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親子真人秀節目的制作將教育作為節目內核,借助大眾媒介平臺,傳播當下流行的親子教育理念,將家庭教育話題推向社會,引發大眾討論,形成大眾輿論場。親子真人秀節目內容聚焦“親子教育”話題,對觀眾而言,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親子真人秀節目呈現多種家庭教育模式,致力于家庭焦點問題與矛盾的解決,對處于“育兒困惑”中的家長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親子真人秀節目無法平衡“真”與“秀”之間的度,誤導了電視機前的兒童受眾。本文呼吁節目制作者牢記“電視教育”的責任使命,致力于創作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親子真人秀節目。
關鍵詞:親子真人秀節目;內容傳播;家庭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02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親子真人秀節目對天津家庭教育的影響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BE4164
一、引言
2013年10月,湖南衛視重磅推出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首播平均收視率就高達4.015%,①創造了親子真人秀節目的收視神話。接下來,湖南衛視乘勝追擊,連續播出6季,收視率與網絡平臺播放量均保持高點。
親子真人秀節目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離不開節目精準的受眾定位和先進的節目傳播理念。親子真人秀節目制作者鎖定了適齡婚育群體,他們即將結婚或者已經生兒育女完成角色轉變成為父母,“科學育兒”對年輕的爸爸媽媽來說是一個新課題。親子真人秀節目的傳播理念是“寓教于樂”,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參與節目的家長與子女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完成節目任務或者親子互動;二是受眾在愉快的收視中接受節目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親子真人秀節目對“寓教于樂”創意理念的設定緣于節目制作方對親子真人秀節目目標受眾的深入調查,這些目標受眾有通過大眾媒介獲取“育兒”理念與方式的強烈訴求。
二、陷入教育焦慮的核心受眾群體
課題組通過前期的調查發現,親子真人秀節目的目標受眾是適齡婚育群體,年齡在25~34歲之間的年輕受眾是核心群體,占比為37%,高中以上學歷的受眾占總數的68%。[1]這一年齡段的群體對象主要是“80后”“90后”兩代人,這兩代人受教育程度相對“70后”有所提高,他們自身也重視孩子的教育。“80后”“90后”兩代人是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出生于獨生子女家庭,備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呵護長大。如今,他們已經進入青年時代,并且很多人已經結婚組織家庭,已完成角色轉換,為人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這兩代人具備3個特點:
一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得到普遍提高。適逢國家教育政策的調整,1999年,教育部實施高等教育(包括大學本科、研究生)擴大招生規模的教育改革政策,高中或職業高中畢業直至進一步升入專科院校或者大學:成為他們求學的趨勢。學歷層次得到提高,他們的眼界認識也有所改變,能夠摒棄父母一代過分寵溺孩子的方式,也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引導。
二是他們承受了多重壓力。對于“80后”“90后”而言,學歷層次的提高并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一些人不能找到稱心如意的職業,同時又趕上國家實施二孩政策,二孩家庭成為一種社會趨勢。成年的“80后”“90后”如今背負著家庭的責任,養育子女、贍養父母,職業壓力、生活壓力、社會壓力等多重壓力交織,而親子真人秀節目“寓教于樂”的特點讓他們在愉快的收視中能緩解一些壓力。
三是他們面對教育方式的選擇焦慮。由于他們自身受過較好的教育,有求知愿望,能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教育理念與方式,主動尋求科學育兒理念的訴求強烈。但當前不同聲音的教育理念眾多,其中混合著很多從西方引進的育兒理念,很多家長逐漸認同并踐行這些教育方式。但是,對西方一些教育理念,很多家長卻存在解讀不當的情況,譬如有些家長認為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但在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時很容易過猶不及,反而縱容了孩子任性的壞毛病。同時,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現代教育理念與原生家庭固有的傳統教育理念也會產生沖突。
親子真人秀節目制作方抓住了“80后”“90后”受眾重視家庭教育以及渴望科學育兒方式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策劃節目,將教育理念融入節目內容中,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收視意愿。
三、家庭教育話題借助媒介傳播形成大眾輿論場
課題組走訪、調查了大量的兒童家庭,了解兒童家長持有的家庭教育觀念、推行的養育子女模式以及親子真人秀節目對他們教育方式的影響。調查顯示,不同家庭的教育各有特色,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譬如家長的性格、教育水平以及原生家庭傳習下來的教育方式等等。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教育在自己家庭內部生成獨有的教育模式,具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遭遇教育困惑的家長往往會通過多渠道學習教育知識,咨詢兒童心理教育專家或者求教其他家長。家長之間面對面交流、討論教育話題有很大的局限性,取決于家長是否有交流的意愿,以及交流時間、地點的選擇,并且這種交流的發生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能保證交流的持續性,交流內容也是碎片化、散亂的,很難說能從他人的家庭教育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基于這種家庭教育現狀,親子真人秀節目應運而生。浙江衛視陸續推出《人生第一次》《爸爸回來了》《星星知我心》3檔節目,陜西衛視制作播出《好爸爸壞爸爸》等等,短時間內,親子真人秀節目產生霸屏效應。這些親子真人秀節目精心設計節目環節、流程,采用親子互動、游戲、角色體驗等多種形式,在電視、網絡、新媒體等媒介平臺傳播了當下流行的親子教育理念,對很多家長產生了較好的啟示意義。大眾媒介對家庭教育的補償,完成了家庭教育、幼兒園(小學)教育的對接與交流。
通過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80后”“90后”的家庭教育面臨很多現實問題。面對生活壓力,他們絕大多數會請自己的父母幫助養育孩子,有的年輕父母會選擇與老人一起生活養育孩子,下班后參與到看護孩子的隊伍中;有的年輕父母因為工作的需要會選擇單獨居住,孩子平時由老人看護,他們則選擇周末與孩子共度親子時光;有些年輕父母工作忙碌,也出現了“父母長期缺位,隔代養育孩子”的情況;有少數全職媽媽選擇獨立養育子女的模式,但有的全職媽媽也會請自己的父母輔助自己養護孩子。在這樣的養育模式之下,年輕的父母一代育兒觀念與老人傳統養育方式的沖突就會突顯出來。
鑒于這種育兒狀況,親子真人秀節目制作人員緊緊抓住當前家庭教育中的熱點問題,如圍繞“留守兒童”“兒童逆反”“父親缺位”“二孩家庭關系的處理”等問題策劃節目內容。親子真人秀節目直擊家庭教育的痛點,將家庭教育的焦點話題借助大眾媒介平臺進行傳播,家庭教育話題開始在社會引發大眾討論,形成大眾輿論場,引發人們對親子互動交流、家庭矛盾處理以及孩子成長潛在問題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人們的共鳴,這對于處于“育兒焦慮與困惑”中的家長大有裨益。例如,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緊扣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現狀策劃節目內容,引發大眾對“父性教育”的討論。北京衛視推出的親子真人秀節目《二胎時代》更是將隱藏在生活中的“二孩沖突”搬上熒屏,引發社會大討論與關注,為即將迎來二孩的家庭如何科學應對、處理多重家庭關系提供了參考。
四、親子真人秀節目對家庭教育的正向引導
這些親子真人秀節目雖然從節目定位、內容安排、嘉賓選擇等方面有驚人的相似性,但他們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多樣化的家庭教育模式,如親子互動游戲模式(如《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專業育兒師介入家庭教育模式(如《超級育兒師》《育兒大師》)、角色扮演示范教育模式(如《閃亮的爸爸》《二胎時代》《遠方的爸爸》)、幼兒游戲益智模式(如《七巧板》)等等。在這些多樣化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節目往往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傳達科學的育兒理念,為當前的家庭教育提供參考。
親子真人秀節目往往由父母陪同孩子在節目組指定的環境下按照既定的規則完成既定的任務,增加子女與父母的互動環節,使孩子能從中得到鍛煉,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采用的親子互動游戲模式正好符合3~6歲的兒童游戲心理特征。一方面,對于參加節目的兒童來講,讓他們親近大自然、嘗試各種生存挑戰,能鍛煉孩子獨立、團隊合作能力,提升抗挫折能力,同時能讓他們在與父母的互動游戲中增進與父母的感情;另一方面,對于家長來說,親子互動游戲的相處模式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可以讓家長認識到“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爸爸去哪兒》的播出帶動了“親子旅行熱”,“親子旅行”可以增進親子關系,有利于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專業育兒師介入家庭教育模式,邀請專業育兒師協助管教問題兒童,呈現解決家庭問題與沖突的鮮活過程,又能讓受眾學會解決不同育兒問題的方法。《閃亮的爸爸》等親子真人秀節目采用角色扮演示范教育的模式,對當前的兒童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3~6歲的兒童好游戲、好模仿,他們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動作、語言。親子真人秀節目恰恰抓住了孩子的這一特點去策劃節目內容,節目中選擇明星和留守兒童進行角色扮演,組合成新型父子(父女)關系展開親子生活。有的親子真人秀節目設計父母與孩子“互換角色”,讓孩子扮演父母角色、父母扮演孩子角色,增進父母與子女對彼此的理解。節目中呈現的這些親子互動方式對家長起到了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
五、親子真人秀節目對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
親子真人秀節目在發展鼎盛時期收獲受眾的好評,受眾對節目傳達的科學的教育理念、方式持肯定態度。但隨著節目的同質化競爭,節目呈現出過度娛樂化的現象,節目負面評價開始激增。
首先,跟風制作的大量親子真人秀節目難以跳出明星家庭親子游戲互動的模式,新意不足,受眾產生了審美疲勞。有些親子真人秀節目制作組制定的游戲規則違背兒童心理特性,并不利于兒童的成長。例如,《爸爸去哪兒》第三季開始,設置闖關游戲,讓每個家庭的爸爸和孩子通過比賽的形式決定獲取房子、早餐,無形之中向孩子傳達了“功利性”信息。有些節目制作者為了強化節目收視效果,刻意增加節目的“沖突與矛盾”,增強節目的戲劇性,反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互動交流的環節,示范教育的意義大大降低。
其次,作為節目明星嘉賓參與者,在“真”與“秀”之間的度把握失衡,“真實不足,作秀有余”,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一些家長呈現的是“表演式”教育,明星家長會清醒地意識到鏡頭下的他們是熒屏父親形象,不能完全釋放自己在生活中管教子女的方式。作為明星父親的田亮面對女兒的哭鬧不止束手無策,接受采訪時坦言:“孩子嘛,在這么多人的情況下,我得哄著吧,不能兇吧,我得做一個慈祥的爸爸,有很多約束著我的時候,我在想這怎么辦啊?”實際上電視節目呈現的一些具體解決方式,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可操性不強,執行效果欠佳。這再次證明,在家庭教育中,要誠實面對孩子的個性化差異,探索適合孩子個性的引導和教育方式尤為重要。此外,對于參加親子真人秀節目的小朋友而言,在節目組制定的所謂迎合大人觀賞趣味的游戲規則中,愈發呈現出兒童成人化的傾向,他們刻意模仿大人的動作行為與說話方式,一些孩子在鏡頭前失去了“本真”,增加了不合年齡的“秀”,這對電視機前的兒童受眾顯然會產生誤導。此外,由于親子真人秀節目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過多的廣告植入節目中,孩子成為被消費的對象,明星爸爸與孩子在節目中日常使用的一切都是各種贊助商品,這些被電視包裝起來的“童星”在電視上呈現出與年齡不符的衣著、妝容等,在很大程度上對心智不成熟的兒童受眾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六、結語
電視制作人員嘗試將兒童節目與真人秀節目融合,寓教于樂,力求節目雅俗共賞,老少皆宜。親子真人秀節目發展的鼎盛時期確實獲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與評價,對家庭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啟示意義;但從電視傳播角度看,親子真人秀節目顯然不是標準的教育類節目,在節目同質化競爭下,親子真人秀節目很難維持“娛樂與教育”功能的平衡,節目呈現出“兒童成人化”傾向,對于電視機前的兒童受眾產生了負面影響。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限童令”政策下,親子真人秀節目的制作與播出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為親子真人秀節目深感惋惜的同時,媒體從業者更應深刻反思媒體人的職業責任心,在追求節目收視率的同時,要牢記“電視是教育的電視”,[2]從教育內容層面去探索節目的創作。
注釋:①數據來自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CSM)。
參考文獻:
[1] 李育強.綜藝節目受眾需求及忠誠度分析——以《爸爸去哪兒》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59.
[2] 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傳播學概論[M].新華出版社,1984:261.
作者簡介:韓紅梅(1979—),女,山東平陰人,研究生,碩士,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從事廣播電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