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諸多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文章,研究對象多為新聞傳播類的文化生,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藝術生很少提及。融媒體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學生培養目標也在發生變化。任課教師需要在尊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藝術生這一特定的學情基礎上,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本文以內江師范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學情特點,提出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以期能激發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學習傳播學的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播音與主持藝術;傳播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23-0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內江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運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01701-353
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情概述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內江師范學院于2010年開設的4年制本科專業,該專業隸屬于范長江新聞學院。傳播學作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占據4學分,重要性和專業性不言而喻。傳播學課程本身就有理論框架多、概念晦澀、系統繁雜等特點,再加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儲備不扎實,理論理解能力欠佳,興趣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學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因材施教,增加師生互動,更新案例,有效參與實踐。
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習傳播學課程的教學問題
(一)傳播學理論框架、知識結構復雜,學生不能宏觀把握課程
傳播學這一學科,本身就是集語言學、符號學、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等多學科融合而成的新學科。[1]從傳播學到中國,再到傳播學課程進入大學課堂才30來年的時間,最初教學目標的設定均以統招文科生為受眾對象,對于藝術生并未納入考慮范疇。傳播學課程的本科理論體系設置基本圍繞拉斯維爾的“5W”所涉及的范疇以及延伸領域而設置。[2]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講,對文本的理解和滲透能力是他們的短板,他們在高中階段的知識結構以及專業訓練讓他們在面對理論性學科時更偏向于片段性、淺表性、可操作性層面的理解。宏觀的學科理念、整體的統一性理念在短時間很難通過訓練和學習來塑造,這種思維訓練沒有量的積累就必然體現在面對整個課程體系時的懵懵懂懂,更談不上宏觀把握課程體系去理解、運用。
(二)藝術生的學情導致授課初衷與學習效果不一致
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在語言表達、文本演繹、作品實踐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生性活潑,富有創造力,這在他們專業課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很多文化課教師普遍都有一種課堂感受:學生們在匯報演出以及專業作品小班教學中,精力充沛,精神飽滿,思維活躍,而在文化課上的課堂表現可能不及一半。加之傳播學課程本身概念晦澀難懂,還摻雜了語言學、符號學復雜多意的特點,導致教師授課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聽課也處于低頭狀態,對很多重要的概念、理論、實驗一知半解甚至不解。
(三)案例教學不豐富,案例過時,教學手段單一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講并不陌生。然而,正是這種稀松平常的教學手段往往容易形成固化思維,一個案例用幾年、案例并未緊扣課題本身尤其突出的問題在于,如何結合播音與主持藝術生的特別來重新開啟案例教學的思維。例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關心的媒體事件、他們的日常媒體議程設置、他們生活的興趣點,通過這一系列的分析才能真正去了解學情。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課前調研手段的缺乏、數據統計的不完整,都導致很難實施這種教學手段。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傳播學課程如何進行教學改革
(一)根據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瘦身”
各大高校目前選取的傳播學教材集中在以下兩本:高教版邵培仁的《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內容編撰體系沿用拉斯維爾“5W”模式界定的研究領域。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師繼續沿用這樣的全理論框架體系進行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堂上進行傳播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該事先高度提煉課程框架體系,充分研究班級學生學情,結合熱點問題,形成“接地氣”的理論框架和內容。大膽地對框架體系進行“瘦身”,將重難點和需了解的知識點進行區分,能夠結合大量實際案例和熱點事件的章節進行精細化設計,形成精品教學點。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任課教師講的,學生不喜歡;學生感興趣的,教師又講得不夠深入。
(二)設計多場景情景模擬教學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性格外向、創造力強、善于表現,但是對枯燥的理論缺乏耐心,這與藝術生文化儲備相關。正是因為他們這些特點,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優點,避免學生缺點在課堂上被無限放大,影響教學。對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學生來講,要想改變沉悶、枯燥的課堂氛圍,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設計多種情景模擬,即常說的情景模擬教學法。教師在組織過程中,對情景中的角色進行事先設定,選取合適的學生扮演,情景模擬,未參與模擬情景的同學根據現場模擬內容展開討論。例如,講解“把關人”理論時,讓不同組別的學生分組形成“門區”“守門員”“信源”,同時把他們最關心的一些娛樂圈八卦事件放在模擬環境中,讓他們充分明白“把關人”理論的作用原理。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在看待一些媒體報道的事件時就會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去思考,而不只是一個“看客”和“門外漢”了。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優點,營造了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使學生會更趨于表達,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增強課堂聽課效果。
(三)合理設置考試分數比例
縱觀傳播學的課程體系以及教學目標,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傳播學課程時,教學目的應達到靈活運用相關理論分析傳媒事件,服務于采編播的產業流程,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生態環境。目前,學院對傳播學課程的考核大都是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一般實行平時成績占30%,期末卷面成績占70%的方式,這樣的課程考核形式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契合度不高。針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進行教學改革時,可以增加日常課帶實驗的行為表現與教學項目完成質量的比重程度,縮減期末卷面內容所占比例。這樣學生也不會出現所謂的“考試前劃重點”、臨時“抱佛腳”的問題,使學生在平時課堂上參與情景模擬設計和案例討論變成考核的一部分,歸集成視頻和文字資料到期末考核材料中,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這樣的改革會倒逼學生重視平時的案例教學、課帶實驗、實踐教學,提升傳播學本身的學科魅力,高效達成教學目標。
(四)擅用多媒體技術
目前,大學課堂經常出現學生低頭玩手機的現象,信息的爆炸式傳播不僅影響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而且對教師的課堂也是極大的考驗。[3]目前流行的教學手段非常多,但是初衷不變。多媒體在課堂出現的頻率可以根據學生聽課情況酌情提高,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注力應該以20分鐘為一個單位,所以在課程設置上面、多媒體運用方面應該作相關調整。例如,任課教師可以在課帶實驗的情況下安排多媒體共同運用的教學設計。在利用相關多媒體軟件過程中,學生雙方互為受眾,探討受眾心理變化的具體過程。這種多媒體教學設計安排特別合適“意見領袖”“沉默的螺旋”等知識內容的講解,通過這種多維度的互動教學,真正將師生捆綁在一個有活力的教學課堂。
四、結語
傳播學課程本身雖然理論繁雜、多學科交融,但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正是一劑醍醐灌頂的良藥。關于這一味“藥”,我們教師群體如何用合適的煎制方式去“熬”,就變得有挑戰性,也具有現實意義。筆者旨在拋磚引玉,望能有更多的教師群體關注到藝術生學習傳播學過程的學情,并因材施教開展教學。
參考文獻:
[1] 曾慶香.案例教學法在《傳播學概論》教學中的運用[J].青年記者,2009(14):89-90.
[2] 崔汝源.淺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傳播學概論》課堂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4(28):276-278.
[3] 吳瓊,魏國彬.互聯網時代高校《傳播學》課程的教學優化探究[J].保山學院學報,2016(01):92-95.
作者簡介:黃聰慧(1983—),女,四川內江人,研究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