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于2016年推出的全新力作,作為央視原創的文化類節目其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與全民一起品讀詩詞之美,共享詩詞盛宴,感知中國古典文化內涵,使人們能在快節奏的當代用詩詞浸潤心靈,感受古人智慧,共度詩意人生。其開播以來已經歷了五個春秋,收獲了無數國人與海外友人的點贊,節目無論從創作理念,環節設置和場景布置上都讓人耳目一新。該節目兼顧娛樂性和教育性,以中國詩詞為核心內容,通過創新節目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在輕松歡樂的競賽氛圍中向觀眾傳遞傳統的經典文化知識,喚醒全民的詩心、詩性與詩情。本文以《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為例,針對《中國詩詞大會》的文化內涵和傳播價值進行了思考,且探討了其熱播原因及啟示意義。
【關鍵詞】 中國詩詞;創新傳播;啟示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7-0074-02
一、《中國詩詞大會》的文化內涵與傳播價值
《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檔央視原創文化益智節目,其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具有極強的傳播價值。
(一)《中國詩詞大會》蘊含的文化內涵
1.勇挑傳統文化的傳播大梁,引領文化風向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文化在傳播上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傳統文化從最初的教師傳授和學生接收的單一途徑到現在的跨屏時代的多元傳播和多方式接收,傳播和接收的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人們更樂于接收“微小”“簡短”的快餐類信息,“快手”“抖音”等軟件應運而生,人人都可傳播,且軟件還會根據個人瀏覽愛好進行相關推送,這使得文化的特性被快速消解,傳統文化在這種情勢下難以占得一席之地。面對此類情形,央視作為最主要的電視媒體勇擔社會責任,創新傳播方式,讓文化與娛樂相結合,使得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主的多個文化類節目呈現在銀屏之上為文化傳播做出了正確導向。
2.追溯中國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詩句選材從西周初年的《詩經》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毛主席詩詞,攜著漢魏風骨,唐詩的豪放,宋詞的婉約,明清佳句登上文化殿堂。詩句中展現出古代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例如在第五季第一期的“身臨其境”這一環節中,文化嘉賓康震教授帶領大家一起走進了大明宮,以西安大明宮宮殿群遺址出題,展現了長安當年的盛況。節目中不僅對古代歷史風貌進行展現,其也通過大量毛主席的詩詞呈現近代革命歷史,例如《西江月·井岡山》,《長征·七律》等,主席借詩歌來謳歌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的所有英雄斗士,敘寫出英雄人物的堅韌意志與不屈的革命精神。同時,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以家國情懷為主線,敘述了不同行業的普遍勞動者的百味人生,他們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支教老師,有的是扶貧干部,還有科考員,他們扎根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無不透露出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中國詩詞大會》傳播價值
(一)浸潤國人心靈,傳承經典文化
詩詞文化從西周時的《詩經》開始,至今都長盛不衰,《詩經》倡導“詩以言志”,唐代文學大家韓愈也早已提倡過“文以載道”,各朝各代都涌現出許許多多杰出的詩人,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都蘊含詩心和詩情??倳浾f過一個民族最深層的自信依然是文化自信,《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批文化黑馬,身穿傳承經典文化的鎧甲強勢來襲,如一陣春風喚醒了國人心中詩意的種子。
(二)展現中國魅力,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開播五季以來,不僅俘獲了國人的芳心,更是收獲了外國友人的青睞,節目通過跨屏傳播的方式,中國詩詞走向了海外,向世界展現著東方這一古老國度的無窮魅力,在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中,節目在“身臨其境”這一環節利用絕美的視頻展現了祖國的壯美河山、宏偉建筑、國家文物以及名人字畫,例如廬山瀑布、大明宮遺址、黃鶴樓、古蜀道、《千秋絕艷圖》等等,這些都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無不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魅力。
三、《中國詩詞大會》熱播原因
(一)堅持原創,注重節目品質
為了打造節目特色,提升文化品質,《中國詩詞大會》不斷精想巧思,每一季都在前一季的基礎上有品質上的升級,例如第五季除了有九宮格、12宮格、對號入座、去偽存真的賽制外,還增設了“身臨其境”點評專家賦詩詞實景處出題這一環節。還將組合飛花令接替了詩詞接龍,這樣的調整升級使節目更加引人注目,呈現精妙絕倫的場景效果。就以第五季詩詞大會的節目舞臺為例便能看出其匠心精神,節目舞臺以“水潤五方”為主題,選手仿佛置身于云水之間攜帶詩意翱翔,大屏幕還會根據不同的詩境展現出不同主題的配圖,僅配圖主題就有80多種,無不體現出節目精耕細作的經典品質。
(二)以人民為創作中心,體現人文關懷
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答題選手中包括五歲半的小神童王恒屹,83歲高齡退休教授劉敏華,90歲高齡的曾開高空戰機的老英雄劉影,有放棄城市優越條件,選擇扎根山區為山區孩子帶去曙光的土家族教師張匯林,有常年在孤海上勘探石油的盧中原,有遠在非洲中鐵二十局工作的李晶,更有“縱放大浪中,無畏亦無懼”的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的彭敏……
除此之外,節目還邀請了各領域專家參與出題,如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林鳴,始終堅守在南極中山站的科學考察隊隊員粟多武,中國潛水器蛟龍號主駕駛員唐嘉陵……中國詩詞大會通過展現平凡崗位上的人民,謳歌他們不平凡的偉大的敬業精神與愛國情懷。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還請來了第三季的總冠軍外賣小哥雷海為,通過展現一名外賣小哥不斷努力轉型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經歷,傳遞出知識改變命運的主旋律。
(三)寓教于樂,跨屏互動點燃全民熱情
《中國詩詞大會》把教育與適度娛樂結合在一起,通過央視這一主流媒體將詩詞以接地氣的方式傳到千家萬戶,以個人爭奪賽、擂主爭霸賽、冠軍總決賽等競賽比拼的方式,在九宮格、飛花令、身臨其境等環節上展開競賽,情節跌宕起伏,險象環生,讓人心潮澎湃。中國詩詞大會還提供了《中國詩詞大會》二維碼,央視頻,微信搖電視等參與手段,使場外觀眾也能與場內選手同步答題,還能看到自己的排名數,充分調動了全民學詩詞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這也是熱播的一大主因。
三、《中國詩詞大會》對相關文化類節目的傳播啟示
(一)精耕細作,堅守傳統文化本位
同類型的文化節目,應學習《中國詩詞大會》的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節目創作方式,守住傳統文化的初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在堅守傳統文化陣營的基礎上進行融合創新,而非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迎合大眾口味,粗制濫造,違背文化初心。文化類節目,應勇擔社會責任,扛起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大旗,精耕細作,砥礪前進,且歌且行。
(二)教娛結合,順應時代潮流
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山大”已成為青年一代的代名詞,茶余飯后,人們追求一絲娛樂用以慰藉自己勞碌疲憊的心,不少娛樂節目如最近熱播的《乘風破浪》《中餐廳》等都成了收視寵兒,正是由于其自身所帶的娛樂性和專攻網絡市場經濟的目的性給其帶來了熱播狂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可以順應時代潮流,適度改變傳統的稍顯沉悶的教育傳播方式,讓教育與娛樂相結合,盤活粉絲經濟,以此讓觸不可及的高雅文化有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跨屏互動,多元傳播擴大文化影響力
相關文化類節目可以走跨屏互動的路線,提高全民參與度,使場外觀眾也能置身其中,進一步提升節目趣味性與感染力。除此之外,節目還應考慮到現代多元化信息接收的時代背景,采用多元傳播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茖W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子產品走進萬戶千家,全民進入了掌上時代,人們對手機、ipad、電腦愛不釋手,全民越加追求快時尚,微視頻、微小說層出不窮,大眾口味更加偏向“精、小、細”,在此背景下,文化類節目必將考慮將節目經過深加工投放到各大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以及各種自媒體運營平臺當中,以此將經典文化精小化滲入大眾市場,以此來擴大文化傳播效應。
四、結語
《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主流媒介,通過其精心的創作與不忘初心的文化堅守,贏得好評如潮的節目效應。相關文化類節目也應借鑒其成功之處,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在堅守傳統文化主營地的基礎上適度娛樂,融合創新,引入跨屏互動的方式,將文化進行多元傳播,以擴大傳統文化影響力。力求與《中國詩詞大會》一起擔起傳承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責,只有這樣《中國詩詞大會》的一枝早梅,才能迎來祖國大地的滿園春色。
參考文獻:
[1]張寧.堅定文化自信 創新文化傳播——談《中國詩詞大會》的三個“堅持”[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5):9-10.
[2]闞兆江.抒時代之豪情 聚筑夢之偉力——從《中國詩詞大會》談文化傳播的創新之路[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5):10-13.
[3]顧曉.多屏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研究——從《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收視率談起[J].新聞愛好者,2018(11):91-93.
[4]劉一辰.淺析電視節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電視指南,2018(14):26.
作者簡介:
黎芯,女,貴州黔南人,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