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摘要:一直以來,在我國義務教育的體育課程中,主要是以競技體育為主進行。從小學階段到高中階段,田徑教學把學習田徑競技項目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把掌握田徑技術作為教學目標。而提高田徑課堂的教學質量,可以積極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本文從提升課堂有效性的角度進行研究,分析目前小學田徑課堂教學中的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田徑課堂;有效性;相關策略
在小學時期,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其學習壓力在逐漸增加。而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以為學生展開學習活動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從目前來看,多數學生受學習科目限制,鍛煉身體的時間和機會少之又少,學生基本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身體問題。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應引起高度重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目前小學田徑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國小學田徑教學活動開展的情況來看,競技體育嚴重影響了小學體育的教學活動開展,部分學校的教學觀念落后,教學內容陳舊,無法滿足田徑課堂的要求,導致整個教學過程死板、呆滯。在田徑教學課堂中,由于其教學內容枯燥,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性不高,無法體會到田徑課堂的魅力所在。針對這一現狀,教師要做出客觀分析。從田徑教學內容的角度出發,目前田徑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跑、跳、投,這一系列的基礎性內容在小學到大學的體育課程中反復出現,整體教學方法缺乏新意,導致學生在田徑知識的學習中沒有學習興趣,田徑課堂教學無法發揮其實際價值。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校領導和教師都沒有意識到田徑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極為松散。教師在教學上的錯誤認知,對田徑課的教學效果起決定性作用。在田徑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保持著傳統教學模式,由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聯系為主,授課形式單一簡單,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田徑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從教學目標進行分析,教師往往更關注學生的成績,重點都放在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上,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反復進行相關練習,極其容易對體育課程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出現厭煩心理。
二、提升小學田徑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田徑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不同的教師在教學上的方式和風格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其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在小學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健康發展。首先,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要對教學目標做到明確認識,并不斷調整完善教學計劃。在實際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設置合理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難度,強化學生對學習田徑知識的想法,發揮其教學作用。
(二)合理調整教學難度
由于田徑教學的內容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中極其容易產生逃避心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其動作進行分解細化,降低動作難度,讓學生便于理解。除此之外,田徑教學是一門以運動為主的活動,其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但是由于學生身體素質普遍較差,導致學生出現體力透支的現象。根據這一情況,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對全體學生的身體情況和其可接受的運動強度做到全面了解,適當調整田徑學習的難易程度。例如,在蛙跳學習中,教師可以進行分層教學,把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劃分層次,進行分層訓練;在講解快速跑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體會一下自主跑步的感覺、動作,在此基礎上,進行指導糾正。這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田徑課堂教學節奏,循序漸進強化學生身體素質。
(三)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教師要以素質教育為原則,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節奏,努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在學生對田徑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游戲環節,從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和性格特點出發,進行設計。通過游戲環節,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田徑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例如,在“接力跑”游戲中,學生不僅可以在游戲過程中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其團結意識,而且在競爭的氛圍下,可以激勵學生進步。因此,教師在設計田徑游戲時,除了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得到知識與情感的共同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田徑教學作為小學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要對其高度重視。在實際教學中,保證田徑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可以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其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其今后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同時,教師要善與反思,不斷調整、完善教學方案,以期能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陸松美.凸顯“價值性”,實現“有效性”——提高高中田徑教學效率的幾點主導策略[J].田徑,2014 (5):44-45.
[2]張超.立足課堂注重分層教學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實現體育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 (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