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吉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培養目標不清、專業方向細化不夠、就業難等問題。針對以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培養目標、明確專業方向、加強校企合作等旨在為吉林省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改革提供良策。
關鍵詞:人才培養;專業發展;專業方向;校企合作
目前,吉林省以及我國部分普通體育院校,都面臨著就業困難局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屬于非師專業,當前由于國家對于全民健身事業崗位沒有明確的定位,導致大部分畢業生沒有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動崗位中去,轉而投向教師、公務員、當兵等其它領域。就當前而言,各高校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目標設置上都有所不同,對于人才培養的規格與標準都在探索中,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就業需求脫節。通過對吉林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高校開展現狀,找出癥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推動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良性發展,培養優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一、吉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改革路徑——明確培養目標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如何提升就業?成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重要問題。依據吉林省的經濟發展現狀;社會供需關系;專業學生的自身特點為抓手,改變“大而廣”的培養目標。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和俱樂部的蓬勃發展,為社會體育專業提供寬泛的就業崗位,“俱樂部”方向人才的培養成為部分普通院校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以培養學生“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社區體育組織管理人才,以培養國家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高水平的指導人。
二、吉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改革路徑——細化“專業方向”的建設理念
社會體育專業方向的設計,將會直接決定人才培養流向,依據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經驗,提出細化“專業方向”的建設理念。如何完善專業轉型發展、人才培養與現實矛盾,體現專業特色已成為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對此,依據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化專業理念。
(一)悉心論證,創新改革
結合經驗,重新審視培養目標,脫離“群體效應”,論證“多元化、寬口徑”的專業培養理念。依據培養目標設計“個性化”專業方向。
(二)完善培養體系,加強社會供給
完善制度體系,宣傳動員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俱樂部、各級各類體育組織統籌設崗,加強校企合作,逐步設立穩定的人才就業崗位。
(三)合理布局、優化專業課程
課程設置要緊密與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為導向,杜絕“充、填課”現象,合理進行課程設置為專業發展目標服務。專業課程的建設要淘汰“水課”,努力建設“金課”來提升課堂質量。
三、吉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改革路徑——人才培養規格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主要培養的是社會服務性人才,行業的發展向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依據調研和分析得出以下幾點:(1)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為全民健身事業服務的社會責任感,具備健康心理、良好的人文素質、品德與團結協作、堅忍不拔及規則意識的體育精神;(2)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良好人際溝通能力;(3)掌握專業的發展的基礎理論如:體育學、社會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用以指導實踐;具備社會體育活動的理論前沿和調研能力;(4)具備良好的運動技能水平,能夠指導大眾體育健身,組織管理全民健身活動賽事;熟悉運用大眾體育健身的運動器械。
四、吉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改革路徑——加強校企合作
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由來已久,有的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意義上做到校企“合作”,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要走出,了解企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讓企業優秀的資源走進來,資源共享為學生培養構建平臺和框架。校企合作不僅在形式上體現在學生的見習、實習環節上,在細節上完成共同培養的目標,提出校企聯合培養的合作機制。(1)學分互認,在企業要完成規定的學分。(2)協商構建課程模塊、打造“俱樂部”的人才培養方向。(3)校企建立學生創業實訓基地、提供技術和經費支持。(4)校企“訂單”模式,完善企業的人才需求。
五、結論
吉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改革,從實際出發,以現有資源為基礎,明確培養目標,找準專業發展方向,加強校企合作模式拓寬合作領域,優化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完善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業本領。通過專業的改革,使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樹宏,李金龍.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
[2]教育部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研制組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S].
[3]石巖,舒宗禮.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體育學刊,2008(15).
[4]李健楠等.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中的困境及對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
[5]張三新.高校經管類實驗室建設的創新管理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
[6]熊冬洋.基于就業能力的金融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究[J].黑龍江教育,2014.
注:教改項目:吉林省教育廳2018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8zcy270)。
作者簡介:佟云龍(198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工作單位:吉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