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的扶持下,偽滿洲國宣布獨立,并將每年3月1日定為偽滿洲國“建國日”,以茲紀念。在殖民統治的14年中,偽滿政府組織了建國紀念大典、建國慰靈祀等多種官方紀念儀式和慶祝活動,積極利用報刊進行輿論宣傳與思想滲透。對媒體而言,建國紀念事關民眾的國家歸屬感和認同感,一直是舉足輕重的媒介事件。本文選取“日人報刊之領袖”的《盛京時報》有關偽滿洲國“建國”紀念報道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容分析,探究“建國”紀念的呈現方式,挖掘日本殖民者的新聞報道手段。
關鍵詞:《盛京時報》;偽滿洲國;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064-01
作為日本的殖民侵略工具,《盛京時報》嫻熟地利用自身對中國東北的輿論壟斷,對偽滿洲“建國”紀念活動進行了大量的新聞報道,不僅美化日本的殖民行徑,更在意識形態領域奴化東北人民,試圖向世界、東北人民描摹一個“五族協和”“王道樂土”的“國家”形象。《盛京時報》的建國紀念報道內容主題的分野十分明顯,主要包括紀念儀式報道、慶祝活動報道、紀念特輯3類。
一、紀念儀式報道
涂爾干認為“儀式的功能就在于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從而將個體整合到社會全體之中,維持并強化既有的社會秩序”。[1]偽滿政府十分重視儀式活動,1932年3月8日的執政就任典禮、1934年的登基大典以及偽滿政府組織的各類紀念儀式活動,如建國紀念大典、建國慰靈大祭、祭孔大典、參拜建國神廟等。與此同時,各地也在政府的組織下開展包括建國博覽會、建國辯論會、建國座談會、建國演講賽等建國紀念活動,形成舉國上下共同紀念偽滿洲建國的熱烈氛圍。對此,《盛京時報》多以動態消息或新聞通訊的形式報道,形成了大量、集中式的宣傳,占據了建國紀念報道的數量主體。
《盛京時報》用了大量筆墨對“國家元首”——偽皇帝溥儀出席參加的紀念活動進行報道,最精彩的莫過于對偽滿洲“建國”這一出“鬧劇”的報道。從請駕、“建國”儀式到《建國宣言》發布,《盛京時報》全程跟進,僅請駕溥儀的報道就有6篇,全景式呈現出溥儀出任偽滿洲執政首腦的全過程,一波三折,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對紀念活動的描寫中,《盛京時報》通常采用極其莊嚴的筆調,營造紀念的神式感。在1934年3月1日發表的《白山黑水霞蔚云蒸 今日慶逢登極大典》一文中對大典進行如下刻畫:“陛下依掌禮官恭導登壇、南面就位、陪祀官轉向南立、此時有焚柴迎神之儀、進而陛下進詣神案前、持玉帛、復定位、然后行拜禮、再進進詣神案前默三爵及祝文、復定位、行拜禮、此時掌禮官恭捧玉安置棹上、陛下親授之,再授予掌禮官、其后典禮行送神之儀司玉官奉玉而退、陛下更行禮、行送燎之禮、祭郊之典、終以告終。”整個祭郊典禮仿佛是神圣的儀式,莊嚴肅穆、禮節煩瑣,宣示皇權的神圣不可侵犯。
建國紀念的政治儀式提供了類似宗教儀式的“共同體驗的瞬間”,喚醒參與者的情感。而《盛京時報》通過對政治儀式的記錄與報道,將儀式現場個體與國家之間命運共同體的存在擴展到閱讀個體身上,加強了滿洲國與讀者之間的情感和命運關聯。
二、慶祝活動報道
哈布瓦赫認為記憶是“通過書寫記錄或其他類型的記錄(比如照片)才能觸及社會行動者的記憶,卻又能通過紀念活動、法定節日、閱讀或聽人講述等被間接激發出來并存續下去”。[2]《盛京時報》對各地慶祝紀念活動給予高度關注,采用全景式的手法展現各地歡慶建國日的盛況,如1933年3月7日開設專欄“各地慶祝建國周再志”,共刊載11篇有關各地官民慶祝建國的報道,興安、綏化、遼通、洮南……一座座城市的紀念活動在《盛京時報》上連番展現,串聯起全滿慶祝建國的“熱潮”。
除了舉辦建國紀念儀式外,各省市地方政府還會組織“建國慶祝游行”。在敘事話語上,常在標題中體現群眾人數,如“四萬民眾結隊游街”“錦垣滿日十萬官民一體歡騰慶祝”“盛大游行蜿蜒數里 旗幟招展途為之塞”,凸顯集體參與感與滿洲國民的“身份歸屬感”;集中渲染“五色旗飄揚”“空巷歡欣”的慶祝氛圍,突出“普天同慶”“率土同歡”的節日氛圍,如《六出飛花森嚴清凈 市民慶祝游行》中“道旁觀眾面先喜色,無不歡騰之至,是日六出飛花,萬象清凈,聚眾瑞雪而行,光景甚殊”;展現群眾對殖民政權的“國家認同感”,謳歌“建國乃民眾之熱望”,如1932年3月12日刊載的《友邦僑民亦相慶祝》,文章寫道:“三唱日帝國萬歲,并唱滿洲國萬歲”。《盛京時報》通過對慶祝活動報道的反復操演,年復一年地維系、強化了人們對政治權威的意識和認同,鞏固了殖民政權的統治。
三、紀念特輯
建國紀念文本中多次出現周年紀念專題,通過文字和圖像描述歷史,不斷加深人們對昔日歷史的認識,同時立足當下,反復強調“王道樂土”和“五族協和”等概念,不斷加深政治認同感。
紀念特輯主要包括建設成就報道和國家展望報道。建設成就報道,對滿洲國的建設成就進行集中報道,向東北民眾描繪出一幅經濟快速發展、民眾安居樂業的“王道樂土”的景象。1935年,《盛京時報》的建國特輯《建國三周施政概要》“1932年3月1日變積年軍閥盤踞枇政萃聚之地為王道樂土之地,憤然崛起而建設滿洲國以來已歷三年,執政順天安名之大旨而即帝位不已經一年之星霜,國基日加牢固,百業興隆國運益趨隆盛,王道樂土,著著實現焉”,隨后分別從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產業、文教、司法、交通等全方面回顧了建國3年來的施政情況。1937年的《建國五周年》特輯分別從政治建設、國際關系建設、治安/交通建設對建國成就進行梳理。
國家展望報道,通過對國策方針的報道以及政治名人們對時局的看法來建構家國理想、描摹政治藍圖,包括發布新聞公報,發表皇帝詔書諭令和政府公文,直接向民眾傳達政府的聲音,如1934年3月2日刊載的《恩赦詔書》、1932年3月13日刊載的《滿洲國法令輯覽》、1933年3月4日刊載的《滿洲國經濟建設綱要》、1944年3月5日刊載的《集物心總力助圣戰 親邦正義出師必滅英美——張延閣氏談》等。除此之外,《盛京時報》最典型的做法就是,通過大量刊載日本及偽滿重要人物的演講稿、訪談煽動民眾對戰爭的狂熱情緒。例如,1944年3月5日刊載的《集物心總力助圣戰親邦正義出師必滅英美——張延閣氏談》稱英美嫉妒日本仗義援助偽滿洲建國,“英美同深嫉視,之不已,復出以破壞,破壞之不得,竟不惜賭其國運,為孤注之一擲”,呼吁民眾報恩友邦,無償貢獻一切物質資源,盡一切力量協助日本完成“大東亞圣戰”。
四、結語
紀念儀式報道是以官方話語為主,多角度呈現全社會的建國紀念活動;慶祝活動報道則是民間視角,展現官民慶祝活動,突出“普天同慶”“率土同歡”的慶祝氛圍;紀念特輯包括建設成就報道和國家展望報道兩個部分,建設成就報道多通過集中展示和在展示偽滿洲國國家建設的各行各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用國家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宣傳滿洲國國策方針的正確性,宣傳殖民政權的優越性,并且以此激勵和鼓舞人民群眾弘揚建國建設,為實現“建國理想”而奮斗;國家展望報道是圍繞偽滿洲國家建設尤其是政治建設方面展開的報道,介紹國家大政方針、頒布政府政策法令,旨在描繪政治藍圖,激起人們對新國家的美好展望。
《盛京時報》通過大量新聞報道,構建起建國紀念的媒體氛圍,建構了“政權穩定”“政治昌明”“人民認同”的偽滿洲“國家”形象,彰顯了其作為輿論媒介的意識形態工具性,展露出服務于日本的殖民侵略與精神統治的“丑惡面目”。
參考文獻:
[1] 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5.
[2] 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7.
作者簡介:雷鈺婷,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