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雪瑩
摘要:當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就業產生直接沖擊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的壓力和挑戰。面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客觀現實,隨著就業壓力的劇增,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筆者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進行了多種模式構建,對完善創業教育體系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構建;模式研究
當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就業產生直接沖擊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的壓力和挑戰。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874萬,同比增加40萬,加上往年畢業而未就業的高校生,我國就業大軍高達1200萬。面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客觀現實,隨著就業壓力的劇增,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但由于很多大學生缺乏創業經驗、缺乏創業資金、缺乏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其創業成功率較低,不到10%。因此,幫助大學生創業是客觀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的廣泛普遍建立,有利于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有利于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擴大就業;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繁榮。
1.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環境
國家對大學生創業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總體部署,出臺了全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的有關規定。2008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十一部委《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201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強調“調動深灰資本力量,促進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成長,帶動就業,推動新興生產力發展”。在2014年的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形成“萬眾創業”“人人創新”的新態勢。2015年至今,我國連續舉辦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大學生更高質量地創業就業。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相應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財政部發出通知,要求縣級以上政府都要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于促進就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將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包括稅收、場地安排、創業環境和條件等等,來支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2.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模式
2.1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
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旨在依托國家、省及市科技創業孵化體系,通過提供創業環境與硬件保障、創業培訓與輔導、專業技術公共平臺和投融資服務、市場拓展服務,以及各級各類項目資金扶植等特殊優勢,引導集聚社會資源,培育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為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和建設創新型城市持續不斷地培養和儲備大批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
通過提供創業環境與硬件保障、創業培訓與輔導、專業技術公共平臺和投融資服務、以及各級各類科技項目資金扶持等特殊政策,積極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社會實踐及創業環境,引導大學生以技術創業帶動社會就業,促進大學教育資源與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的緊密結合,為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和建設創新型城市持續不斷地培養和儲備大批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
2.2大學生技術創新創業研發平臺
建設大學生技術創新創業研發平臺,促進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大學生本身受教育水平高,創業企業集中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務業,對圍繞大學生創業企業建設技術創新創業技術研發共享平臺的發展提出更高、更為迫切的要求。大學生創業企業受資金、人才等制約,整體科技水平不高,單個企業僅靠自身力量很難較快提高技術水平,形成較強競爭能力,在具備一定產業集群條件下,自建技術創新創業研發共享平臺建設的方式也不經濟。為此,可依托創業基地或創客空間搭建了技術創新創業研發公用平臺,并免費提供給大學生創業人員使用。
平臺可為大學生提供創新設計共享技術服務、數據庫資源查詢服務,促進創新思維和創新工具的真正運用。該平臺是對工程對象及其間復雜關系進行完整描述的理論體系和計算機實現技術,將為技術創新所需的方法學和知識提供全面的支持,它以創新的知識組織方式為大學生技術研發人員提供了一個轉變思維方式、突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為技術研發人員攻克技術難題提供有效輔助手段,最終實現技術突破。
2.3大學生實習見習基地
建立大學生實習見習基地,鼓勵大學生在創業之前深入企業見習,熟悉創業各流程,公司管理各環節,為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4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
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有效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服務。堅持以公益性為主,市場為輔,面向高校大學生(包括畢業后兩年內的大學生)提供科技政策、技術咨詢、人才培訓、創業輔導、創業實踐(實習)、項目投融資、項目申報、成果轉化、工商稅務財務代理以及法人代理(法人授權)等綜合性服務。
3.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3.1制定創業導師行動計劃
“創業導師行動計劃”是科技部火炬中心倡導和發展的提升孵化器孵化服務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和手段。在“創業導師行動計劃”的指引下建立“創業導師——創業輔導員——創業聯絡員”咨詢服務系統。
在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建立起了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可通過此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創業項目服務。對其進行創業指導,這是大學生進入基地后的必修課。其內容包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開業政策介紹、創業分析與定位、創業精神激勵、創業路徑選擇等。一方面由基地人員和創業輔導員對其進行講解;另一方面則邀請創業成功的企業家為其介紹自己的創業經歷。
3.2制定孵化培訓計劃
孵化培訓是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一項重要的服務內容、形式和手段。為此,大學生孵化基地每月底制定好下一月的整體培訓計劃,并將全月培訓計劃通過表格形式制作出來,在基地大廳公共區域進行公示,時刻提醒;同時將全月培訓計劃掛在網上的培訓欄目中,提前告之。在對大學生進行創業培訓過程中,基地針對大學生的不同需求,舉行自主選擇的菜單式培訓講座活動,內容包括:如何創辦企業、企業組織構架、企業管理制度、企業財務及其管理、企業技術開發、產品生產與管理、企業標準、企業營銷、企業合同;企業戰略、企業經營模式;企業投融資、資本運作、風險投資、擔保與貸款;企業品牌、企業商標、企業知識產權及保護;財務與稅收、工商管理、質量認證、勞動用工與社保、相關法律等等專題。同時,為入駐的大學生購買創業視頻專題講座教材,定時為入駐大學生進行視頻培訓;購買創業書籍、刊物等供入駐的大學生進行自學。
積極開展周期性創業輔導,對大學生創業團隊進行一對一的專家診斷,通過定期對創業過程的了解,開展創業答疑。采取重點扶持政策,從創業專家的選擇、聯絡、現場解答等多個方面,積極服務創業團隊。
3.3進行項目咨詢診斷(專項輔導服務)
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每個季度都要對所入駐的項目組織部分專家(包括創業導師和創業輔導員)對其項目進行咨詢診斷。其目的,一是對前一季度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解,檢查項目的進度情況;二是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咨詢,并提出解決的辦法;三是查找項目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糾正,以確保項目組按照預定計劃和實施方案,實現預期的目標。
4.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的良好的效果
4.1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的效果
創業孵化基地通過開展創業指導、創業診斷、創業培訓、創業投融資、市場拓展等各種孵化服務,在大學生創業基地的輔導幫助下,入駐項目均取得到較快的發展,實現了創業意識、團隊成長、產品生產試銷、企業贏利等明顯的收獲。同時大學生創業基地也間接的解決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通過創業,實現主動就業,并幫助其他大學生就業。有的項目組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和快速發展;有的已經形成了產品,并在市場上進行了初步銷售;有的已經注冊正式成立了公司,還解決了部分大學生的就業,等等。因此,通過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提供的各種服務,各入駐項目均得到了快速的推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一,大學生對自己創業的目標和方向有了明確的定位,對創業路徑、方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創業項目的發展有了更加堅定的信心;其二,通過孵化服務,入駐基地的大學生初步積累了一些創業的經驗,初步懂得了去如何去開辦和經營自己的公司;其三,有的創業團隊還積累了一定的創業資金,為公司的經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2大學生技術創新創業研發中心建設效果
通過建設大學生技術創新創業研發中心,為大學生創業搭建一個創業能力提升的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公益性技術平臺支撐服務。采購了計算機輔助創新軟件、利用CAI技術和互聯網信息共享技術,搭建計算機輔助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創業研發中心定位于滿足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需求,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特別是將大學生創業的技術創新需求作為平臺建設與服務的導向。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大學生的優勢,更加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激情,推動技術創新,大力培養和造就一代新型創新創業人才。促成更多的大學生創業人員快速成長,逐漸成長為中小型企業,同時引導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目前就業難等社會實際問題,真正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
項目課題:基于產業需求及新技術發展的工程骨干人才培養-工程造價創新創業項目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編碼:20190124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