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地方電視臺新聞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政新聞在節目形式上存在不少的問題,對觀眾缺少吸引力,受眾嚴重流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電視節目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節目在形式上進行調整和創新,已成為必然的選擇。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節目形式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182-02
如今很多地方電視臺的時政新聞存在形式陳舊、會議新聞多、內容模式俗套枯燥等情況,很難吸引觀眾。在這種局面下,創新這類節目的呈現形式,做到有聲有色,更有吸引力,十分重要。
一、“巧”做動態時政新聞
就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的主要內容來看,大多是圍繞主要領導、地方重大事件及政策法規、各類會議新聞、領導活動等,再配上播音員的播音腔,就形成了地方時政新聞全年的操作模式。地方電視臺自由采編能力有限、資源稀缺,這類節目形式很難給記者提供過多的發揮空間,有時一份簡短的會議紀要、一次單純的領導出行等,這些枯燥無味的內容就能充斥一檔節目。[1]
對電視觀眾來說,他們并非不關心時事、政策,但是這種節目呈現方式,往往導致其很難捕捉到重點、把握住關鍵。換言之,節目制作團隊并沒有真正使節目朝觀眾感興趣的方向呈現,久而久之觀眾就會覺得無聊和乏味,甚至對節目產生一定的厭煩情緒。筆者認為,節目制作團隊要懂得打破新聞常規,以動態、跳躍的思維呈現節目,從受眾的關注點和需求出發,在會議新聞中找“活魚”,在領導活動中找亮點,在政策法規中找關注點,跳出模式,解讀重點,重新編排稿件,如此才能使節目更具吸引力。以近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相關新聞報道為例,在播出節目時可以穿插相關會議背景、專家同期采訪、會議同期聲的運用,再加上評論員或主持人的提煉,這樣的節目突破了傳統線性、流水賬式的播報方式,更具動感,更易于觀眾直接捕捉到重點。
二、“妙”用時政新聞報道技術
電視節目的可視化,是影響觀眾體驗的重要因素,編導團隊有必要應用現代化的電視轉播和制作技術,創新、豐富時政新聞節目的表達效果。如記者現場報道、體驗式采訪、同期聲運用、添加數據圖標、屏幕對比,甚至采用動漫特效等,都可以為新聞的表達增色,也會使畫面更加鮮活、富有感染力。
比如在報道“武漢封城后神秘返京人員黃某行蹤軌跡”的新聞時,節目不必將黃某的個人真實影像畫面作為節目的呈現形式,而是可以將她經過確認、可以報道的軌跡以動態的卡通路線圖、圖標顯示出來,或者制作成可視單頁,這樣處理后,其新聞播報效果會比播音員大篇幅的文字報道更好。
三、“整”合資源,加強受眾思維研究
首先,滿足受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將時政新聞盡可能以資訊的形式進行播報,每條新聞力求簡短、有力,時長控制在20秒左右。
其次,增強受眾對電視節目的體驗感,增加同步新聞的播出頻率,即關鍵新聞、重點新聞要采取現場播報、當場連線的方式,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最后,通過電視節目的輔助傳播渠道,如微信、微博、官網等,及時吸收和捕捉電視觀眾對節目的關注點、熱議點,通過增加與觀眾的跨屏互動、節目之后設立“話題”等方式,邀請觀眾廣泛參與到節目的制作和播出中,幫助觀眾從旁觀轉變為參與和融合。
四、切入民生視角,做好民生表達
地方電視臺的時政新聞節目不僅要聚焦地方政策、傳達黨和國家的最新方針政策,更應聚焦地方民生,關心一切為普通百姓所關注的衣食住行。做好民生的表達,是創新節目形式的必經之路。要善于從一切時政新聞類的素材中,捕捉能夠彰顯和反映民生的新聞點,進行深入報道,滿足社會及受眾的訴求。
首先,節目制作團隊要充分認識到民生的重要性,要以“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重要出發點,進行新聞報道。
其次,受眾具有多樣性、新聞具有專業性,因此很多時候專業的政策解讀會使老百姓產生困惑。在報道這類新聞時,要盡可能用人們熟悉的方式、親切的語言來報道時政內容。國內不少地方電視臺在播報新聞節目時,選擇使用地方方言,拉近了與受眾間的距離,節目有親和力,觀眾有親切感。[2]比如南通電視臺方言類新聞欄目《總而言之》,創辦近20年來,不管是收視率還是社會反響度,在頻道各類欄目中始終遙遙領先,是最具人氣的地方“網紅”。
最后,政策具有宏觀性,而每一個受眾都是獨立的個體,單純從政策角度來看,很多人覺察不到其與自身具有的關聯性。因此,新聞節目制作者需要轉換思路,以“這些政策對您將會有什么影響”“這些政策將給您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等方式,會使觀眾更關注、更容易接受。
五、加強人文關懷,贏得社會信賴
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黨和政府的喉舌,地方電視臺在利用時政新聞欄目做好大眾信息傳播、引導輿論的同時,還需要彰顯人文關懷。大眾關心的話題、議論的焦點,應成為時政新聞節目編排創新、改變形式的重要參考方向,只有這樣,節目才能更廣泛地獲得受眾的支持、贏得社會的信賴。
首先,強調重大新聞播報的廣度,即一切發生在本地的重大新聞,要“一網打盡”毫無遺漏。對電視觀眾來說,只有從電視節目中感受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重大新聞之后,才會對節目產生足夠的依賴。
其次,增強服務意識,從政策出臺給大眾帶來的切實變化著手,進行解讀報道。
再次,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新聞報道中,尤其是專題報道中人物的選擇,要以尊重、理解和關懷的角度報道對象,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然后,改進會議報道,從解決問題這個出發點著手,多用現場采訪、直播連線等方式,讓觀眾切實感受到會議的召開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
最后,注重對領導人的新聞報道,善于把握細節,在重大活動中凸顯領導人的關懷及“人情味”。
六、重視新聞評論的作用和價值
新聞評論是時政新聞節目的點睛之筆,一檔優秀的時政新聞節目,必須有深入的新聞評論作為輔助。很多節目之所以不吸引人、缺乏關注度,就是因為節目中的點評沒有深度、缺乏創意。可以說,節目點評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節目自身的價值,也是電視觀眾判斷節目的影響力、口碑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注重評論形式的多樣化。可以在節目現場設置評論席,邀請評論員進行現場點評;也可以通過連線的方式,邀請時政專家和學者評論新聞。評論的對象既可以是某一新聞事件,也可以是針對該起新聞事件的社會輿論,既可以在節目現場設置主持人,也可以由主持人直接作為評論的發起人。
其次,注重評論風格的形成。點評者在語言、時長、用詞習慣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雖然時政新聞節目并不需要一位切實的形象代言人,但有風格、有口碑的點評人員可以在節目受眾中引起廣泛的反響和關注,對增強節目的黏性具有相當大的作用。
最后,點評人員要注意個人點評觀點的公正性和均衡性。時政新聞節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因此點評人員在節目中不能表現出個人對新聞的明顯傾向,相反要堅持陳述性、客觀性和公正性,要多引發受眾思考,促使觀眾更多地參與到節目中。
七、結語
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節目形式的創新,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對節目制作者而言,這是“大有可為”之事。其既可以從關系到節目視覺化呈現的字幕、同期聲、特效等方面著手,提高節目的表現力;也可以在內容層次和編排設計上緊湊得宜;更可以從民生著手,使時政新聞更加“接地氣”、不再像是單純的新聞播報——如此,就可以使這類電視節目更有看點、更具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張鳳玲.加大創新增強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的吸引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4(08):195.
[2] 彭浩.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媒體研究,2016(19):146-147.
作者簡介:夏國華(1963—),男,江蘇南通人,中級記者職稱,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