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千百年來社會生活的產物,包含了人們的豐富經驗和無窮智慧,反映著文化個性和文化形態,極具文化、社會、經濟、旅游價值。隨著《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摘要》的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再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非遺的傳承危機一直存在,互聯網時代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也備受關注。本文通過深度分析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特點、優勢、問題及應用案例,科學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體系,從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出去,傳承下去。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9-0047-0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以竹藤編織技藝為例》(項目編號:2019KY1356)階段性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千百年來社會生活的產物,包含了人們的豐富經驗和無窮智慧,反映著文化個性和文化形態,極具文化、社會、經濟、旅游價值。但是,人們發現許多非遺已經漸漸變味甚至消失,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得非遺的傳承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互聯網時代下,操作快捷簡潔、傳播性強的新媒體數字技術,無疑是傳承非遺的有效途徑,也必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發展趨勢。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使廣大人民群眾關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中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在本文中,通過分析當前的數字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問題的過程中數字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優勢,并總結了應用程序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以探索更科學和更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輸策略。本文在民俗學、大眾傳播和藝術設計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綜述、問卷調查和應用實踐經驗結合設計實踐,努力實現數字采集、修理、收集、保存、展示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后系統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方法論。
一、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持續升溫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國家政策、學校教育、法律法規等方面還不夠完善,從數字傳輸的角度根據非物質文化的特點,系統全面的研究還較少。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效地傳承下來,結合已有的案例及新興的新媒體技術,研究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現狀
通過中國知網數字資源數據庫檢索,2003-2013十年間共發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承相關碩士、博士論文13篇,學術期刊518篇。故宮在1990年建立了圖像數據庫,并在2001年推出了故宮數字網站。全國的多個省市及機構都建立起了網站和數據庫,例如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通過收集整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向人們展示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方面的應用優勢
人們在過去了解社會實時新聞或信息絕大部分只能通過電視或紙質的途徑,這種方式非常緩慢,往往人們獲取的均是幾天前甚至幾周前的事件,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事件中間環節發生變化更會導致人們獲取信息不完整,越來越模糊。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以及5G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其次,采用數字化技術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使時間碎片化,也就是說,人們獲取信息不再局限于廣播、電視等特定播放時間,而是變成了隨時隨地可以獲取信息。
(三)應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著傳承人趨于老齡化、傳統媒體傳播困難、積極申報消極保護等現象,這些現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是很恐怖的,傳承人老齡化導致一旦老人逝世手藝就會消失;傳統媒體不僅傳播困難,其保存也是不容易的。隨著時間推移,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或磨損,因此,通過更加符合現代的數字化技術來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緊迫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存在的問題
大自然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亦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其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人們的手藝或絕活等,傳承人趨于老齡化且新的傳承人接力不佳,由于社會的現實,很多青年不愿去拜師學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局面;其二,很多民間文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過去只能通過文字來記錄,以及上世紀大量留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照片和音頻等,在時間的沖刷之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失真;其三,自從國家大力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各省市地區的人們積極響應,申報成功的越來越多,這看起來是好事情,但是深入調查會發現,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之后,非常應付的傳承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記錄沒有傳承人了。
例如:作為非遺的竹藤編織技藝,它的工藝歷史久遠,人類開始定居后生活中常用其制作存儲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的容器,藤編制品也十分豐富,有涼席、涼枕、扇、籮、筐、籃、簸箕等,以實用性為主,承載著時代的記憶。但由于工業技術的發達,竹藤編織用品制作的不易及使用的不便,竹藤編織用品逐漸被人們的生活所淘汰,如今竹藤編織技藝大部分傳承人都是近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其中多數還生活困難。不僅是竹藤編織技藝,在各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也極缺乏年富力強者。如福建省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該省首批省級傳承人232人,平均年齡59歲,61歲以上的占47%,最高年齡為90歲。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策略
(一)傳承人的數字化采集
傳承人的數字化采集包括繼承人的外觀、聲音和運動等方面的采集。傳承人的外貌的采集包括兩類:一是利用數碼攝影對傳承人進行拍照,獲取圖像數據,便于檔案數據庫的建立;二是利用3D掃描儀掃描傳承人的外形,獲取模型數據,便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生產。
傳承人聲音的采集包括室內、室外兩部分。由于民族音樂、民俗等活動都是在戶外完成的,戶外采集是指在自然環境中錄音,以獲得原生態音質的再現。
對于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族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動作展示的,需要利用數碼攝影、動作捕捉等數碼技術來收集傳承人的動作。
(二)傳承人數據的數字化整合、構建
在完成一系列的數據采集后,將得到的資料進行整合,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傳承人的基礎資料、音頻、動作的數據庫。傳承人基本數據庫主要由圖片和文本組成。將采集到的傳承人姓名、性別、民族、傳承項目、傳承狀況等基礎數據與相關圖片和文字描述相結合,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基礎數據庫。對錄音室錄音和室外現場錄音所獲得的音頻資料進行總結,然后記錄傳承人姓名、項目名稱、類型、國籍和使用的樂器,并按照一定的標準,如項目類型等進行存儲,便形成了音頻數據庫。
(三)傳承人的數字化集成展示和傳播
在完成傳承人基礎數據庫、音頻庫、視頻庫、行動庫的建立后,通過網站和移動端app進行傳承人的展示和傳播,具有大眾傳播的優勢。通過一系列數字化技術手段,盡可能地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化傳承過程中出現歪曲、曲解等錯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原汁原味地展現。
(四)加強政府引導
非遺的數字化傳承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設立專項資金,加強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健全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都是推進非遺產業合理化、健康化、科學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政府的引導十分重要,政府應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加速非遺產業的發展,促使非遺創造更多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產業價值。
四、結語
我們需科學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體系,從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出去,傳承下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除了整合各種新媒體技術外,還應與多個行業合作,與法律保護、學校教育、旅游開發等相結合,實現融合發展。此外,在數字遺產中適當增加娛樂和互動設計,有利于提高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的主動性和數字遺產傳播的時效性,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加便捷、有效。科學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體系,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平臺,整合非物質文化資源,增加應用數字技術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強化人力、財力、物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方面的投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原汁原味地展現。
參考文獻:
[1]李欣.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向[J].科學出版社,2011.
[2]彭冬梅.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J].美術研究,2006,(2).
[3]蔡群等.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8).
[4]德紅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05).
[5]郎玉屏.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10).
[6]孫璐.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J].傳媒觀察,2012,(02).
[7]賈秀清,王玨.數字化手段在我國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領域中的應用[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2).
作者簡介:
陳菲菲,女,漢族,廣西柳州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