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貴州日報作為貴州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黨報,于2017年6月7日推出《綠色貴州》專刊。本文選取《綠色貴州》創刊至今的約300篇報道為研究對象,發現《綠色貴州》的關注范圍廣,重在宣傳引導,凸顯了貴州“綠水青山”工程的建設成果。本文還為《綠色貴州》提供了一定的優化路徑,以期為新聞媒體的生態文明建設報道帶來啟示與思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報道;貴州日報;《綠色貴州》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4-0156-02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人類是環境問題的主要責任方。生活垃圾、汽車尾氣、工業廢水、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困擾著我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闊步前行。
貴州日報是貴州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覆蓋面最廣的綜合性黨報,2017年6月7日其推出的《綠色貴州》,展現了貴州“綠水青山”工程的建設成效,致力于解析和傳播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展綠色經濟、建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的突出事跡和人物,有助于建構貴州“大生態”形象[1]。因此,《綠色貴州》專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選取《綠色貴州》創刊至2020年8月24日的約300篇報道為研究樣本,分析了《綠色貴州》報道的特色及創刊的意義,并試圖提供一定的優化策略,從而提升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的影響力。
一、《綠色貴州》的報道特點
(一)關注范圍廣,以“綠”深入人心
《綠色貴州》在報道領域上關注范圍廣,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著重介紹了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之一的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中的綠色報道,介紹了貴州的數字林業、綠色經濟、綠色文化。例如,《尋訪森林康養的貴州味道》(《綠色貴州》2017年6月21日)就向受眾介紹了貴州數字林業的發展概況。在這篇報道中,記者拋出了四個問題,分別是什么是森林康養?森林康養怎么干?森林康養如何助力綠色貴州建設?森林康養如何惠及貴州百姓?并以這四個問題為標題進行了系列組合式的報道,使公眾對貴州數字林業的發展有了一個簡單直觀的了解。
(二)重在宣傳引導,凸顯建設成果
《綠色貴州》的報道基調以正面積極為主,報道的敘事表達以“新聞+宣傳”的模式為主,通過貴州生態文明發展的各項報道,凸顯了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果。例如《貴州:退耕還林的美麗換算》《涵養水源:相當于每年建兩座黔中水利樞紐》《固土保肥:相當于每年保住1300萬畝良田》《固氮釋氧:相當于一年減少330萬輛汽車碳排放》(《綠色貴州》2017年8月2日),這一系列報道展現了貴州省相關部門在退耕還林、涵養水源、固土保肥、固氮釋氧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時,在《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黎平:新目標引領新未來》(《綠色貴州》2017年6月7日)的報道中,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黎平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未來預期的目標和如何推動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詳細的表述,以期為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多彩貴州新未來作出更大貢獻[2]。
二、《綠色貴州》創刊的意義
(一)凸顯貴州的綠色經濟
《綠色貴州》在綠色經濟建設方面,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報道貴州各地在貴州生態林業農業、生態旅游業等方面獲得的成果[3]。例如,《厲害了!一片林子成就一個千萬富翁》(《綠色貴州》2017年11月22日)的報道,介紹了來自冊亨縣秧壩鎮秧壩村的一位千萬富翁——覃世坤。在政府的鼓勵下,覃世坤向世界銀行貸款開始種速生經濟林,他承包了785畝荒地種植杉樹,而這一種,就堅持了30多年。據統計,覃世坤共造林2500畝,成了村里的千萬富翁。與此同時,杉木產業還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帶動當地形成了種林、護林、伐林、加工、銷售、運輸等一系列產業,杉木在冊亨林農的心里就是最大的依靠。對覃世坤的事例進行報道,以小見大地凸顯了貴州在綠色經濟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凸顯貴州的綠色文化
對《綠色貴州》的報道進行研究,發現關于貴州綠色文化的報道約占總報道篇數的1/3。例如,《樹有所屬,人有所居》(《綠色貴州》2018年12月6日)就以通訊的形式,介紹了貴州六盤水盤州市石橋鎮妥樂村的綠色文化。通過對古老質樸的綠色文化的報道,突出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妥樂村因為山高林密、樹木眾多,村民生活得十分艱苦,然而就算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妥樂人也不會因此砍伐樹木,在他們心里,天地萬物都來自樹。與此同時,在從江縣丙妹鎮岜沙苗寨,每一個孩子降生后,父母都要為他們種下一片杉樹,孩子兩歲左右,便將其中的一棵選作他的生命樹。無論是妥樂還是岜沙,都受到了貴州獨特的綠色文化的影響。綠色文化為妥樂人和岜沙人帶來了經濟收入,也促進了鄉村振興和林豐糧茂。
(三)凸顯貴州的綠色制度
《綠色貴州》不僅報道了貴州的綠色文化、綠色經濟,在貴州的綠色制度方面也用了較大的篇幅進行報道。例如《貴州濕地保護與管理任重道遠》(《綠色貴州》2020年4月20日),介紹了省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繆杰的訪談內容。繆杰表示,貴州濕地保護與管理任重道遠,針對存在的瓶頸問題,省林業局將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濕地保護意識,二是研究探索持續發展路徑,三是建立完善濕地動態監測,四是加強調度推動工作落地。全球變暖作為當下棘手的環境問題困擾著我們,而貴州依舊憑借著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了國家三大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之一。貴州的綠色制度為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貴州也將繼續以生態文明為名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還會不斷提升。
三、《綠色貴州》的優化策略
(一)平衡新聞報道內容,增加環境輿論監督報道
從選取的樣本來看,《綠色貴州》的報道內容以正面宣傳為主,但是在生態文明建設報道中,正面的生態保護、綠色產業經濟與負面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樣重要,它們在報道設置中應具備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加生態環境問題報道是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的最好方式,輿論監督是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僅是對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環保工作進行監督,同時還可以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新聞媒體對環境污染事件的追蹤報道和強烈譴責,能夠促使環境問題和污染環境的行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4]。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一些難題,例如個別政府部門不作為、監管不當,還有企業亂排亂放,這都需要媒體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因此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對生態文明建設也有重要作用。
(二)完善新聞反饋機制,建立公眾反饋平臺
要想使《綠色貴州》具備連貫性和整體性,增強輿論監督效果,必須完善新聞反饋機制,建立公眾反饋平臺。完善新聞反饋機制,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追蹤報道實現,具體可以開設一個新的欄目,與《綠色貴州》的某一期內容結合,以后續報道或者讀者反饋的形式進行整改并追蹤報道整改結果,迫使被報道的生態問題得到解決,并對整改效果不好或者沒有及時整改的對象繼續進行嚴厲的監督,對整改取得顯著成效的對象進行表揚,使貴州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到有始有終。
與此同時,在當下的媒介融合時代,越來越多的受眾獲取新聞的方式是新媒體平臺,因此《綠色貴州》可以結合“兩微一端”,推出App、公眾號、官方微博、短視頻號等。《綠色貴州》創新傳播方式,既可以得到更高的關注量和點擊率,還能通過新媒體平臺的評論區域建立公眾反饋平臺。新聞媒體與公眾互動,不僅有助于調查社情民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豐富消息來源,展現各方聲音
《綠色貴州》的消息來源相對單一,大都來自政府部門、企業、專家等。以后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平衡選取消息的來源,客觀公正地展現各方的聲音[5]。與此同時,新聞媒體還要及時報道社會上的熱點生態事件,消除公眾的疑惑,最大限度地平衡消息來源的選取。
四、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強力推動“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以貴州日報為代表的貴州省主流媒體的生態文明建設報道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貴州日報推出的《綠色貴州》,作為貴州極具代表的生態文明建設專版,擔負起了貴州生態文明建設中“鼓與呼”的重任,對貴州“綠水青山”工程中綠色產業、綠色經濟、綠色制度、綠色家園等取得的成果進行宣傳報道,凸顯了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但同時,筆者認為《綠色貴州》專版要勇于創新,可適當增加一些輿論監督報道,建立起完善的新聞反饋機制,豐富新聞的消息來源,擔負起新聞媒體輿論引導和監督的使命,將生態文明觀念根植于受眾心中,更好地推進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有力建構貴州的“大生態”形象。
參考文獻:
[1] 解雯超.《人民日報·生態版》環境新聞報道研究[D].武漢大學,2017:56.
[2] 胡夢茹.人民日報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39.
[3] 王玙.環境新聞社會功能的研究[J].大眾文藝,2019(13):121-122.
[4] 陳臻.新聞媒體應如何宣傳“生態文明”[J].新聞窗,2017(06):65-66.
[5] 徐琦.媒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當有何為[J].環境保護,2013,41(01):47-48.
作者簡介:王璇(1997—),女,貴州貴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生態傳播與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