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記者在新聞傳播方面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應變能力作為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在采訪中因為外界環境的不同而具有挑戰性,記者只有對政治、歷史、文化等因素了如指掌,才能在采訪過程中具備應對突發情況的快速反應能力,并能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整狀態,保證第一時間的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本文探討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新聞記者;采訪;應變能力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181-02
一、引言
獲取最新的新聞報道離不開新聞記者的有效采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習慣通過互聯網獲得眾多的信息,互聯網渠道改變了人們了解信息的方式,對廣播電視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新聞報道注重時效性,在新聞事件發生的最短時間內,新聞記者要想盡一切辦法采訪新聞當事人或目擊者,以了解事件的實時進展情況,為報道提供有效的線索。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具備分析及應變能力,正確引導新聞采訪導向,進而提升新聞的價值。
二、影響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對新聞事件爆點的分析判斷能力不足
諸多新聞事件的牽涉面較廣,通常在新聞發生后還會有上升勢頭,如果新聞記者在新聞事件中無法掌控新聞事件的爆點內容,就無法跟進后續的可靠信息。通常新入職的新聞記者缺少實際報道經驗,難以在新聞事件中精準尋找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影響新聞價值及時效性[1]。
(二)對突發事件缺乏準備
新聞記者如果遇到突發事件,如地質災害、交通事故等,在事發突然的情況下,需要及時趕往一線,了解災情或事故情況。在采訪前要合理規劃需要了解的詳細內容,如受災原因、受災情況、有無人員損傷、受災面積等,都要在采訪中第一時間了解到,以及時傳遞給媒體廣播。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記者無法對事件做過多的準備,影響應變能力。
(三)新聞記者個人原因
部分新聞記者缺少采訪經驗或思維分析能力不夠,不具備新聞記者的基本素養,導致準備工作不充分,從而影響采訪過程中的應變分析。
三、培養應變能力的注意事項
應變能力是新聞記者對突發事件或外界環境改變后對事件進行準確分析和變通的能力,能夠使新聞記者在不影響采訪過程的前提下對事件本身做延伸性報道。在突發事件的采訪中,要以不變應萬變,及時對事件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報道。在應變能力的培養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應變能力的順暢性
在采訪中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新聞記者需要對事件快速進行分析并尋找解決辦法,避免采訪中出現停頓的情況,保障采訪工作順利開展。
(二)應變能力的獨特性
新聞記者對事件使用的應變方式存在差別,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應變措施不同使得新聞報道的價值也不同。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具備較好的敏銳性,能夠做出獨特的應變報道內容,以此提升自身及新聞事件的價值。如何使新聞報道發揮出最大效能,是考驗新聞記者應變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2]。
(三)應變能力的多變性
新聞記者面對突發事件時,要及時改變采訪形式,避免采訪出現卡頓的情況,進而積累應變經驗。
四、提升應變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應變能力是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是關乎新聞記者未來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新聞媒體越來越重視提高新聞記者的應變能力,這成為了新聞媒體評判新聞記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提高應變能力是提升新聞記者的價值以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如何提高自身應變能力并做出有價值的新聞報道,是每個新聞記者都需要重點考量的因素,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改變采訪內容
新聞記者在開展具體的采訪工作的時候,很可能會遇到采訪內容涉及被采訪人避諱的問題或者隱私問題的情況,這個時候新聞記者就應該發揮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是關鍵和重要的基本專業能力,這樣就可以顧及被采訪人的處境,有效控場。在采訪的時候,如果被采訪人表現出急躁或者生氣的情緒,那么這個時候記者就要改變采訪方案和方式,避免出現更加難堪的情況。另外,還可以靈活引導被采訪人的思想意識,小心謹慎地獲取被采訪人的真實信息。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個人時間更加緊張,因此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被采訪人的時間問題,設身處地地為被采訪人著想,這不但可以為下一步的采訪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是自身專業素養高的一種表現。新聞記者在實際的采訪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問題情況以及時間進度,以此來更好地把握工作節奏,對緊急問題進行判斷并解釋解決,使采訪工作更加順利和高效,這樣不但可以避免雙方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且能提高采訪質量和優化采訪效果。
(二)掌握采訪力度
新聞記者的工作特色就是在采訪的過程中自力更生,自主完成相關的工作,包括采訪之前的一些預備工作、對被采訪人的相關資料信息的了解、在采訪過程中對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補救措施等,這些都是由新聞記者自己處理和完成的,不是采訪團隊完成的,在采訪的時候,新聞記者對被采訪人提出的相關問題要具有實用價值和新聞藝術效果[3]。
另外,新聞行業自身的特點使得新聞記者不能和其他行業從業人員一樣有充裕的時間去思考和想象,新聞記者更多是對突然出現的新聞事件或者采訪任務快速判斷和開展工作,還要對新聞事件涉及的情況進行提問,假如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就會使采訪的新聞事件失去意義和價值。
新聞記者的采訪任務一般是在不同的情況下開展和完成的,因此新聞記者應該具備探尋新聞材料的敏銳嗅覺,要能夠提前對新聞信息采取進一步的舉動措施。新聞記者的專業技術和定位是根據新聞信息的實用性和實際價值體現出來的,新聞記者要能夠分析新聞信息的影響力,改變傳統的新聞工作觀念,打破新聞行業對采訪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約束,這樣才可以將新聞信息的實用價值最大化地呈現出來,此時新聞記者的應變能力就是新聞信息得到有效應用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新聞記者行業素養的集中體現[4]。
(三)注意新聞背后的細枝末節
人是有生命、有想法的高級動物,只要是和人類相關的事物和事件都會或多或少受到人的思想意志的影響,因此新聞采訪工作也會受到人的主觀意識的影響。新聞記者的采訪對象是具有自我思想意識的人,因此新聞記者應該站在被采訪人的立場上開展采訪工作,要能夠從被采訪人的角度合理安排采訪工作,做到察言觀色,還要時刻觀察和注意被采訪人的狀態、肢體動作、心理活動等,這樣就能更好地把握尺度,拿捏采訪的語氣和方式,有效開展采訪工作。
另外,新聞記者不但需要轉變角色,還要具備良好的表現能力。新聞記者在具體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一般情況下不是單純地提問或者控場,很多時候是摻雜著復雜的人物情感進行采訪,對被采訪人來說,如果在采訪過程中出現對自身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其就會抵觸和厭煩采訪活動,直接影響采訪工作的效率和質量[5]。
對新聞記者來說,被采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有可能出現不穩定的狀態,容易受到自身心理狀態變化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要能夠準確判斷被采訪人的心理狀況,和被采訪人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感受被采訪人的感覺,還要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突發狀況和問題,使被采訪人感受到新聞記者的信任和關心,從而使雙方更加親近,以此來保證新聞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極其關鍵和重要,也是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技術能力。新聞采訪工作任重而道遠,要引起新聞媒體管理人員和新聞記者的重視。
五、結語
在現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背景下,新聞媒體行業也與時俱進、同步發展,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不斷競爭發展的局面下,新聞信息的接收渠道、方式以及速度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要快速判斷新聞信息材料,并以最快的速度向社會大眾呈現最新鮮的新聞消息。新聞記者要充分認識新聞采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切實完成新聞采訪工作,在保證新聞采訪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下采集新聞素材,這樣才可以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加有用的新聞信息。新聞記者要保持高度的工作責任心,樹立健康良好的行業工作價值觀,在不同的采訪條件下都能將最全面真實的信息提供給人們,而這也是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可以為新聞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為新聞媒體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高采訪工作的質量,方便人們獲取新聞。
參考文獻:
[1] 張琳琳.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探究[J].新聞傳播,2018(07):116-117.
[2] 侯書石.淺析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中的應變能力[J].記者觀察,2019(32):62.
[3] 郭裴哲.淺談提高新聞記者采訪中應變能力策略[J].新聞傳播,2019(23):80-81.
[4] 蒲永平.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與采訪藝術分析[J].讀天下(綜合),2019(35):1.
[5] 陳鳳.電視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技術手段應用的多元化[J].西部廣播電視,2017(11):125.
作者簡介:張永勝(1974—),男,山西晉中人,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