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在媒介領域的應用與推廣,新聞業已進入一個“偏愛”數據的智媒時代。以算法、深度學習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經深度介入媒介傳播的流程,機器人寫作重塑了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流程,通過算法推薦等智能技術向用戶發布內容革新了過去的新聞分發方式,基于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的在線新聞使得傳統的新聞慢慢地被非專業化的新聞形式取代。人工智能發展與介入的背景下,現如今的新聞業態已全然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媒時代;傳統媒體;變革;人機協作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193-02
一、前言
人工智能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被當時的學者解釋為“學習或者智能的任何其他特性的每一個方面都應能被精確地加以描述,使得機器可以對其進行模擬”。[1]歷經50多年的沉淀與發展,人工智能現已處于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地位。
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且推出了許多措施來促進對該項技術的研發與市場投入。2017年,人工智能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并提出了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18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
截至目前,該項技術在多個行業和領域被廣泛使用,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已駛向快車道,浸入了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新聞行業中,應用人工智能進行內容的生產與傳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二、機遇:機器人寫作“解放”部分傳統的新聞工作者
(一)機器人寫作,出稿效率被大幅提高
人工智能參與新聞的生產,被業界學者稱為智能新聞。智能新聞結合了計算機的算法程序,對大量的原始數據進行篩選和提取,然后采用算法程序自動生成稿件,完成新聞報道。如今,在大量的體育新聞、財經新聞中,智能新聞的應用十分廣泛,在《紐約時報》、新華社、今日頭條等中已經比較成熟。
機器人新聞寫作,一度造成了業界尤其是傳統的采編、記者這一群體的恐慌。從騰訊的Dreamwriter到快筆小新、Xiaomingbot,其整合數據庫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通過獲取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根據算法工程師設定的結構和格式,生成標題、文本、圖表等,從而形成一篇新聞文稿。其中,有資料統計,今日頭條研發的機器人Xiaomingbot對里約奧運會的報道在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它在16天中圍繞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網球四個類別撰寫了450篇新聞,為今日頭條帶來100萬讀者”。
首先,這一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使得新聞出稿量增加得越來越快。騰訊的智能機器人Dreamwriter 每天可以創作大約2500條金融、科技和體育新聞。其次,新聞報道速度變得極快。在事件發生后的很短時間內,機器人通過大數據與先前的程序設定,自動標記照片、自動化產生新聞等,用戶和事件報道之間的時間差越來越小,“即時即刻的在線新聞”成為了媒體競相追逐的目標。
(二)新聞工作者角色轉變,稿件審核愈發公平
機器寫作和智能推薦系統相結合,將完成的稿件內容及時且精準地推送到相關用戶使用的平臺上。機器人寫的稿件比較通順,并且兩分鐘內就能完成一篇新聞報道。它們在長時間的工作后不會產生疲憊,提升了新聞編輯的工作效率。采用智能技術,審核新聞編輯的內容,通過算法可以對稿件評分,可以對分數較高的文章進行二次審核,這個過程極大地減少了稿件審核中的人為因素和主觀情緒的影響,提升了稿件審核的公平性。
人工智能的介入下,傳統的新聞記者、采編這一群體逐漸地從常規新聞內容生產者、新聞價值評判者向智能技術的使用者轉型。《紐約時報》的數字化改革中,新聞編輯部不再是獨立的編輯部門,而是與產品研發部門、設計師、技術部等互相聯系,緊密溝通合作。新建成的紐約時報大樓內,3層都是新聞編輯部,樓層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工作者沒有固定的辦公室,目的是加強與技術部門之間高效的溝通與合作。
這種轉型使得傳統新聞從業者這一職業身份中人文精神的式微和技術思維的崛起。換言之,“新聞生產在當今背景下日益成為一種技術性工作,遵循著各種機械的和智能的理性”。[2]更多公正、客觀的新聞被越來越多的用戶看到,一定程度上帶有強烈主觀傾向的內容在不斷減少。機器人新聞寫作這一趨勢的發展,將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者從常規而煩瑣的篩選與審核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更富有創新性和社會性的公共議題,發揮媒體人身上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風險:信息繭房,僵化用戶思想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李武先生對信息繭房的定義相對而言比較科學,他將其解釋為“個人或群體在信息消費過程中因自身或外界因素而形成的信息窄化和觀念極化現象”。[3]
個性化推薦,也稱算法推薦,這種現象級的技術被大范圍、長時間使用,以點擊頻次、停留時長等注意力為導向的新聞生產、分發方式帶來了同類別信息的泛濫,信息繭房成為了令用戶擔憂的負面效應?,F代媒體越來越多地依賴這種智能技術,極易形成一種“算法陷阱”“算法壟斷”甚至“算法權力”。站在用戶角度來看,當他們長期只接觸某一類信息,就會進一步強化自己經驗范圍內的主觀觀點,導致個人視野的狹隘和思想的封閉,甚至陷入“雷同之?!?,忽視其他不同類別的事件,進而與整體社會環境產生割裂。
同時,僅以用戶的興趣愛好作為較單一的衡量標準,會導致其中隱含負面價值取向的內容被無節制地推送。這樣很容易對用戶造成“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價值負面取向”的假象。一旦這類新聞頻出,基于趨同心理,用戶就會在行動上向所謂的“大多數人”靠近,甚至重塑價值觀,帶壞社會風氣,令越來越多的人失去正確的價值取向。字節跳動公司就曾因開發的產品存在低俗內容和導向問題,受到相關管理部門處罰。今日頭條客戶端被罰下架,并暫停服務三周;“內涵段子”客戶端及公眾號被下令永久性關停。
四、結語
如今的新聞業得益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和介入,在新聞選題、新聞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新聞編輯和分發、后期反饋等流程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可喜變化。用戶可以隨時甚至隨地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社會事件,“地球村”這一概念被越來越深刻地理解與踐行。但與此同時,媒體對智能技術的過度依賴和不當使用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普遍擔憂。人如果長期沉浸在同質化的新聞中,就難以看到豐富社會生活的全貌和復雜性,批判思維能力就會被消解。新聞行業的發展環境因此受到污染。
筆者通過剖析人工智能帶給新聞業的機遇和風險,雖然一定程度上并不全面、不深刻,存在缺陷與漏洞,但希望對當下的新聞工作者在進行價值判斷、優化算法程序時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朝人機協同的方向批判性地使用智能技術,以創建健康的傳播環境。
參考文獻:
[1] 胡正榮,周亭.新媒體前沿: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01-02.
[2] 常江.價值重建:新聞業的結構轉型與數字新聞生產理論建構[J].編輯之友,2019(03):88-94.
[3] 李武,艾鵬亞,楊韞卿.智媒時代“信息繭房”再論:概念界定和效應探討[J].未來傳播,2019(06):7-13.
作者簡介:王晶晶(1994—),女,河北邢臺人,黑龍江大學新聞學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