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語言智庫建設是形成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新格局、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愿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本文揭示語言智庫對漢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的“內聚效應”和“擴散效應”,闡述語言智庫的語言文化傳播路徑及影響力,討論語言人才對智庫傳播的影響,提出構建新媒體語境下漢語言文化國際傳播模式及應用策略,以期為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語言智庫建設提供客觀依據,促進語言智庫更好地服務國家文化的對外傳播。
關鍵詞:語言智庫;漢語言文化;對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027-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新型語言智庫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CX20_2970;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小企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及效度研究”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5 YBJY064
一、引言
互聯網已成為未來現代化發展的最大變量,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和內容,其龐大的體量和對網民的賦權賦能為建設特色新型智庫提供了契機,新型語言智庫建設也不例外。目前大多語言智庫的建設都致力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和國情、漢語人才培養和儲備現狀調查及語言、“一帶一路”多語種人才培養和儲備體系、語言安全、應急語言服務等。語言智庫多偏重外語教育或外語戰略,或偏重文字的規范和管理的語言服務體系[1]。培養“一帶一路”語言人才和搭建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固然是解決“一帶一路”語言問題的前提和基礎,但沒有核心的漢語言文化的輸出與傳播,很難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所有愿景和規劃。
二、文獻研究
西方學界關注智庫影響力研究,逐漸發展出宏觀、中觀、微觀3種視角解釋智庫的影響力。宏觀視角側重于一個政治學宏觀理論流派的研究,例如斯通和邁克甘提出了多元理論、精英理論、國家理論等[2-3];中觀視角基于智庫影響政策過程的研究,以期找到理解政策過程各因素之間關系的理論框架,代表學者是埃布爾森和里奇[4-5];微觀視角側重于知識應用的理論闡釋。國內學者吳天佑和傅曦首先介紹了美國的重要智庫[6],朱旭峰、王莉麗、胡鞍鋼等學者對國內外智庫的發展和建設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西方智庫的功能、特點等,對其進行了比較,考察了西方智庫的作用、價值取向、影響和戰略以及中國智庫的現狀和未來[7-9]。筆者通過知網,以“智庫”為主題詞進行檢索(2016年—2020年),共出現3761篇文章,詞頻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智庫”“高校智庫”“智庫建設”“新型智庫”“高校圖書館”,對語言智庫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傳播智庫成果的過程中,語言文字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并且重大問題離不開專家的集中研究和解決,語言文字智庫建設是對國家和社會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的回應。
三、漢語言對外傳播現狀
目前,漢語言文化對外傳播存在主觀性強、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等問題,傳播形式與內容已成為亟須思考的問題。對外傳播歷經“對外漢語教學”“國際推廣”“漢語國際傳播”等概念的演變,全球化背景促進了傳播方向的重構,不僅在知識和技術上,還在態度和情感上,溝通的真正核心是對異質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接受。傳統智庫的跨國交流和公共外交方面的功能存在短板,新型智庫強調輸出權和話語權,本國智庫和國外知名智庫間的交流合作是中國智庫擴大對外影響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語言智庫研究人員也要具有國際視野,研究應關注人類命運共同利益[10]。這將促使國內學者關注本土問題,在世界學術舞臺上發出中國的聲音,加強國內外智庫成果的交流分享,促進中國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現有的媒體對外展示大多是為了輸出信息和相關知識,文化身份/認同缺乏可信度和吸引力,充分發揮社交媒體平臺的分眾傳播優勢,可以有效地擴大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覆蓋面。
四、新型語言智庫的漢語言文化傳播策略
(一)影響對外傳播的因素
漢語言文化的對外傳播交流應明確海外目標受眾,如政策制定者、精英群體和廣大公眾,厘清漢語言文化傳播現狀和內外部影響因素,例如對外政策、傳播內容、傳播者傳統文化素養等內部因素,以及國情、輿情、民情、受眾認知態度等外部因素。此外,我們還應在新媒體背景下分析漢語言對外傳播的領域和方式,數據化呈現外國受眾的文化信息需求和偏好,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度和需求度,凝練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念并形成體系化的解讀,主要解決好“說什么”的問題。
(二)對外傳播網絡結構
在新媒體語境下,漢語言文化的對外傳播應依靠多模態傳播渠道,如論壇、社交網站、微博、微信、云空間等不同媒體,以準確定位受眾。傳播內容應符合新媒體語境的特點,如虛擬性、異質性、匿名性和時效性。在新時期,用戶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播受眾的身份也從信息探索者轉變為反饋和對話者。智庫要想成為國家的軟實力,除了要充分發揮決策咨詢功能、為國家的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外,還必須具有很強的對外溝通能力[11]。近年來,中國智庫的質量和數量都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中國智庫的成就在國際上的影響仍然相對不足。中國智庫與國際知名智庫在傳播內容和傳播途徑上的合作離不開語言的支持。隨著中國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的增多,世界各國對中國的需求日益增加,語言智庫為中國人走向世界、為世界服務、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服務搭建了平臺。因此,語言智庫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擴大傳播的影響,增強中國文化的傳播效果。
(三)人才傳播能力培養
智庫的研究能力和影響離不開專業隊伍的建設、智庫人才的培養和專業素質的提高。李偉指出,智庫研究人員應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索精神,有能力提出科學的可行性,能夠認識和采納領導者的建議[12]。在全球化背景下,智庫除了關注國內社會問題,還要放眼國際,研究具有世界意義的命題,提高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國際地位、國際形象和國際影響。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各種語言關系變得更加復雜,英語的普及威脅著每個國家的母語,導致世界上語言單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促銷政策對母國具有重要意義。本國語言在國際的推廣不僅可以促使不同生活經驗、生活環境和價值觀的海外受眾了解中國獨特的文化特性,加強對話,使他們逐漸認同不同于自身文化價值的中國文化,反過來也有助于國人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文化信念。
人才是智庫發展的核心保障,朱敏建議通過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投入等助推智庫人才培養[13]。高校外語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對外交流人才的重任,應該發揮現有專業學科優勢,加緊培養語言智庫合格人才。語言傳承文化,我們要充分考慮海外受眾的心理和思維,通過他們易于接受的語言方式和感興趣的故事內容,傳遞文化信息,塑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起中國的對外基礎性話語[14]。高校外語教育應該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培養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能夠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出現、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語言智庫人才。
五、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化域外傳播應充分考慮國家信息、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對象、傳播環境、傳播技術、傳播網絡結構等信息,構建從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單向文化到多元文化、單層次到多層次、線性到網絡的傳播模式,從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提高傳播受眾的接受度。創新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模式,是國家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新型語言智庫建設的內容之一,也是國家重大戰略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 華桂宏.語言智庫如何建?學者:推進“一帶一路”語言溝通是基礎[N/OL].文匯報,http:// yynl.jsnu.edu.cn/13/4f/c1441a4943/page.htm,2015-12-14.
[2] 丹尼·斯通,安德魯·鄧海姆.智庫傳統:政策研究和政策思想[M].紐約: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2004:157-200.
[3] 詹姆斯·G·邁克甘.美國智庫和政策建議——學者、顧問和倡導者[M].肖宏宇,李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25-136.
[4] 唐納德·E.埃布爾森.智庫能發揮作用嗎?——公共政策研究機構影響力之評估(第2版)[M].扈喜林,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55-60.
[5] 安德魯·里奇.智庫、公共政策專家治策的政治學[M].潘羽輝,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121-130.
[6] 吳天佑,傅曦.美國重要思想庫[M].北京:時事出版社,1982:448.
[7] 朱旭峰.透視國外智庫的“中國腦”[J].中國報道,2009(12):49-51.
[8] 王莉麗.智力資本: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0-30.
[9] 胡鞍鋼.中國特色新型智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40.
[10] 趙世舉.關于國家語言智庫體系建設的構想[J].語言科學,2014(1):15-23.
[11] 胡鍵.中國智庫的對外傳播研究現代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5):21-26.
[12] 李偉.關于政策咨詢研究工作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1(01):2-5.
[13] 朱敏.新型智庫人才培養管理創新思考[J].管理世界,2016(3):178-179.
[14] 陳明琨,陶文昭.文化自信視閾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建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6):96-105+152.
作者簡介:鄒莉(1977—),女,四川資陽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