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璽
摘要: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青少年足球訓練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校園足球興起、豐富的青少年足球比賽推動了校園足球隊的發展,也為青少年足球隊的教練員提出了更多要求。初中足球校隊訓練作為校園足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遵循比賽需要的原則方面還存在不足的情況,訓練脫離比賽要求,比賽發揮不了訓練成果。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從競賽需要的原則出發,以教練員的主導作用,適宜的獎懲等方面對推動初中階段青少年足球教練員的執教能力提升做出研究。
關鍵詞:足球訓練;競賽需要原則;初中足球;執教能力
一、引言
足球被譽為世界第一運動,中國足球的發展也始終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國家在2015年出臺的《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實現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要求扎實推進校園足球“八大體系”建設。陸續出臺的相關政策對青少年足球的發展大有利好。在政策的支持下,校園足球的發展得到重視,據權威統計,截至2018年,全國校園足球特色校已經達到了24126所,計劃2020年達到50000所[1]。相應的針對中、小學級別的足球賽事雨后春筍般興起。相應的初中學校在相關政策中得到支持,在初中青少年足球層面看,相較于小學階段來說,初中青少年足球有著更佳的競技水平,建立初中青少年足球校隊,提升初中青少年運動員足球競賽水平也是校園足球工作需要重視的環節。
二、潛在問題
中國足協D級教練員執照是主要針對于基層足球訓練工作的,大多青少年足球隊教練員僅需D級執照便可滿足教練工作。根據中國足協D級教練員培訓班的指導思想,訓練課主要結構為:1.技術部分(無對抗技術練習);2.技能一(低對抗負荷,少防守的技能練習);3.技能二(接近于比賽實際負荷、防守強度的技能練習);4.訓練比賽。
全國體量的快速增長需要大量的青少年足球教練員,與此同時,現有教練員還存在著專業師資匱乏、執教能力不足等問題。[2]受限于教練員執教能力,許多教練員存在照本宣科,僅停留于完成訓練計劃或者教案,按培訓所傳授的形式完成訓練課。忽略強調訓練中的對抗強度,脫離了教練員培訓中“要達到接近于比賽實際負荷強度”的要求,在足球訓練中,上搶強度低,起動速度慢,對抗力量達不到最大等情況,使青少年運動員在訓練中達不到比賽中的對抗和節奏,因此存在“訓練很理想,比賽就慌神”的情況。
初中階段的運動員正處于青春期,心理處于相對特殊的階段,許多教練員沒有利用好其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其訓練動機的刺激與訓練效果的提升。這是值得青少年足球訓練關注的問題,為提升運動隊的訓練效果,提升比賽成績,針對此問題還需教練員們進一步探討。
三、理論依據
(一)運動訓練的競技需要原則
運動訓練是為競賽服務的,競技需要原則即指根據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及運動成績需要,從實戰出發,科學安排訓練內容、方法、手段和負荷等因素的訓練原則。[3]比賽是訓練的導師,比賽決定訓練的形式、內容和負荷。[4]足球是同場競技運動,在比賽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高強度對抗,脫離的對抗的訓練對比賽而言失去了價值。歐洲國家的足球訓練理念摒棄“在非對抗情況下練得的技術能轉移到實際比賽中去”的觀點,[5]訓練需要符合足球比賽特點,通過對抗來提升運動員的技能水平。
但是,僅僅進行有對抗的訓練還不夠,正如前文所說的存在教練員僅僅照本宣科進行有對抗的訓練,而不對對抗強度進行要求。運動員在訓練中存在惰性,失去教練員有效監督和訓練動機的刺激下,運動員在訓練中很可能因為懶惰與懈怠而達不到像比賽那樣強度的防守、拼搶以及突破或快速傳球。若運動員長期在一個低強度的對抗中訓練,那么容易導致運動員在比賽中也以一個較慢節奏進行比賽,從而導致比賽水平非進反退。
(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
運動技能的形成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并有其建立、形成、鞏固發展的階段性變化規律。通常來說可劃分為相互聯系的三個階段——泛化、分化、鞏固與自動化。[6]運動員的攻、守強度是由多種技能的水平構成的,比如進攻的帶球起動能力,傳切速率;防守的拼搶、卡位、斷球等等。這些技能在實現自動化階段之前,技能掌握水平低下,因此常出現反應慢,甚至忘記自己該做什么的情況。教練員需要通過簡單口令的提醒來增強隊員完成的效果。
訓練指令是青少年足球訓練中應用最多的訓練調控方式,訓練指令中實時指令是應用最多的指令式訓練調控方式。[7]通過在訓練中施加實時指令,讓隊員在訓練中迷茫時能更快做出反應,督促隊員在訓練中以比賽強度進行進攻與防守,有強度的防守才能迫使運動員必須更好的運用進攻技術,同理有強度的進攻才讓防守隊員的防守能力得到更有效的鍛煉。這需要發揮教練員的主導作用,使運動員高效完成訓練,從而是運動員實現“像比賽一樣訓練”進而才能“像訓練一樣比賽”。
(三)初中階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初中階段的青少年(12-15歲)足球運動員處于青春期階段,是人心理逐步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此階段的運動員心理特點有著獨特性,遵循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心理特征有利于更好的激發青少年的訓練動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更好的訓練效果。
1.反抗性與依賴性
初中階段的運動員開始產生強烈的成人感,所謂叛逆心理也是這其中的一種體現,然而倔強的外表下依然保留著其依賴性,這也表現為青少年心理中高傲與自卑的矛盾。在足球訓練中,運動員常常會在訓練時擔心表現不佳而羞于表現自己的本領,在眾人面前顯得畏首畏尾,帶著消極的心理暗示而無法高質量的投入訓練中,尤其一旦遇到自身失誤容易產生羞愧心理而中斷練習。然而在反抗的外表下初中階段的運動員內心依然強烈的渴望著得到肯定,因為此階段運動員的“受尊重”需要反應強烈,他們希望得到教練員的肯定,隊友的肯定,以及自我的良好表現使自我肯定,這是初中階段運動員內心特點的矛盾表現。
2.出現反省思維
由于心智的逐步成熟,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已經產生了反省思維,懂得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更多地審視自我,懂得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反思。在訓練中有不好表現時,運動員能自我反思,產生自責心理。教練員可以啟發運動員更清晰地去理解自己的錯誤,面對自己對錯誤。
3.勇敢而怯懦
初中階段的青少年依然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常表現出勇敢的精神,同時帶有莽撞與冒失。這樣的特點其實對于教練員來說是很容易激發其在訓練中的積極性與沖勁的。同時,此階段的運動員又飽含怯懦的表現,在訓練場唯唯諾諾,沒有足夠的坦然與從容,羞于表達,不敢向教練員透露過多內心的想法。因此針對這樣的心理特點,教練員對運動員的訓練動機要有效地刺激,在有效的刺激下,讓青少年運動員克服負面心理,那么運動員自然可以表現出理想的積極性于訓練態度,進而使訓練達到目標強度,接近比賽實戰,提高訓練效果。
四、建議
針對青少年足球訓練存在訓練中無法刺激運動員達到比賽實際強度的問題,結合上述相關理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練員的主導地位
教練員在運動團隊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運動訓練的主導者。教練員的能力與表現決定了訓練效果,因此積極發揮教練員的主導作用對于提升訓練效果頗為重要。
1.訓練內容設計比賽、情境、貼近實戰
教練員是訓練的設計者。訓練的設計需要滿足競賽需要,還原訓練所需要的比賽場景。教練員在設計訓練時,應當思考運動隊需要解決哪些在比賽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情境設計,將運動員帶入到模擬的比賽情境中。
訓練的內容最好有明確的勝負規則,通過勝負機制刺激初中青少年運動員投入對抗,利用青少年的好勝心來提高訓練的對抗強度。
模擬比賽情境不僅要注意模擬形式,更要注意還原比賽時所可能出現的真實對抗情境。在比賽中防守隊員不可能慢悠悠地逼搶,不可能給進攻隊員舒適的空間進行技術運用。因此教練員在設計是要注意通過示范和講解,敦促運動員用實際比賽會出現的防守速度與強度給予運動員進行練習。使進攻的練習隊員可以面對貼近比賽實際的防守強度進行進攻技術的練習。否則運動員長期處于較為舒適的阻力環境中練習,面對比賽的高強度對抗,往往會呈現驚慌失措的表現。
當然,在技能形成初期,需要降低練習阻力來提高技能的階段中,教練員可以通過設計訓練,增加防守的阻力來減輕初學者的練習難度。比如減少防守人數、增大進攻空間或者增加防守距離來限制防守。但不宜運用消極的防守來減輕難度,這樣違背了競賽的需要。
2.訓練前的布置
教練員在開始訓練前,應當強調訓練要求,解釋訓練思想,解釋訓練項目的訓練目的讓運動員們理解訓練所對應的比賽場景,進而要求運動員積極主動地按照比賽實際進行練習,像比賽一樣真實的對抗。青少年的訓練積極性往往很容易調動,但缺乏刺激就容易在訓練中縮手縮腳,唯唯諾諾。因此教練員應該給予運動員清楚地任務布置和明確的目標,使運動員對自己即將進行的訓練科目充滿信心。
3.教練員的監督與提醒
口令是教練員用于指揮訓練的常見手段。前文也已提到過,在運動形成達到鞏固與自動化階段之前,教練員需要更多的口令提示運動員,以避免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遺忘與懈怠。口令形式最好簡短清晰,語氣要堅定而響亮,例如進攻中的“全速”、“降重心”,防守中的“上搶”、“接近”、“站穩”等簡短口令。教練員不必吝嗇自己的口令提示,因為既可提示運動員進行正確的技術行為,同時可以滿足青少年運動員心理中被關注的需求,還能營造氣氛,讓青少年運動員興奮,提升訓練積極性,使訓練節奏更快,強度提升,貼近實戰。
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教練員的提示口令要注意避免帶有指責與攻擊性預期,以免打擊運動員信心。在運動技能鞏固以前,運動員對自己的技術動作不熟練,本身就容易處在缺乏信心的狀態,此時再過于苛責容易使運動員氣餒,影響訓練效果。
(二)獎勵與贊揚
結合初中階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練員應抓住青少年的被認可心理需求。初中階段青少年處于反抗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中。在“成人化”的外表下依然有著希望被關注,被認可的需求。面對運動員出色的表現,教練員不必吝嗇自己的表揚,尤其是態度與精神上的優秀品質。當運動員積極地按要求以良好的競賽標準作為自己訓練態度投入練習時,教練員應當給予贊揚或者適當的獎勵。也可以樹立榜樣讓其他隊員學習。這樣運動員能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教練員的關注與肯定,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正確行為并在往后的訓練中更好的發揮,同時積極地心理狀態也有助于推動運動員保持更好的訓練狀態。值得注意的是,贊揚不要廣泛而要指出優點,例如贊揚隊員“你不知疲倦地奔跑來防守的精神很棒”比“你是個優秀的球員”具有更好的贊揚效果。能讓運動員感受到教練員的表揚不是敷衍,同時也更加清楚自己怎么做是對的,下次應該繼續保持。
(三)懲罰與批評
面對運動員的不佳表現,教練員的批評是非常常見的。適合的批評有利于提高運動員警惕,提升訓練效果。面對運動員在足球訓練中無法按教練員要求完成訓練,往往有兩個原因,一是運動員對教練員意圖或技術掌握還缺乏理解,二來是運動員態度的散漫或松懈。前者往往需要教練員更為耐心的指導,避免苛責。而后者則往往需要運用懲罰與批評的方法處理。批評講究方式方法,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批評與表揚有相同之處,宜指出具體行為,不應廣泛地否定運動員。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已經有了自省的心理,面對自己的錯誤會產生自責與反思。教練員對運動員不佳的表現進行批評要有理有據同時點到為止。不應揪著他的缺點不放,否則容易造成運動員的叛逆與自暴自棄。引發運動員的反思,往往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訓練中,教練員可以安排適當的懲罰來激發運動員對抗的積極性。例如在對抗后失敗的隊伍要接受懲罰,以此在強化初中青少年運動員的求勝心。運動員為了避免失敗后受到懲罰,自然會激勵出更積極地對抗狀態。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訓練中對抗的分組要避免雙方水平過大的不平均,容易導致部分隊員經常失敗,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而失去信心。
五、結語
運動員長期處于舒適阻力下進行訓練容易導致技能水平不進反退。訓練要遵循競賽需要原則,必須按照比賽實際,這其中既包括比賽的情境,也包括比賽的強度。教練員要發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抓住并利用好初中階段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心理特征,對訓練更有效控制,才能提高教練員執教水平,提升訓練效果,力求“像比賽一樣訓練從而像訓練一樣比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王登峰司長:校園足球進入新時代,對校園足球教練、教師的新期待、新要求[EB/OL].(2018-11-29)[2018-12-12].
[2]段煉,張守偉.我國青少年足球教練員執教能力培養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 (2):86-91+115.
[3]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91
[4]卡爾·海因茨·黑德爾戈特.新足球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283.
[5]楊一民,李飛宇,譯.CHARLES HUGHES.足球戰術與技巧[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7.
[6]王瑞元,蘇泉生.運動生理學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5:91:295-297.
[7]李強.競技能力發展階段對青少年足球教練員實施訓練調控的影響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8,33 (5):4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