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茹娜 尹小龍
摘要:健美操運動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高校在具體開展這一教學內容過程中,通過運用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可更高效的開展健美操教學活動。基于此,高校應能基于傳統課堂組織形式,完善一體化教學體系。依托于新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有機融合。
關鍵詞:高校;健美操;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分析
高校體育教育系統中,針對于健美操項目具有一定的健身、塑體、愉悅身心等作用。因此,相關人員應能對該項課程給予一定的重視。并能運用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最大化發揮高校健美操課程的優勢。而在具體落實這一先進的教學模式過程中,高校教師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才能確保大學生在有效學習健美操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體育意識。在此訴求下,相關人員應能對高校健美操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從而,最大化發揮其優勢與作用。
一、明確高校健美操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的價值
基于對現代社會發展特征的了解,高校應能全面掌握市場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標準。即如今的企業在吸納人才的過程中,他們更重視對多能一專的綜合型人才。而高校健美操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就是在強調理論教學基礎上,令學生也能在實踐中培養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并能在持續不斷的形體訓練過程中,形成優秀的思想品質,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高校有效開展健美操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的具體措施
(一)基于傳統課堂組織形式,完善一體化教學體系
高校針對于健美操教學,在具體開展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過程中。應能基于傳統的課堂組織形式,進一步完善教學與訓練一體化體系。所謂的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就是將課堂的理論教學與課外的實訓進行有效結合。基于更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與社會體育活動,確保大學生在學習健美操的過程中,能將理論知識具體落實到實踐中,提高其健美操能力。因此,高校應能充分發揮傳統課堂集中授課的優勢,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在課堂上,教師可將相關動作要領,以視頻或是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進行觀看。當他們能全面理解與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具體動作進行演練。而在課堂上的實訓,更多是強調幫助學生對相關動作進行規范。例如,學生通過理論導入后,對具體的健美操進行掌握的過程中,教師可鼓勵每一位學生走向講臺,對整套健美操進行分節練習。這樣,更能確保相關動作的標準性。而在這個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更利于教師記錄、分析與總結每一位學生的問題。并能向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教育,令大學生在有效掌握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能養成良好的實訓習慣。同時,教師可通過學生學習效果,對接下來的課程進行及時的調整。并將更合理的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教學體系中。
(二)依托于新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有機融合
健美操教學,更強調學生實際的展現特定動作的能力。并能基于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層次與能力結構,能培養學生對健美操課程的開發能力。令他們不僅僅是局限在模仿的層面上,應幫助學生樹立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基于此,教師應能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理念,應能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角度出發,促使學生建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在此訴求下,高校應能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進行有機融合。教師應能積極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入了解教學內容,并能將其科學的融入到社會體育活動中,真正將課堂與訓練一體化,令學生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結合。例如,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夯實理論基礎,掌握更加規范的動作要領后,教師可將學生帶入到室外進行實踐展示。教師可選擇適宜的時間,將學生帶入到學校附近的廣場上,將整套的健美操進行展示。與此同時,教師應能與專業的健美操舞蹈工作室進行合作,邀請他們到廣場上共同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與更專業的人員進行交流與溝通,可幫助學生掌握更高超的舞蹈技能。同時,當學生表演結束后,可觀摩正規舞團的表演。令學生能及時明確自身的不足,并能做到取長補短,在實際訓練過程中,不斷完善他們的健美操能力。
三、結語
總之,高校在運用教學與訓練一體化模式,具體開展健美操運動項目過程中,應能明確其真正的教育價值。并能積極完善教育理念,構建新的教學與訓練一體化體教學體系。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進行更深入的結合,為大學生提供更科學的教學與訓練環境。確保學生在有效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文毅.論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有效構建[J].陜西教育(高教),2019 (09):32-33.
[2]李曼筠.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 (09):118-121.
[3]蔣嘉陵,曾貞.高校健美操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一體化模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 (24):95-96.
[4]郭霞.高校健美操課堂教學融合課外訓練的一體化模式探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 (0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