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代是一個文學興盛的時期,幾乎任何一種文體都可以在唐代中看到,可謂眾體皆備,尤其是律詩,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特色成就上,都是唐代最重要的文體。到了晚唐時期,律詩更是占據了全部詩歌數量的一半以上,其興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本文主要是從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文學創作的體制化以及苦吟詩風的繁榮三個方面來簡要分析了晚唐律詩發展興盛的原因。
【關鍵詞】 晚唐;律詩;科舉;體制化;苦吟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0-0018-02
唐代文學的發展繁榮,各類文學樣式都逐漸產生、發展并趨于成熟,其中尤以詩歌為最;而在詩歌之中,又尤以律詩發展為最,單純律詩的數量就占據了幾乎整個唐代詩歌的一半,尤其是到了晚唐時期,五律七律的創作都變得突飛猛進起來。
隨著隋朝的建立,科舉制度也應運而生,到了唐代更是發展迅速并逐漸成熟了起來,唐代的科舉制度是一個“以詩取士”的制度,正如嚴羽《滄浪詩話》中有言:“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①正因為這種以詩取士的制度的存在,人們普遍工詩;此外,在唐代,朝廷詔令文書多用駢體,因此想要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的知識分子無不努力研究進行駢體文寫作,駢體文的發展也使得唐代的文學逐漸體制化,必然會影響到詩的發展;最后到了晚唐時期,苦吟的詩風愈發興盛,而苦吟講究煉字的特色也使得律詩就成為了承載苦吟詩風的最佳載體。到了晚唐詩壇,律詩自然的成了士人最愛進行創作的一種文體,發展成了一種空前繁盛的狀況。
一、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
唐代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主要以進士科來作為取士的評價標準,唐代開元年間就已經有了以詩取士的記載,在《登科記考》卷二中記載:“進士試雜文兩首,謂箴銘論表之類。開元間試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非定制也。雜文之用詩賦當在天室之季。” ②由此可見,對于詩用于科舉早在唐代初年就已經流行了,甚至在唐代也流行著考生在考前將自己得意的作品給有地位有學問的人看的行為,一是為了得到他們的稱贊或點評,其次也是一個自我推薦的好方法,更多的士人都將此作為了一種爭取進士登科的方法,逐漸形成了一種風尚。于是應試的舉子們將自己的作品加以整理編輯,寫成行卷。
唐代科舉考試主要以律詩為主,到了清代這一種體裁也有了它專門的稱呼,即“試律詩”,而在唐代它最流行的稱呼則是“省試詩”。正是因為科舉考試對律詩的重視,使得無數想躋身官場的文人士子對律詩的寫作有了極大的熱情,從而也促進了律詩的發展興盛。
二、官場文書的創作
《唐六典》云:“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二曰制書,三曰慰勞制書,四曰發日敕,五曰敕旨,六曰論事敕書,七曰敕牒。” ③七類“王言之制”習慣上統稱制誥文 ④。六朝以降,朝廷詔令文書率用駢體,因而唐代制誥文歷來被歸入駢文一類。⑤用駢文進行制誥文的書寫已經成為了一種體制化的規定,這一文學創作的體制化發展必然會使得駢文得到一個飛速發展的機會,而駢文的發展也會影響到律詩的發展。
(一)文學創作體制化
中唐以后,文學創作就逐漸變得體制化,運用駢文來進行各種官方公文的書寫成為了一種大家都認可的方式,駢文在各種文體中就成為了一種壓倒式的存在。
以李商隱為例,他在結識令狐楚之前,學習并擅長的其實是古文,但是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是官方文書和許多應用文字還是用四六寫成,這種文體就自然會吸引廣大文人的注意力 ⑥。李商隱在太和三年結識了令狐楚并受到賞識,這也是他的文學創作由散入駢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令狐楚作為翰林學士,最為擅長的便是今體章奏,他在這方面給予了李商隱多方的指導,而李商隱本身也下功夫努力鉆研這種體制化的文學創作模式。不僅僅是李商隱,但凡那些想進體制內的知識分子士人都必須要會寫駢文,因此駢文逐漸流行起來。
文能駢,詩同樣也能駢,而律詩就是最好的用來駢的體裁。
(二)駢文與律詩
駢文講究聲律音韻,講究句式的對仗,講究用典等,以王勃的《滕王閣序》為例,四言句是駢文中的最標準最基本的句式,并且前后兩兩對稱,對仗十分嚴密工整。除此之外,《滕王閣序》也嚴格的遵守了押韻規律,例如: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句押了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韻,此外,它也同樣是一個對仗工整的七言句,“落霞”對“秋水”;“孤鶩”對“長天”。可見不管是四言還是七言,雖然句式、節奏都有所變化,但它們也同樣都是詩體的句式。
最后,駢文喜用典,張仁青《六朝唯美文學》言:“用典隸事,起源甚古,屈宋諸騷,已著先鞭。” ⑦可見在南朝時期駢文就已經開始了大量用典,如顏延之、鮑照等人都是這一時期進行駢文寫作時大量用典的作家,并且至此之后愈演愈烈,到了南朝梁陳時期,駢文寫作幾乎句句用典,這一趨勢也一直延續到晚唐,并對律詩的創作產生了影響,例如晚唐時期的杜牧、李商隱等人的律詩創作,都運用了大量的典故,這其中都受到了駢文用典的影響。可以說,“以詩為文”是駢體文的一個本質特征。
駢文的官方化使得當時社會上的但凡想要躋身仕途的文人士子都要下苦功夫去鉆研學習創作駢文,這也就使得駢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駢文對仗、押韻以及善于用典的“以詩為文”的本質特征與律詩也有著不少的相同之處,并且律詩也是最好的一種可以用來駢的體裁,駢文的發展帶動了律詩的創作。
三、苦吟詩風的繁榮
晚唐是離亂的時代,晚唐詩人的生命中失去了建功立業的熱情,除了作詩之外別無所求,因此他們在作詩方面極力苦吟,形成了普遍苦吟現象。既然苦吟講求煉字,講究字斟句酌,那么講求格律音韻的律詩必然是苦吟詩人首選的創作重點。
提到“苦吟詩人”,影響最大的當屬賈島,他在苦吟的基礎上創立了幽僻清奇的風格,成為苦吟派的代表人物。在體裁上,賈島專攻五律,作品數量在其詩集中最多,其藝術成就也最高,歷代詩家都有評說。他的律詩中常用一些音韻和體式上的變體,在詩歌體式上還打破傳統的章法,成功運用諸多變化的樣式,他的律詩對仗多變,句式靈活,詩中經常采用的對仗方式有流水對、假對、當句對、隔句對、輕重對,運用這些方式而成的詩句,變化非常明顯,更能體現賈島的苦吟藝術。
而賈島這樣的苦吟作風也在晚唐時有了狂熱的追求者,例如“酷慕賈長江,遂銅寫島像,戴之巾中”的李洞。他所仰慕的不但是賈島的詩歌成就,而且是賈島的創作形態。在他的律詩中頻有艱深僻濕的詩句的出現,增加讀者理解詩歌的難度;從語辭層面上來說,作者有意避開熟爛的字眼,選取生僻的字詞來表達。
不僅賈島、李洞如此,晚唐時期的苦吟詩人大多都有這樣的特點,專注于煉字造句,將律詩作為他們用來苦吟的工具。正是由于苦吟之風的繁盛,而作為用來苦吟的最好的體裁律詩也就必然會隨著苦吟詩風的盛行而盛行了。
綜上所述,我們分別從科舉制度的影響、官場文書的創作和苦吟詩風的盛行三個方面分析了晚唐時期律詩之所以興盛的原因。由于科舉制度省試詩一般考的是五言六韻的律詩,那么寫好律詩就等于在為科舉考試作練習;此外晚唐時期的官方公文要求要用駢體文寫作,而駢體文的發展也帶動了同樣可以駢的律詩的發展;再加上晚唐流行的苦吟的詩風,使得文人士子苦吟成性,借助于律詩來體現出他們煉字造句的功力,促進了晚唐時期律詩的發展興盛,最終造就了律詩在晚唐占據了大半江山的狀況。
注釋:
①(宋)嚴羽:《滄浪詩話》;(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95頁。
②(清)徐松撰,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72頁。
③(唐)李隆基撰,(唐)李林甫注:《大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頁。
④唐代制文包含詔、誥,而不包括敕文,從公文運作的角度看,以“制敕文”指代“王言之制”似更周延。但從傳統文章學對文體的分類來看,自白居易《白氏文集》單列“翰林制詔”、“中書制誥”兩類,宋人編《文苑英華》也沿用這種分類方法,此后“制誥文”(或“制詔文”)遂用以統稱此類文體。
⑤鞠巖:《唐代制誥文改革與古文運動之關系》,《文藝研究》2011年第5期,第50頁。
⑥董乃斌:《論樊南文》,《文學遺產》1983年01期,第43頁。
⑦張仁青:《六朝唯美文學》,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頁。
參考文獻:
[1](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清)徐松撰,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鞠巖.唐代制誥文改革與古文運動之關系[J].文藝研究,2011,(05).
[4]周振甫選注.李商隱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董乃斌.論樊南文[J].文學遺產,1983,(01).
[6]李定廣.論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現象”[J].文學遺產,2004,(04).
[7]于景祥.駢散三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
[8]田耕宇.晚唐律詩、絕句興旺原因初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
作者簡介:
吳玥,女,漢族,山東東營人,遼寧大學文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向: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