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呂敬人先生極其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各種不同民族文化的設計碰撞與結合,極大地豐富與推廣了中國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為我國書籍設計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關鍵詞】 呂敬人;書籍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9-0040-02
一、書籍設計的概述
書籍設計就是對書本的裝訂與包裝設計,設計過程包含了印前、印刷、印后對書的形態與傳達效果的分析,是包含了開本、字體、版式、插圖、封面、護封,以及紙張、印刷、裝幀工藝等環節在內的藝術設計。
書籍外在造型的視覺傳達是設計者對內在文字準確領悟之后,對主體產生感性的認識、悟性的理解和知性的總結,然后周密、精心地構建出一個外在的“構建物”,從而搭建起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橋梁。
二、呂敬人書籍設計創作之路
《敬人書籍設計》叢書真實、詳細地記錄了每一個設計家的奮斗歷程,展示了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的書籍設計風格,從創作體現了設計現狀的價值判斷。這部作品從書籍設計的理念到作品風格的追求,從設計語言到制作技藝,從作品的構想到作品的最終定稿,均娓娓道來,舒卷自然。《從裝幀到書籍設計》中聊到從裝幀設計到書籍設計,存在一個思維方式的轉換;從舊的設計模式躍入新的設計思路,存在的是設計理念的轉變。書籍設計概念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漸進。
《翻開中國當代書籍設計》是一本首次將大陸、臺灣書籍設計家的作品匯聚一堂,將書籍設計藝術的多元化展現得淋漓盡致、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書籍語言直觀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合而不同”是時代發展的潮流,“翻開”的根本意義就是讓當代我國書籍設計對外敞開書頁,給每一位讀者創造一個深入了解這些書籍設計家們設計精髓的大好時機。
在呂敬人先生近三十年書籍設計工作中,面對固化的“裝幀”理論產生諸多迷惑與質疑,為此多年來求知求教,覓考裝幀不解之問,尋探書籍設計之道,略有心得一二,與同仁及好學者商討,此為本書書名《書藝問道》的由來。本書的書籍裝幀別具一格,集合了現代設計學、編輯學、傳播學、美學及工藝學等多種學科,著重對于書籍形態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了強調,使得呂敬人先生所提倡的“書籍設計”新理念充分完備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強調書籍設計在賦予圖像、文字、色彩等設計元素豐富情感的同時,還要運用獨特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藝展現書籍的視、聽、觸、嗅、味,從而使得書籍中所蘊含的各種藝術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作為一個優秀的書籍設計者,呂敬人先生對于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的理解與擴展,他認為雖然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是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傳承是不可磨滅的,是應該被記住的。但是呂敬人先生表達他對中國傳統元素的理解,卻也不是單純傳統再現,他主張“承其魂,拓其體”,在經過對于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透徹研究之后而進行的一種融合,將傳統文化以現代的符號表現出來,力圖在塑造傳統文化的時代感的時候又不失現代設計的潮流感。從最開始的甲骨開始到后面的旋風裝、蝴蝶裝,通過印刷術的出現,又出現的平裝精裝,都是書籍設計歷史的蛻變,這些所有的變化都被呂敬人先生以一個個作品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也因此他的書籍設計洋溢著滿滿的中國味道。
說起呂敬人先生的設計歷程,就不得不提到的兩位對呂敬人先生的設計生涯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賀友直、杉浦康平。
賀友直先生的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不僅教授了呂敬人先生關于繪畫,設計的理念,更是讓呂敬人先生明白了很多做人做設計的道理,帶領著呂敬人先生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管將來如何發展,總是要把這些中國的傳統元素融進去的。后面去到日本作為杉浦康平老師的學生,也對呂敬人先生的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成了呂敬人先生現在的設計觀念的形成。
后期的設計觀念的形成得益于兩位恩師的幫助,然而最早的藝術啟蒙,就來自于充滿書香氣息的家庭環境。父親對于藝術的重視與熱愛,在呂敬人先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極深的影響,也為后來的設計生涯奠定了基礎。家庭濃厚的讀書氛圍,也成就了呂敬人先生博學的國學功底,而從小對于書籍的熱愛,也成為了他日后打開書籍設計大門的鑰匙。
一本理想的書籍應該用豐富的信息量、強有力的趣味性以及持續不斷的新鮮感來吸引讀者。不管是涉及到哪一個學科的書籍,都能讓讀書者獲得超出書本本身容量的知識,從翻閱到體會,從感受到想象,書中的點、線、面,組成一張知性與智慧并存的網絡。現如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時代,大量的低齡讀者對于知識的渴求和對于各種新興事物形式的發現和接受,書籍不僅僅是給予讀者一個接受和汲取知識的渠道,而且應該為自身的智慧與想象的延伸尋找機遇。書籍出版業正經受著電子媒體行業強烈的打擊,應改變以往單一的出書方式,更新觀念,發現書籍形態新的生命力。而所謂的“新設計論”,呂敬人先生對此的理解是,根據書籍的信息,創造出外在觀賞美融合內在功能和諧美為一體的綜合形態。
呂敬人先生每次在對一本書進行設計的構想的時候,總能在原著信息的基礎上,理性地把文字、圖像、色彩等元素雜糅整合,完成一個整體結構各個部分的配置。書籍設計中,美的秩序不單單是指一個形態結構中表現性元素的共存,更指的是美的結構的展現。文字與圖像在和諧共生中產生的超出知識信息的美的感受,就是秩序之美了。異于繪畫中感性的美,這種美是經過精雕細琢的秩序所產生的美。呂敬人先生認為這種美即是書籍設計的至高境界。
呂敬人書籍設計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隱喻,以暗喻的形式將原著中人文信息通過象征性的符號、圖畫、色彩等元素表達出來,創造出一種具有難以言表的氣氛和意味的書籍形態。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在呂敬人先生的設計作品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卻也不會機械地去沿襲,而是在保持其原有個性的基礎上再次迸發出一種新的創造力。讓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呂敬人先生的書籍設計中還存在著一個趣味性。得益于其杰出的繪畫才能和良好的藝術修養,可以揮灑自如的表現設計的趣味性。一個作品具備了趣味性,就能能更好地吸引讀者,引起更強烈的閱讀欲望。
所謂的實驗性,也是生命力的一種體現,呂敬人先生在他的每一個書籍設計創作中都有所表現,仿佛一個無窮無盡的探索,這許許多多的嘗試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實驗性。這也是他的書籍設計作品“永葆青春”的原因。
呂敬人先生強調,書籍的設計不僅僅是對于書的一個規劃,而是要參與到這本書從構思到完成的每一個步驟中去。對工藝流程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影響著設計者作品的完成度,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流水線的機械的工作,乃至已經上升到審美層次,成為了在創造書籍形態的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具有獨特張力的語言,它不僅能夠升華設計者的設計,還能夠對設計者的構思,審美等進行延伸和擴展。
而書籍的設計不僅僅是書籍設計師單獨的思考,是促成這本書誕生的所有環節的經手人員的集體創造。
呂敬人先生在書籍設計行業提出了這個思想,一個集體共創的思想,一本書的誕生,集著作者、出版者、設計者、編輯者、印刷者為一體,是一個系統的大工程。書籍不是一個人的書籍,不是設計家的書籍,是所有人的,書籍在設計過程中與各環節的溝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從作者開始,一整條書籍生產線上的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到書籍的設計過程中,集合了所有的靈感,才會誕生出一本完美的書籍。
現如今是一個信息高速時代,所有的信息都能通過網絡告訴的傳播與推廣,紙質媒體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但是,書籍所具有的生命力是信息多媒體所缺乏的,它有一種所謂的永久性,是實實在在握在手里的,有著重量的物體。
書籍設計未來的發展是樂觀而積極的,在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下,人們認識到了書籍的重要性,而書籍設計同樣也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一本書是否會吸引到讀者,書籍的設計功不可沒。
三、結語
呂敬人先生表示,書籍設計是為了讓讀者更能夠好好地了解書籍的內容,應該從讀者閱讀的角度進行思考,書籍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書籍更加貼近讀者,而不是單純標新立異使得外包與內容不符,能夠完美地將書籍外在的物性結構與書籍內在的理性結構相結合,才是一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藝術氣息的好書。
參考文獻:
[1]宋艷華.論呂敬人的書籍設計觀[D].聊城:聊城大學,2010.
[2]周欣源.高貴的紙者——呂敬人書籍設計的文化品質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呂敬人.敬人書籍設計[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4]呂敬人.書藝問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5]呂敬人.翻開中國當代書籍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邵瓚.中國當代書籍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2,
(12):100-103.
作者簡介:
彭云,女,土家族,湖北巴東人,藝術學碩士,湖北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