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創產品是體現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不少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創產品,不少學生也在自主進行產品創新嘗試。本文主要對高校校園文化產品設計制作問題的研究進行相關梳理,以期為后續高校文創產業的研究提供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校園文創;產品設計;制作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034-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貴陽市科技局—貴陽學院科技專項資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YU-KYZ(2019-2020)WC-20
一、引言
近幾年來文創產品火熱,前往各個城市旅行,游人大多會購買具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鑰匙扣、冰箱貼、水杯、本子、明信片等小巧、方便攜帶又充滿當地特色的生活用品成了旅行購物熱門紀念品。不少學校也開發出了以學校文化為依托的文創用品,設計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具、生活用品并售賣。學生、教師可以此饋贈親友,表達自己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校友回訪時,也可作為禮物留作紀念。
校園文傳產品也是體現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校園文化建設方式多種多樣,除校園官方宣傳、推廣外,也可從校園文創產品入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培養。發動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設計屬于學校自己的校園文創產品,是學生了解校園歷史、發現校園美景、挖掘校園動人故事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下而上建設校園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的過程。
二、校園文創產品現狀研究分析
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多數文章均表示高校校園文創產品是體現校園文化的重要平臺,是情感認同的重要紐帶。但文創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營銷意識薄弱也是不爭的事實。現有文獻多集中在校園文創產品設計方面,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校園文創產品開發的意義。梁玥等人提出,校園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運營對師生而言,是一種歸屬感和精神寄托,可以提升歸屬感和凝聚力,同時也有利于向社會成員宣傳高校文化,帶動產業創造力與活力。[1]張悅涵等人從校園文創產品的開發等角度講述了校園文傳產品的設計思路、靈感來源等。部分文獻以本校實踐經驗為例,分享了各自的文創產品。[2]例如,陳遲等人展示了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的文創產品,也是T恤、帆布袋等。[3]黎波等人展示了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我們在“藝”起》系列文創產品中的U盤等。[4]夏婉婷展示了華中農業大學校慶服裝的6件產品。[5]
三、校園文創產品設計制作過程中的問題和難點
根據文獻閱讀和實地調研,筆者發現校園文創產品設計實踐中有幾個共性問題。
(一)校方的缺席
在查閱文獻并調研了周邊學校的文創產品后,筆者發現校方在文創產品設計、運營中大多是缺席的。除了一些特定事件如校慶等,官方有專門設計制作發放校方校園文創產品外,校方很少會主導校園文創產品制作運營。而官方所持有的校園文創產品主要用于招待賓客,多是筆、紙張、信封、袋子、書簽之類的產品,多用于為對外交流合作提供基本資料和文具,展現學校特色,并不在學生間流通。大多是校辦、宣傳部或其他部門為了舉辦會議、活動而制作,很少有專門的部門將校園文創產品上升到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來進行長足的統籌規劃和設計。
(二)學生難堅持
學生自己做的產品,多是小打小鬧,各自為政,不成系統。學生團隊中很少有專門做文創產品的隊伍,多是社團為了凝練自己的團隊文化,或是宣傳團隊自身優勢和特色,自發嘗試做文創產品,以明信片、紙袋、文化衫居多。大多只是附加產品,并不大規模生產和盈利。學生社團每年都會換屆,下一批學生可能不想做文創產品,改為做互聯網宣傳。沒有專門的團隊,沒有堅持的人員,這就導致高校中的校園文創產品一直無法得到很好的發展,長期卡在初級階段。
想要得到好的產品,那么從設計到制作,整個周期就會很長,對產品質量要求也會相對較高,成本就會上漲。這樣周期長、花費高的產品,僅靠學生自己也很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即使想做校園文創產品,也因周期長、回報低而放棄。
(三)產品形式內容乏味,缺乏創新
在調研中筆者發現,高校學生對校園文創產品保持期待和好感,只是覺得現有文創產品內容形式乏味,難以跟上大家的審美。例如明信片,雖然明信片價格低、款式多,但相對于花錢買別人拍照設計的明信片,學生更喜歡花錢打印自己的明信片。當前網絡發達,網店林立,做明信片的成本很低,學生自己都可以在網上定制,只要將照片發給店家,店家就能定做。現在很少有人郵寄明信片,即使郵寄也有很多收不到,因此明信片失去了原來“郵寄”的價值,僅剩收藏、贈送親友的作用。除非是設計得非常獨特,能達到收藏或作為禮物贈予的審美標準,學生才有意愿購買。
因此,實用且需要大批量定制的產品相對來說更受市場歡迎。擁有校本文化,即本校獨特文化元素,如校徽、知名景觀、代表顏色等,擁有這些元素的筆、信箋紙、筆記本、U盤、卡包、畢業戒等師生常用物件更能得到普及。這些產品大多只能批量生產,學生很少會自己定做,因此市場大,競爭小。多數高校的校園文創產品也是圍繞這些來制作,令人耳目一新,但特點突出的產品相對較少。
(四)文化、版權與利益之間難平衡
制作校園文創產品還有一個難點在于把握文化、版權和盈利之間的平衡。部分學生自制的產品存在打擦邊球,從而導致今后都可能引起糾紛。由于涉及版權,學生也不敢大規模用學校的校徽、名字做成產品盈利。所以,由學生主導的校園文創產品前途都不是很理想。如果想要取得發展,還是需要從學校層面出發,統籌規劃,放權設計,從塑造校園文化的角度進行考慮。但售賣產品或版權會產生一定的收益,學校難以處理這筆資金,因此即使知道校園文創產品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學生的榮譽感,也少有官方部門愿意與企業、學生團隊合作設計文創產品進行售賣。學生沒有版權,不敢大規模生產,只能打擦邊球;沒有資金和精力進行統籌規劃,只能基于各自優勢和長處小打小鬧,自娛自樂。校方有資金和精力,卻也不敢授權,不愿盈利,校園文創產品發展陷入僵局。
四、結語
不論在文獻還是在實地調研中,校方都很少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僅靠學生自己,文創產品的設計還是欠缺文化底蘊和技術支撐,局限于小打小鬧。因為版權問題,學生生產的產品也只能小范圍售賣,畢竟有“北大口紅翻車”事件在前,難以分清販賣情懷和正當文創產品生產的界限。
在校園文化建設上,高校其實不應缺席。對于自身已經具備品牌效應的高校來說,校園文創產品其實是一座橋梁,能夠維系校園與社會上的關注者,提升自身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對于品牌優勢不明顯的高校而言,優秀的校園文創產品對內增強凝聚力,對外也可以形成一張名片,提升認可度。
高校可以以建設校園文化為目的,由特定部門牽頭,不定期推出紀念性文創產品,以活動獎勵形式發放,或以活動、慶典紀念品形式推廣,不收取學生費用。這樣可以回避收費盈利。這樣“限量版”的產品,也會引發“饑餓營銷”,帶來一定的關注度。由校方牽頭的文創產品的設計、制作,成體系的打造、展示校園文創文化,更能保持內部一致性和運營的長期性。在學生活動中心或圖書館開放區域,用專門的陳列柜展示歷代文創產品,形成文化集體記憶,讓其成為學校文化與學生間看得見的紐帶,助力校園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梁玥,徐美,郭迎新.高校校園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情感表達研究[J].工業設計,2019(06):72-73.
[2] 張悅涵,張貌貌,易春利,袁梓寧,戴羽萌,徐璞.校園文創產品的開發和營銷策略[J].中國市場,2019(33):113-114.
[3] 陳遲,魏海春.校園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研究與實踐——以黑龍江外國語學院文創設計為例[J].藝術研究,2019(03):28-29.
[4] 黎波.校園文創產品設計的應用——以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為例[J].藝海,2019(05):151-153.
[5] 夏婉婷.高校文創產品中的情感化設計研究——以華中農業大學120周年校慶系列服裝設計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9,2(10):102-103.
作者簡介:周婷婷(1990—),女,貴州貴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