵閱讀”——論莫言文學的音樂價值[J].文藝爭鳴,2019,000(001):191-198.
[3]倪富靜.也談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生態文明觀及其現實意義——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說起[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9,034(001):62-69.
[4]冼俊宏,孫建華.論歌唱中文學修養與聲樂修養的關系[J].當代音樂,2019,000(009):154-159.
[5]凌晨光.論音樂的文學化呈現——樂評家談音樂[J].山東社會科學,2018,273(05):78-85.
[6]張建華.詞樂研究的第一部力作——論劉堯民《詞與音樂》及其音樂文學研究法[J].天中學刊,2018,33(05):86-91.
[7]趙晶霞.探討文學修養與音樂鑒賞能力的關系[J].戲劇之家,2018,(17):183-183.
[8]陳艷秀.音樂樂水,文學樂山——論音樂和文學的關系[J].藝術教育,2015,(07):54-55.
作者簡介:
吳心紅,女,漢族,中共黨員,大學本科音樂教學專業,南陽文化藝術學校聲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