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內容豐富等優勢,極大地沖擊了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為了適應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傳統媒體必須走上與新媒體融合的道路。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新聞傳播的內容和方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應積極探索傳播融合的策略。新聞記者作為傳統媒體功能發揮的執行人,更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本文在闡述融媒體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從時政新聞記者角度出發,提出提升融媒體素養的對策和方法,希望能為傳統電視新聞轉型提供動力。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記者素養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152-02
一、引言
電視是我國民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時政新聞是新聞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提高民眾政治認知、培養政治情感、堅定政治態度等作用。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這對傳統電視新聞業務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滿足受眾高質量的信息需求,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培養自身在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敏感度,不斷創新采訪方式,挖掘更多有價值、有品質的新聞內容,從而促進電視新聞業務的發展。
二、融媒體概述
(一)融媒體的含義
融媒體主要是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一種相互融合的狀態,信息傳播呈現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形式。媒介技術不斷發展,新媒體平臺應運而生,拉開了融媒體時代的序幕。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表現形式等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傳統媒體在深度報道、受眾范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優勢。因此,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促進了二者之間的優勢互補、協同合作[1]。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多種渠道傳播新聞內容,在滿足受眾不同媒介需求的基礎上實現了信息的及時傳送,是新聞傳播行業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1]。
(二)融媒體采寫特點
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通過采訪才能獲得相關的新聞要素,從而進行真實客觀的報道。在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呈現出新的特點。首先,新聞采訪具有復雜性。網絡時代新聞信息紛繁復雜,對于傳統電視新聞記者來說很難短時間準確判斷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進行針對性采訪[2]。信息分辨、采訪難度都有所增加,記者必須增強自身的采訪能力。其次,融媒體時代對新聞信息傳播的及時性有較高要求,這就需要報社記者適應新聞快速傳播特征,不斷增強新聞敏感性,第一時間確定采訪目的,并且要根據事件發展情況進行跟蹤持續采訪。寫作是新聞報道的關鍵環節,主要依托新聞采訪的效果。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應具有時代敏感性,采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
三、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記者需要具備的素質
(一)具有敏銳、高效的采訪素養
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記者必須在充分了解融媒體傳播特點的基礎上開展采訪工作。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這給新聞傳播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新聞信息紛繁復雜,記者需要具備快速甄別信息真假、快速選定有價值的新聞熱點的能力[3]。在新媒體的推動下,受眾更愿意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表達觀點和感悟,因此時政新聞記者應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善于與公眾對話,提升公眾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在對時政新聞事件人物進行采訪時,應言簡意賅、切中要點,精準抓住事件的核心關注點,增強采訪效果。
(二)具有積極向上的行業競爭意識
融媒體時代,媒介競爭環境日益激烈,傳統電視新聞面臨著業務重構和轉型難題。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多家傳統媒體倒閉,新聞從業人員面臨著裁員、失業等窘境。新聞傳播行業間的媒介競爭比的是新聞內容的質量,取決于新聞采編人員的實力和能力。在此背景下,作為電視臺時政新聞記者,更應具備積極向上、敢為人先的行業競爭意識。雖然電視新聞的昔日風光已不在,但提高記者自身的素質是永恒的真理。因此,記者在融媒體時代必須具有競爭意識,通過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提高電視新聞的競爭力。
(三)具備出色的政治敏銳性
一個優秀的時政新聞記者除了要后天努力外,還應具備強于普通人的時政新聞嗅覺。時政新聞相比其他新聞,具有更強的政治性,主要報道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在報道時政新聞時,用詞、用語要準確,在引用消息前應具有較強的政治甄別能力,冷靜判斷消息對輿論可能產生的影響,以此發揮傳遞準確信息、引導正確輿論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在信息飛速傳播的融媒體時代,一個字、一個詞的差別很有可能引起網絡上的軒然大波,不僅會損害媒介的公信力,還會影響輿論的走向和發展,不利于我國良好傳播秩序的建立。
(四)具備豐富的多媒體應用技術
傳統時政新聞制作過程中,記者的職能是明確的,只需要對重大事件或者人進行播報和采訪即可。但在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記者的職能有所增加,其職能定位逐漸變得模糊。具體表現為時政新聞記者不僅要完成自己分內的采訪、寫作工作,還要從互聯網平臺、其他途徑獲取更多信息進行補充和調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信息來自不同的媒介和平臺,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任務工作量較大。當需要外出獲取信息時,編輯還需具備攝影、采訪等技能。新聞信息發布的平臺不局限于電視,還包括網絡平臺。編輯還應了解互聯網用戶的信息需求,制定符合受眾需求的采訪方式。
四、融媒體時代下時政新聞報道的特征
(一)政治性
時政新聞是新聞領域最為關鍵的報道類型之一,其傳播黨和國家最新的政策和方針,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持續關注和重視。政治性是時政新聞區別于其他類型新聞的主要特征,既表現在顯在的政治性,又表現在隱在的政治性。顯在的政治性主要表現為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及重大政策的報道,隱在的政治性是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間接體現的政治性。不論是顯在政治性還是隱在政治性的時政新聞,都起到了深化民眾政治認知、培養民眾政治情感的作用。
(二)輿論導向性
縱觀數十年的新聞實踐,時政新聞具備強大的思想引領作用,其觀點和態度引導著受眾的政治認知和觀點態度,廣大民眾對其有較強的信任感和依賴性,時政新聞引發的“蝴蝶效應”影響著社會發展。正是由于時政新聞具有極強的輿論導向作用,新聞記者才具有更大的政治和社會責任。
五、融媒體時代提升時政新聞記者素養的對策
(一)提升政治素養,發掘信息背后的意義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起著傳播黨和政府信息、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時政新聞記者應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堅守新聞的時新性、真實性。在數字鴻溝發展的影響下,電視新聞仍然是中老年群體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融媒體時代,各種信息紛繁復雜,很容易錯失有價值、反映黨和國家政策的新聞信息。因此,電視新聞記者應自覺培養政治素養,及時了解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從而捕捉互聯網上有價值的新聞內容。例如,時政新聞記者可以跟蹤報道黨代會、政協會議等重要會議,緊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步伐,滿足廣大人民了解政治信息的需求和愿望。
(二)注重信息細節,增強自身的觀察能力
洞察力是一個記者必備的專業素質,只有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才能注重新聞信息的細節,從而進行深度挖掘,采寫出與眾不同的專題報道。融媒體時代,信息呈爆炸式發展,更需要新聞記者不斷增強觀察力,從而捕捉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時政新聞記者要想增強觀察力,首先應對職業充滿熱愛。只有在熱愛職業的基礎上,才能飽含熱情地采寫新聞,并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嚴格要求自己注重細節,增強觀察能力。除此之外,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要時刻保持好奇心,注重對新奇事件細節信息的挖掘,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思考事件的發展脈絡和影響。
(三)加強文化知識學習,增強信息分析能力
文化知識是新聞記者增強采寫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時政新聞記者具備強烈的新聞敏感性的前提。只有對各領域知識都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新聞記者在采訪時才能發掘更多事件背后的信息,為不同角度采寫新聞提供信息基礎,才能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同時,加強文化知識學習,還能夠不斷增強記者的信息分析能力,使其對發掘事件細節有更高的敏感度,從而向受眾展示新聞信息的價值。例如,在采訪報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記者采訪前需要具備一些基礎的醫學知識,提升在采訪中分析信息的敏感度,從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作出接地氣的新聞報道。
(四)尊重受眾需求,增強捕捉熱點新聞的技能
不論是融媒體時代還是傳統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始終是挖掘新聞信息的動力。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時政新聞記者應堅守“內容為王”原則,以受眾需求為中心,從受眾行為習慣出發,不斷拓展自身的眼界,及時捕捉各行各業的熱點信息,將其與政治信息相結合,幫助受眾解決實際問題。尊重用戶需求能夠幫助時政新聞拓展報道內容,為記者提供更多的素材。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能夠采寫出更多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內容,提升電視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的競爭力。電視新聞記者可以通過網絡用戶信息需求調查、網民行為習慣調查等方式獲取相關信息,提升自身的網絡信息敏感度。
六、結語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存的媒介態勢。傳統電視新聞與新媒體融合是實現業務轉型的重要途徑,也是在融媒體時代不被淘汰的不二法則。在信息紛繁復雜的互聯網時代,政治敏銳性、新媒體采訪素養、職業精神、新媒體應用能力是時政新聞記者必備的素養。首先,電視新聞記者應提升政治素養,發掘信息背后的意義。其次,應注重信息細節,增強自身的觀察能力,同時應加強文化知識學習,增強信息分析能力。最后,電視新聞記者應尊重受眾的需求,不斷增強捕捉熱點新聞的技能。
參考文獻:
[1] 張寧.試論融媒體時代下時政新聞記者應具備的“新素養”[J].記者觀察,2020(11):120.
[2] 牛娜.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養分析[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5):253-254.
[3] 吳冰.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轉型升級策略分析[J].記者觀察,2019(36):140.
作者簡介:程艷(1981—),女,山西忻州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