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體技術對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產生巨大沖擊的同時,我們更可以看到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履行社會輿情引導功能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分析內蒙古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新聞天天看》,認為電視民生新聞應利用新媒體的多元化傳播方式、素材資源和推介方式,通過改變傳統生產形式,將側重點放在對議題的整合甄別、解讀評論上,實現從引發態度到解析引導態度的轉變,通過建立媒體大平臺實現多出口發布,有效形成全新的媒體定位,占領輿論引導陣地,引領主導聲音。
關鍵詞:民生新聞節目;新媒體;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034-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茖W技術研究項目“NMTV民生新聞節目新媒體輿情導向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JSY17273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新媒體快速爭奪分流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受眾和話語權,特別是電視民生類節目關注民生、引發輿論、引導輿論的社會功能受到了巨大沖擊。社會責任使然,傳統電視民生節目需借勢新媒體,站在社會責任的高度,找到發展的優勢,獲得發展的空間,有效引導內蒙古全媒體民生新聞的良好走勢。本文分析內蒙古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新聞天天看》,意在探析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如何更好地進行媒體深度融合,最大化發揮傳播效果,有效引導全媒體民生輿情走向。
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更多契機
首先,新媒體給電視民生新聞帶來了多元化的傳播方式。智能移動設備普及的背景下,新媒體受眾的收視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電視民生類節目的收看方式正在快速地變化,用戶接收信息中,以主動性網絡點播體現觀眾的主導地位。以《新聞天天看》為例,其于2011年8月5日開通官方微博,“粉絲”量突破161000人; 2013年4月5日,其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以后,影響力更是與日俱增。根據2016年“活力內蒙古”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數據,在內蒙古自治區媒體分類的45次每周數據統計中,“新聞天天看”微信公眾號獲得第一名42次,第二名3次,頭條的周閱讀數平均達27萬之多。由上可見,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市民對自身利益、社區利益的關注,觀眾可以在公眾平臺和微博上發表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看法,節目可以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實時了解分析百姓輿情動態,提高了節目傳播的有效性,極大地改善了傳統民生新聞模式低反饋的弊端。[1]
其次,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自發性、全覆蓋性等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提供了大量的選題資源。電視民生類節目選題主要來自人們平時的衣食住行,揭示人們的真實生活。新媒體時代的微博、微信等客戶端為民生節目提供了大量的線索、素材資源,能夠使我們從細節入手,將鏡頭深入到基層群眾中,傾聽群眾聲音,和百姓產生共鳴,并通過深度報道或后續報道,積極有效地進行輿情引導,為創新發展電視民生類節目提供重要方式和資源。例如《新聞天天看》欄目過去接收信息和采訪線索,主要由受眾撥打熱線電話提供、政府部門提供、記者“掃街”等;現在,微博、微信、QQ等成為了受眾憑借的主要載體。而且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攝影、攝像技術方面的難度大幅降低,受眾可以隨時隨地運用智能手機拍攝、記錄、上傳新聞事件的現場情況,形成新聞現場的第一手寶貴資料。一些受眾還運用社交媒體和一些軟件、APP等參與到節目內容的制作中,把自己拍攝的新聞現場照片、錄音、視頻等編輯為節目的一部分。
最后,新媒體使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推介方式從單一化轉向多元化。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新聞傳播的覆蓋面,比如《新聞天天看》通過微博、視頻網站、微信公眾號,開展線上線下活動進行廣泛推送。近些年內蒙古自治區的電視媒體在政策支持下,通過與相關部門的合作,使得受眾可以自由選擇通過手機、電腦、平板或車載電視等各種工具觀看節目,并嘗試在大部分公眾場所和候車廳、公共汽車、出租車等相應設備上播放,極大地擴大了節目的收視范圍。[2]
三、改變傳統生產形式,形成全新媒體定位,引領主導聲音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更加強調在受眾本位觀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地引導社會主流聲音,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打破了新舊媒體的邊界的同時,通過調整取材方式、互動方式、敘事編排等方面,滿足了觀眾對了解真相、匯聚民意、表達民聲的需求。
第一,整合甄別、解讀評論成為側重點。在數字時代,信息過剩、內容同質化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電視民生新聞不再缺乏話題,而是面臨對新聞話題進行結構整合與新聞價值甄別的困境。為受眾“篩選新聞”“鏈接新聞”“整合新聞”“制作專題”,是電視民生節目的生存“利器”。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如今觀眾更加關注新聞背后的態度與意義,因此,電視民生新聞改版的主線和重點就集中在新聞解讀和新聞評論上。而作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突破點——“說新聞 ”,則對與民生現象深度關聯的新聞評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第二落點成為節目的受眾迎合點。[3]《新聞天天看》在新聞內容的點評上取得了成效,欄目逐漸有了凸顯自己特色的新聞解讀和評論角度。2016年9月4日,在《地磚一碰就碎 質量是否過關》的報道中,節目尾評的落點就放在了新聞中的市民身上,這一視角值得肯定,體現了媒體引導的社會責任;2016年9月18日,在《特殊的團圓飯》的報道中,展現了在列車上工作的小兩口日常的生活與工作狀態,延展出“歸鄉守望者”因付出而感受到的快樂,小切口、大主題,由點及面,評價合適準確。
第二,實現從引發態度到解析引導態度的轉變。數字時代下新媒體是大眾平等參與的新聞傳播平臺,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關注者和評論者。面對“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信息引發公眾關注成為焦點、熱議話題的情況,傳統媒體的“把關”能力日趨減弱。傳統媒體試圖改變議題的結果往往是罵聲一片,傳播學理論中的議題設置已經植根于自媒體自傳播的沃土中。但同時,傳統電視民生欄目長期積累的作為“意見領袖”的權威性和認可度,專業化的采、編、播、發新聞能力,是新媒體無法比擬和超越的,這是電視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4]電視民生節目重點在議題設置的“中上”部分發揮作用,積極有效地引導輿論態勢的螺旋走向。節目在編排的過程中要發揮自身優勢,為觀眾明事實、擺道理,理清思路,分解剝離,表達態度,以曉理動情的姿態發揮解析引導態度的功能,承擔起對新聞進行解釋、評析的任務,對事件、背景和理論等多層面內容進行銜接與印證,發揮輿論引導功能,促使關注點向主流正能量的方向發展。比如2016年7月,《新聞天天看》節目內容的正能量傳播社會反響較好:在3日播出的節目《高速駕車突發疾病暈倒路邊命懸一線》與《生死時刻三人伸援手相救》中,施救者的語言樸實無華,積極向上,體現了新時代民眾的積極狀態;在25日的節目《云霞“藍馬甲”里的特殊來客》中,云霞的命運既不幸又幸運,引起觀眾的廣泛關注,整個節目中,她向觀眾展現了樸實、堅強、樂觀的大學生精神風貌。節目采訪中,記者通過提問引出了被采訪者質樸動人的言語,實現了媒體對正能量信息與態度的有效引導傳播;節目《老人迷路語言不通愁壞民警》中,在段落之后,表達了關心、陪伴老人的必要,從而引出全社會要敬老、愛老這一時代大主題;30日報道了學生之間發生矛盾、家長動武的新聞,這類新聞很容易牽動社會神經,欄目組報道處理注意對“度”的把握,淡化了所有可能形成炒作的因素,而觀眾也能有自己的判斷,得到教育啟示,發揮節目隱性引導的積極作用。
第三,建立大平臺制作、多出口發布機制,占領輿論引導陣地。電視民生新聞在創作過程中,應注重對新聞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考慮如何在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載體上針對不同受眾發布信息,承載介質不同,受眾特點與接收信息的習慣不同,選擇的報道角度、傳播方式、傳播技術就要不同,要培育不同的受眾關注增長點,從而向更深更廣的層次發展,形成信息傳播與受眾引領的一體化良性循環機制。[5]《新聞天天看》緊跟時代步伐,開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多陣地、多元化傳播,在與商業視頻網站的合作方面,現主要表現在與騰格里網的合作上。傳統電視民生欄目對新興多媒體形態的運用,應不局限于同一內容分別拍攝視頻、錄制音頻再加上圖片、文字分別發送,其重點是需要通過多樣化的分解制作突出不同角度與價值,產生遷移受眾的效果。目前行業的常規做法是微博覆蓋完成后收集第一次反饋,視頻網站覆蓋完成后收集第二次反饋,微信深度合作,線下線上共同推進,堅持以用戶為中心,圈住用戶,細分用戶類型,精準推送,建立媒體與用戶的堅固聯系,真正占領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下的輿論引導新陣地。
四、結語
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直以來發揮著積極有效的輿情引導作用。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新媒體帶來的發展機遇,利用好新媒體豐富的傳播渠道,通過調整取材方式、互動方式、敘事編排等手段,發揮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在公信力和影響力上的優勢,拓展多元化領域視角,立足現實,緊抓民眾關心的社會話題,滿足民眾了解信息、判斷態勢的需求,促進社會實現公平正義,實現全媒體輿情陣地的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 姜敏.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9(08):76-82.
[2] 曾祥敏,姜宇佳.內容創新技術賦能平臺化建設——2017年媒體融合發展綜述[J].電視研究,2018(3):20-23.
[3] 雪山.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服務類節目的創新和發展[J].傳媒論壇,2019(12):42.
[4] 柳溪.“新”媒體“新”民生——電視民生新聞的媒介融合策略[J].電影評介,2013(02):76-79.
[5] 彭蘭.網站經營:從“內容為王”到“關系為王”[J].信息網絡,2010(5):12-15.
作者簡介:孫傲飚(1979—),男,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電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