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新媒體時代隨之到來。在媒介融合與資源重組的進程中,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者如何適應媒體融合轉型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將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的適應性作為研究重點,首先分析新媒體環境對新聞記者的影響,其次對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及從業者的新媒體之路進行研究,最后為提高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的適應性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新聞記者;適應性;相關建議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134-02
一、新媒體的興起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廣播、報紙等傳播媒體早已不再是受眾接收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各大網站和短視頻平臺在信息傳播渠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新聞受眾只需要具備移動客戶端,就能夠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接收新聞信息。新媒體環境帶來新聞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也進一步影響著新聞從業者的改變。[1]
二、傳統媒體新聞從業者與新媒體
面對收視率、廣告收入等主要指標下滑的危機,結合市場競爭激烈、高端人才匱乏、節目質量難以提升等情況,城市電視臺轉型發展是必然選擇。本文以北方某市級電視臺的新媒體之路為例,闡述研究新聞媒體從業者的新媒體適應性。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對接
1.制度創新帶動治理結構完善
2017年,站在社會轉型、媒體變革的歷史拐點上,陽泉市電視臺吹響了改革的號角。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頻率頻道改版,全面探索有線網絡業務,全面拓寬經營創收渠道,更新觀念,主動作為,通過調整組織架構、組建節目策劃編創營銷團隊、科學設置節目、優化薪酬分配方式,更好地制作優秀的電視節目作品、擴大社會影響,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2]為進一步優化管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激發職工熱情,進行了體制機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此次改革為全臺明晰頻道定位、豐富節目內容、提升宣傳水平、增強引導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內容為王,打造競爭優勢
第一,節目本土化。舉本地旗,打本地牌。城市臺想要在各衛視節目的強壓下留住觀眾,只有突出本土性,在本地新聞、本地文化上做文章,為百姓提供最及時、最全面、最權威的本地信息;用本地百姓聽得慣、聽得懂的播報方式,說百姓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百姓關心的天下大事;用百姓喜歡的方式,辦百姓想看的節目。唯有這樣才能將百姓吸引到所辦的節目中來。[3]
第二,節目精品化。城市電視臺實施節目精品化,是要利用身邊資源,以工匠精神精雕細刻創作精品。認真創作、精心打造鑄魂魄、接地氣、聚人氣的作品,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
第三,品牌差異化。在很難獲得壟斷性資源的情況下,城市電視臺需要在細分中把握頻道定位,確立頻道品牌,培養固定的收視人群。[4]
以新聞類節目和新聞信息為主打的新聞綜合頻道,增加了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的信息量,圍繞中心工作,解讀大政方針,聚焦民生工程,講述陽泉故事,展示良好形象,為推動陽泉市“四大定位”目標的實現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頻道節目涵蓋本地及全國的新聞、要聞、深度專題、問政監督、服務資訊等多個層面,為陽泉觀眾帶來了大量的視覺信息。以服務民生為主打的科教頻道,是一個全自辦節目頻道。節目立足本地的教育、少兒、健康、科普、人文等,節目主持人以生活化的語言和口語化的播報方式,進一步增強了貼近性和及時性,新版欄目集趣味性、參與性、知識性、觀賞性于一體,不斷滿足了觀眾多層次的收視需求。[5]
(二)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嘗試
1.創建網絡廣播電視臺
網絡廣播電視臺依托電視臺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權威性和公信力,致力于打造地區最大的新聞視聽全媒體、信息資訊最全的門戶服務新平臺、新老網民最喜愛的互動論壇集結地。網絡廣播電視臺開辦了新聞、生活、專題等幾大板塊,并對兩個電視頻道及兩個廣播頻率進行直播。網站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資源優勢,每天定時直播本臺自辦廣播、電視自辦欄目,并且實現了對新聞欄目的拆條播出。
2.研發手機客戶端
手機客戶端主要通過互聯網,以手機應用程序作為平臺,匯集各種海量信息,為受眾提供綜合性信息與服務。
3.開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依托電視臺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為受眾網羅最及時、最權威、最鮮活的新聞資訊。
4.新華社現場云直播
通過新華社現場云直播平臺,移動直播已經成為陽泉市電視臺的一個常態。常態化節目或突發新聞事件,運用新媒體技術,實現移動終端直播,不僅增強了信息傳播的同步性、互動性,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性和體驗性。
三、傳統媒體創新轉型刻不容緩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想要成功轉型創新,離不開人才,只有人的觀念、思維模式發生了創新與改變,不斷加強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學習和提高,才能保證對媒體轉型充滿信心,為媒體轉型的涅槃之路發揮積極作用。
(一)轉型之路,思維先行
在傳統媒體緊鑼密鼓進行供給側改革,并向新媒體融合的進程中,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來勢洶洶”,傳統媒體應當深刻認識到自身的短板與優勢,與時俱進,深刻分析傳統媒體的客戶群體,了解新媒體為傳統媒體提供的機遇與挑戰。顛覆思維、跨界融合,植入互聯網精神,以用戶思維引領轉型,實現“觀眾”到“用戶”的轉換。在移動互聯時代,把電視頻道轉化為產品,也就是轉變為視頻APP,是適應電視社交化趨勢的選擇。因此,把觀眾變為用戶,以用戶為核心創新節目,做好用戶體驗,應該是傳統媒體努力的方向。
(二)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新聞人才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新聞媒體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不斷提高。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者想要在競爭中保持自身優勢,就必須從單一技術崗向多面手的復合型人才轉型,不僅要加強采訪、撰稿等基本業務能力,還需要學習和掌握微信公眾號的制作排版、短視頻制作、圖片處理等更多的新媒體知識和技術,以及互聯網知識、產業知識、與自己負責的領域相關的更多跨界的知識,不僅要用文字和鏡頭記錄新聞,還要實現從微博到微信到APP直播到虛擬現實技術的全景展示。
(三)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
傳統媒體想要破局重生,就必須在體制機制方面高屋建瓴地進行頂層設計,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發展。近年來,公司一體化運作模式,使不少傳統媒體實現了創新、轉型。一體化和公司化形成“1+1>2”的聚力效應:一體化的人才團隊融合之后,需要實現的是屏幕資源打通、創收渠道共享等;公司化運營從平臺的人才吸納、品牌建設、高效管理入手,進而為更靈活地對接市場提供支持。同時,優化薪酬績效考核體系、創新新人培訓機制等,在獎罰分明的制度下,員工的能動性大大提升,也將為傳統媒體注入新的活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舊體制內全面轉型阻力較大,可以采取試驗田的“體制外”方式轉型。通過和第三方機構的合作來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并和相關培訓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定期對新聞記者開展能力培訓。
四、結語
傳媒工作者處在技術帶來巨大變革的時代,新媒體在對傳統媒體產生沖擊的同時,也給傳統媒體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特別是傳統媒體從業者必須找準定位、創新思路、不斷改進采寫方式、積極擁抱新技術、創新發展,才能借助新媒體技術發展的大勢,融入數字化時代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杜鋒.試論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是如何提高新聞采編能力[J].傳播力研究,2019,3(21):116.
[2] 蔡彥燕.論新媒體時代下廣播新聞記者的素養[J].傳媒論壇,2018,1(24):120+122.
[3] 李冬升.新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記者應具備的素質及寫作技巧[J].傳播力研究,2018,2(32):89-90.
[4] 閆偉.探討融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實踐與思考[J].商品與質量,2019,26(10):232-233.
[5] 趙秀杰.融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實踐與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7,3(22):123-124.
作者簡介:王小菲(1989—),女,山西陽泉人,本科,初級職稱,記者,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