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看到“文旅融合背景下圖書館的發展與創新”這個主題,第一印象覺得與職業院校圖書館關系不大。去查文獻,文旅融合也主要講的是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一類的大型館需要這么做。大的背景當然是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三中全會召開,在《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中指出:“組建文化和旅游部。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2018年9月舉辦的文化和旅游專題論壇上,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負責人指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也大有可為。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工作理念積極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律,促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旅游發展相結合……
文旅融合的實踐主要有:一是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打造成為旅游景點,如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天津濱海圖書館等;二是大型圖書館通過舉辦大型的文化展覽、學術會議和論壇等進行文旅融合探索的;三是拓寬圖書館的邊界,延伸圖書館的服務,與旅游六要素“住、食、行、游、購、娛”相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新項目、新線路。如浙江麗水的民宿書吧等。
以上這些,講的都是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等大型館的,似乎沒職業院校圖書館什么事。但仔細想想,文化部和旅游局兩部委合并,是“詩與遠方”的結合,在大型館的示范引領作用下,職業院校圖書館應該看清形勢,找準自身的定位,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做好功課。下面我結合我館的實際,談一些改變和做法。
根據學校要求,藏書分布到校園多個空間。學校黨委和領導班子非常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將錫劇、歌劇、相聲等豐富的文化藝術節目引進校園,新建了大禮堂、校史陳列館、教工之家、大學生活動中心、創新創業基地等場所。每個場所都要圖書館選送一些新書進行布置。圖書館主動作為,除了精選圖書以外,對圖書的典藏模塊進行了優化,不但每種書能在圖書管理系統中顯示排架號,方便讀者查找圖書,而且能進行一鍵轉庫的操作,動態反映圖書的館藏地和排架號。這一小小的改變,讓圖書館人不再糾結圖書要不要集中收藏,圖書也能近距離地接觸讀者。圖書館人不再埋怨排架太倒騰,因為排架轉庫已經比較輕松。
多部門合作,優化閱覽環境。去年,圖書館與工會合作,建設了教師閱覽室(教工之家),為學校教職工打造一個集閱讀、咖吧、健身于一體的休閑空間。學校的一些小型文化活動如書畫比賽、作品展覽也在這里舉行,很受教職工歡迎。明年,圖書館將與學工和團委合作,對學生閱覽區域進行優化改造,將以全新的姿態吸引學生讀者。
圖書館的服務,微信公眾號里看得見。設立了“交校悅讀”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可以進行“讀者證信息”、“我要找書”、“我要薦購”、“續借轉借”等操作,也可以查詢電子圖書、新書通報等信息。在“我要找書”模塊,除了傳統的館藏檢索以外,還有熱門借閱、都在搜、參考書等功能,館藏有五種檢索途徑,三種匹配方式,檢索結果含有:題名、索書號、條碼號、ISBN、館藏地、書刊狀態、年卷期、排架號、出版社、出版時間、作者共11個字段,方便讀者判斷是否有自己心儀的圖書。
書標簽的創新,提高了服務效率。傳統的書標簽,一般只有索書號。通過索書號,我們能查詢到圖書的相關信息,大概知道圖書的排架的位置,如果有復本,還要去找每一復本對應的條形碼。相對來說過程繁瑣。我館的條形碼分三行,是索書號、條形碼、排架號集合在一起的。不用翻書里的條形碼,就能實現借還、排架、清點等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很受圖書館人歡迎,當然也受讀者歡迎。
有的職業院校辦學時間很長,在辦學歷史上與重要事件、名人名家有較多交集。職業院校圖書館應該對這些事件和名人名家進行研究,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打造文旅相融的歷史場景,向學校師生和社會開放。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1918年由黃炎培聯合蔡元培、梁啟超、張騫等48位社會賢達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其中黃炎培先生作為我國現代民主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也是中國民主建國會的創辦人。學院圖書館精心布展,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歷史。現在成了一個旅游景點,吸引了很多游客,特別是民主建國會的會員前去參觀。職業院校圖書館開展大型文化展覽、會議論壇的機會不多,不妨開展一些服務于地方、行業、學校的小型展會論壇。在文旅融合理念和實踐的啟發下,探索圖書館與社會協同發展的新模式、與旅游融合的新路徑、圖書館全域服務的新形態、文化旅游和空間重塑的新境界等方面,做好我們的工作。
(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無錫 2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