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是數字技術的變革與延伸。大力推動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質量與效率。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優勢逐漸消失,對社會的影響力日漸降低。因此,為有效提升媒體融合質量,必須以大數據技術為依托,探析兩者的結合特征,才能有效地明確媒介融合路徑。本文結合媒體融合特征,提出相應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合特征;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076-01
一、引言
在大數據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相互交融與相互促進是互聯網媒體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探索媒體融合路徑將逐漸成為我國媒介發展的主要課題。在大數據時代下,媒體產業的內容制作、數據處理、信息收集、數據傳播及體驗互動等媒介價值鏈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并在新媒體不斷普及過程中,對廣播、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產生了嚴重的沖擊。然而,由于新媒體的發展特性,在不斷完善與發展中,仍舊需要將傳統媒體作為依托,以此在融合與發展的同時,逐步實現“同向同行”、共同發展的目的。
二、新老媒體在大數據支持下的融合特征
(一)整合性與多元性
新媒體的普及與發展,對調動社會媒介資源擁有較大的整合與調動價值,并在傳統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新媒體處理或整合的數據信息逐漸呈現出海量性、雜亂性等特征。然而,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新媒體平臺能夠巧妙地整合并梳理各種數據信息,使其根據特定的標準分類,進而滿足新媒體用戶的生活生產需求。首先,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能夠實現不同平臺的有機融合,逐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其次是數據信息利用方式,在傳統媒體下,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并獲取數據信息,導致用戶的主觀能動性不足。然而,在媒介融合的前提下,大眾能夠靈活自如地選擇信息獲取的渠道,突破傳統媒介帶來的局限性,使信息來源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層次化。[1]
(二)引導性與權威性
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問題日漸突出,如在真實性與準確性問題上,用戶在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時,可能對數據信息的理論內容及社會事實有獨特的見解,并通過理論滲透的方式,賦予數據信息全新的觀點。然而這種傳播機制極易導致數據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受到影響。[2]此外,在信息共享、轉載的層面,用戶可能不會對社會事件的真實性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完全憑借主觀臆斷,對事件進行討論與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數據傳播的真實性。而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的數據傳播機制能夠有效彌補新媒體在長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使新媒體數據傳播呈現出權威性與準確性的特征。此外,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我國相關政府部門逐漸認識到新媒體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從而將新媒體平臺作為時政新聞的傳播載體,作為政府部門了解民情、破解基層社會問題的有效“抓手”。而在教育領域,高校教師普遍將新媒體作為專業教育或思政教育的媒介,利用新媒體所蘊含的傳統媒介信息,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三、大數據下新老媒體的融合路徑
大數據是推動媒體融合的有力保障,是顛覆傳統媒介傳播方式及渠道、轉變用戶獲取數據信息方式的重要因素。深入挖掘大數據技術的理論內涵及應用特性,能夠促進媒體有效融合。
(一)促進技術升級
為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融合,相關政府部門應促進數據技術的升級與發展。通過提升信息技術層次,全面優化應用環境,切實提升數據技術與媒介技術的先進程度。首先,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視域下,相關政府部門應聯合研究院所,在積極借鑒并吸取西方國家的技術經驗的過程中,實現信息技術的快速升級。其次,[3]在隱私保護層面,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用戶的個人隱私受到嚴重威脅,所以為有效實現媒體融合的目標,政府部門應制定具有廣泛性、操作性、針對性的政策法規,提升媒介技術的安全水平,逐步形成有效的隱私保護體系。此外,還應加強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的網絡教育工作,增強互聯網用戶的信息安全意識,提升隱私保護能力。此外,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應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發揮數據信息的處理與整合優勢,強化數據收集整理及深度加工等工作。并根據用戶群體的應用偏好、文化差異、消費習慣,打造出具有個性化、針對性的信息定制服務。
(二)明確融合目標
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明確信息處理目標。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新媒體資源,彌補信息時效性差、傳播方式單一的問題,并根據網絡用戶的喜好,改變數據信息的類型與整理方式,利用信息預測與分析的形式提升數據信息的時效性。以中央電視臺新媒體平臺為例,其在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網絡關鍵詞檢索量、搜索量及轉發量進行分析后,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獲取最新的網絡熱點新聞,并在數據處理、編輯及視頻錄制前期做好信息的分析工作,提升數據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性,然后利用傳統的信息處理機制,制作出具有時效性的新媒體信息內容。其次是延伸性。傳統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中通常以電視、廣播或報紙等媒介為基礎,無法主導輿論方向,影響著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開展。然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可以利用形式多樣的新媒體平臺,闡述并傳播傳統媒體中的數據信息,使數據信息得到更快、更廣、更有效的發展。
(三)加強媒介互動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并非簡單的信息分層或分流,而是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優化新媒體的層次架構,從而構建出推動傳統媒體健康發展的信息傳播格局。首先,傳統媒體要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借鑒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內容與影響力,同時也要在新媒體平臺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對傳統媒體所闡述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化與延伸,使人們能夠深入理解社會現象及潛藏在信息背后的主流意識形態。其次,要增強傳統媒體平臺的互動性。例如,將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共享到網絡空間中,在動態傳播的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明確社會大眾對新聞信息的反應,從而及時調整傳統媒體的信息處理機制,使其更加滿足社會大眾的發展需求及心理訴求。
四、結語
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傳統媒體能夠借鑒新媒體擁有的信息處理與傳播的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同時也賦予新媒體權威性與準確性,從而推動新老媒體的共同發展與共同進步,進而實現我國媒體產業的快速升級,為新時代下的媒體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姚曦,李娜.網絡社會形態下傳播關系的重構——對媒介融合本質的認識[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5):20-27+33.
[2] 付曉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國新聞業和新聞教育變革——訪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媒介融合項目創始人邁克·麥金教授[J].新聞與寫作,2009(08):25-28.
[3] 孟建,趙元珂.重新界定和認識電視——媒介融合浪潮下的電視發展與媒介化社會建構[J].新聞傳播,2007(11):4-7+18.
作者簡介:黃聰慧(1983—),女,四川內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