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的金融化發展趨勢越來越嚴重,虛擬化經濟的發展過快等問題導致中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失衡,來自金融政策環境、銀行業為主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外匯市場等體系發展過快,使得虛擬化經濟帶來的金融壓力指數不斷上升,同時在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局面中“高債務”“高稅負”等現象愈演愈烈,使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局面更加困難,導致中國傳統宏觀調控功能受到嚴重的阻礙,為此本文將針對中國實體經濟在實際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進行詳細分析,通過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定義、背景、狀態的細化與研討,制定出有利于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方針與政策。
關鍵詞: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發展;措施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全球化、自由化逐漸占領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國的實體經濟在國際化的經濟影響下也產生了各種問題,通過參考世界其他國家的風險對策與預警模式,加強我國自身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形成科學、有效、堅實的金融預警機制,達到降低中國金融風險系數、均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和諧發展的目標。[1]
一、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中國經濟金融化發展
中國經濟的金融化又可稱之為是虛擬經濟的發展壯大,中國貨幣化、貨幣資本化和資本虛擬化的發展構成了中國經濟金融化的局面,金融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通過財富效應等渠道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他所帶來的風險值也是非常高的,為此控制好金融化在我國經濟的發展勢頭是重要環節。[2]
(二)金融化發展的表現
中國經濟金融化的表現是:中國貨幣化越來越嚴重,貨幣化是經濟金融化最直接的表象,貨幣化的程度也體現出了國際金融化與國內金融化的緊密聯系;金融資產以迅猛的速度在不斷擴大與發展;債務比率開始直線上升,近年來從債務的增長上也能看出我國金融化的發展情況,政府部門的債務率進一步增加,一些金融機構的平臺站務也迅速的增長,最終導致金融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使得虛擬市場的占有率逐漸提升。 [3]
二、實體經濟面臨的問題
(一)結構失衡
我國雖然已經進入到世界實體經濟大國的行列,但是實體經濟核心產業也就是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面臨結構失衡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中低端產品過剩,而市場所需求的高端、高品的產品供給不足,導致產業結構逐漸失衡,例如建材產業結構處于低水平產能過剩的狀態當中,所以提高產能的能力、加大產能的技術投入尤為重要;同時產業組織不均衡,資源沒有合理配置是現在部分實體企業存在的現象,高端的制造企業嚴重缺乏,資產規模小、銷售收入少是很多企業存在的問題;生產產品偏于中低端,各項指標參數相對較低,而市場所需的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卻供給不足。
(二)經濟發展方向導致實體經濟發展速度減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處于上升的趨勢,但由中國經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經濟出口上,因此在美國金融危機到來之時,國內大部分企業就開始面臨破產,一些進口原料價格不斷上調導致國內市場成本提升,給銷售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使企業經濟效益不斷縮減,同時影響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部分中小企業處于倒閉、停產的狀態,失業人員數量不斷上升,面對這樣的局面政府在政策引領上應該有所調整、進行改革。[4]
(三)虛擬經濟發展過快
近年來受虛擬經濟的影響,我國經濟市場上很多企業把資金投入到流動性高、風險性高的虛擬市場,各種各樣的炒房、炒鞋、炒農副產品的現象不斷滋生,使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出現偏差,很多小的投資者被這低投入、高風險的投資市場所吸引,把實體企業兌換金錢進入虛擬市場,最終使我國實體經濟發生了“空心化”的現象,而實體經濟所需要的大量注入資金也開始缺乏,嚴重制約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三、中國發展實體經濟的基本條件
(一)政策引領與發展思路的奠定
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出口業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和影響,使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出現種種困難和問題,經過這樣的經驗教訓,我國政府相關管理人員開始關注經濟發展的情況與問題研究,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轉型進行了專業的規劃與改革,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去向奠定了基礎。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指示“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一堅定基礎”作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目標,在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企業及政府開始有了方向感,政策的支持使企業有了助力及發展實業產業的保障,促使中國實體經濟在科學、有序的環境下良好發展。
(二)雄厚的投資能力為實體經濟打基礎
今年來,中國經濟的走向在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中趨于上升趨勢,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重重的阻礙與困難,但是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和物資豐富的產業國,我國有著一定的實體經濟的動力和發展環境,各地方政府在改革開放以來開始創建雄厚的實體經濟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因此若要再次加大力度發展實體經,我國便有著穩定的社會基礎和足夠的投資能力,在工業化發展中期對制造業進行技術改革與成本投入,通過制定精細、具體的投產方案,對實體企業開始進行相關的財政投入和經濟建設。[5]
四、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稅費改革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通過國家稅務機關宏觀調控,對中小微企業進行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實施,促進中小微企業進一步的發展與改革,在合理的范圍內調整稅率結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在經濟和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例如小微型企業所得稅減半政策,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增值稅稅率的下降調整;研發費用等相關項目費用的抵扣政策,在企業發展上積極加強創新、研發與成本投入的力度。
提升政府職能,進一步擴大政府管理能力的影響,對中小微企業在行政收費上進行相應的改革,對是亂收費的現象進行嚴格處理,深入企業一線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問題與難題,全面做好中國實體經濟的服務工作。
(二)政策與觀念的革新引領實體經濟向前
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把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則,結合國家對國際經濟形勢的分析與探討,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國內經濟發展新政策及重要的戰略部署,尋找新的實體經濟發展方向,盡量拜托以出口為主的經濟貿易形勢,減少國際經濟危機對國內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從觀念上和生產方式上徹底改變原有的依附出口的局面,進行國內國外資源整合,全力發展中國實體經濟。
(三)嚴格把控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中國經濟市場金融化發展趨勢過快,虛擬經濟的占有比例不斷上升,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和融資等問題,為此加強對虛擬經濟的控制是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必要保障,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容易導致發生泡沫經濟的金融震蕩,對實體經濟和國民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一旦發生泡沫經濟,房地產行業、貨幣市場等虛擬市場將面臨空前的危險局面,給國家乃至世界造成巨大的傷害,百姓失業率瞬間爆發,物價上漲消費嚴重縮緊,將使宏觀經濟持續堪憂,因此對虛擬經濟的嚴格把控尤為重要。[6]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體經濟是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國家發展與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體現出一個國家生產力的高低及發展趨勢,在我國經濟形勢受到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同時,政府對國內經濟結構及組織架構進行調整與改革,通過政策制定、調控實體經濟市場,減少出口經濟的影響,增強自我生產能力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實體經濟展開自我良性循環,營造好企業經營環境和社會市場經濟發展,使國家經濟結構、資源最優化,從宏觀上調控利潤分配、人口流向等相關問題,嚴格把控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影響,為中國實體經濟的有序、穩定發展做好充足的戰略準備與宏觀把控,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安全保障作為頭等大事!
參考文獻:
[1]黃群慧. 論新時期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J]. 中國工業經濟, 2017(09):7-26.
[2]張杰,金岳. “高債務-高稅負-通縮”背景下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困局及破解思路[J]. 江蘇社會科學(1期):75-82.
[3]丁兆慶. 加快推進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 理論學刊, 2013(9):39-43.
[4]黃群慧. 未來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思路[J]. 經濟研究參考, 2017(60).
作者簡介:
鄢然,吉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