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化影像本身具有雙重屬性,可以記錄正在發生的事件,也能對其進行傳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數字影像不應該只是作為存儲和保護的工具,還應實現其傳播的價值,讓人們關注和參與非遺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為非遺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數字影像記錄不僅僅是保護非遺的目的,更應該成為數字媒體語境下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數字影像;非遺;保護;影像活用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6-0017-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重慶少數民族民俗藝術數字影像檔案記錄與理論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7YBYS107;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基于數字影像語境下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SKGH089
一、引言
傳統文化生態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部分非遺在轉型的過程中并沒有抓好政策、轉型的機遇。人們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變遷使得傳承人無法在傳統的環境中進行傳承,木蠟莊儺戲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
木蠟莊儺戲是大埡鄉最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彭水地區巫儺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在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有重要意義。隨著大批年輕人外出務工,本是最佳傳承主體的青壯年紛紛逃離農村,到城市謀生計,他們已經感受不到傳統文化對他們的熏陶。同時,當地村民大多年歲偏高,已經沒有更多精力學習技藝。面對諸多的傳承困境,保護已經不是唯一的途徑。影像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已經廣泛應用于對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數字化影像對木蠟莊儺戲傳承傳播的價值與優勢
(一)記錄完整、永久保存,可長期重復使用的記憶資源
柏格森認為,“記憶的進程完全就是記憶逐步被物質化的進程”[1]。影像記錄的目的在于將拍攝對象所有的行為作為一種直觀可視的文化現象,以此作為一種重復可視的文化記憶資源。影像在木蠟莊儺戲的傳播中是一種可以被長期和反復使用的記憶資源,影像的記錄不僅能夠捕捉整個儀式的流程,還能對動作的細節進行描寫和放大,將儺戲的特點直觀地展現出來,且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減弱。這是對木蠟莊儺戲的影像書寫,亦是對文化的記憶。
(二)使用便捷、操作方便,后人傳承與學習的樣本
借助數字化影像記錄手段,將整個木蠟莊儺戲的完整影像轉化為可直接觀看的視頻,可以同時拷貝至多個地方,并且在拷貝的過程中不會發生任何的損耗,實現隨時隨地觀看。木蠟莊儺戲的傳承人可以將相關的影像資料作為傳授技藝的教學內容之一。通過影像畫面,傳承人可以生動、直觀地傳授每個儀式動作、人物角色等儺戲祭祀流程和劇目表演內容,有效避免某一門技藝因人不在而面臨失傳的局面。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木蠟莊儺戲的文化范本。
(三)本土文化的展示與輻射
如今,影像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進入人們生活,并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影像傳達出來的畫面和聲音,往往給人親臨現場的感覺。數字影像具有成像快、易操作、成本低、傳播廣等優勢,給木蠟莊儺戲的影像傳播帶來了諸多便捷。
木蠟莊儺戲包含祭祀儀式和劇目表演兩大主要內容。在進行影像傳播的過程中,可選取特色表演劇目進行宣傳和推廣,作為木蠟村本土文化的展示。
三、木蠟莊儺戲的保護與影像活用
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建設工作中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建立了“國家—省—市—縣”4級保護體系,這使我們看到了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采取的措施。而非遺檔案資源建設的目的是使大眾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而不是封存在數字硬盤中。特別是對深度貧困鄉村而言,村民對當地的木蠟莊儺戲大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樣一種保護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傳承人與社會大眾、當地村民的互動。
(一)政府層面:影像的分享
在政府層面,許多非遺影像都是作為檔案記錄資料,社會大眾難以接觸到這樣的影像。電視臺等媒體要制作關于木蠟莊儺戲的專題節目,就需要親自到現場拍攝。如果政府建立了相關的影像分享渠道,特別是儺戲劇目的影像分享,媒體人員、學者、社會大眾就可以直觀地了解木蠟莊儺戲的全貌,當地村民在閑暇之余可以觀看木蠟莊儺戲的劇目,豐富農閑業余生活。這樣一來,木蠟莊儺戲的傳承與傳播就會獲得更多的關注。
(二)傳承人層面:影像的活學
木蠟莊儺戲的傳承方式依然是傳統的口傳心授方式,而當前既愿意學藝、又能吃苦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傳習的過程中缺少相關的圖文資料,更別提儺戲動作演示視頻。隨著傳承人年紀增大,難免會有錯漏和遺失。在儺戲的傳承原則里,有傳男不傳女。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整個儺戲的學習過程,作為傳習的資料,將解決木蠟莊儺戲的活態傳承問題,實現對木蠟莊儺戲的保護。
(三)地方院校層面:影像的開發
很多地方院校的學生每年都會到非遺傳承項目基地進行考察,作為個人畢業論文的選題。除了對非遺項目進行本體的研究之外,還可以借助影像的優勢對非遺項目進行傳播。如清華大學學生馬陽藝拍攝的紀錄片《梁二爺》,講述的是京城有名的京劇衣箱主人梁二爺,親朋好友唱戲需要戲服時都要找他。由于年邁體衰,他要賣掉戲箱,故事就圍繞梁二爺賣戲箱來展開。整個紀錄片由創作者用一臺單反相機、兩個腳架完成拍攝。該片在非遺影像展上展出,頗受好評。
大埡鄉政府和地方院校可以搭建合作平臺,讓高校大學生對木蠟莊儺戲進行拍攝和制作,一方面,學生可以順利完成畢業作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過相關影像作品對儺戲進行展示,助力文化的保護和延續。
四、木蠟莊儺戲的影像傳播路徑
所謂的傳播,就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2]。傳播本身就是人們在文化創造過程中的產物,也就是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木蠟莊儺戲在展演的過程中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傳播也成為了促進非遺傳承與創新的路徑。在非遺的影像傳播方式中,通常都會把非遺影像分為非虛構式影像和虛構式影像。非虛構式影像包括文獻紀錄片以及各種平臺的直播,虛構式影像傳播則更偏重于對文化的藝術加工,如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在當前便捷的傳播環境下,非遺的傳播應從“被記錄”轉向“被看見”。
(一)木蠟莊儺戲非虛構式影像創作與傳播
1.重視文獻紀錄類影像的傳播。木蠟莊儺戲的文獻紀錄影像是在真實展演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造,展現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藝術樣式。如央視國際頻道播出的非遺紀錄片《傳承》,講述了“吼堂”“唱菜”鳴堂技藝傳承人路明章,在川菜館引客、送客、結賬中把川菜唱得有滋有味;還有宛如蜻蜓點水、健步如飛的少林寺武僧釋理亮,他的絕活“水上漂”就像武俠小說里的神奇輕功;等等。
木蠟莊儺戲的文獻紀錄影像可借鑒許多成功的非遺類紀錄片,挖掘自身的外在傳播價值。利用這樣的記錄和展示方式,使木蠟莊儺戲在傳播中變得更加鮮活。
2.重視互聯網傳播,拓展傳播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型傳播手段不斷更迭。互聯網是當前傳播速度最快、關注度最高的傳播渠道。要做好木蠟莊儺戲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不僅要突破傳統媒體的思維局限,還要開創新的思路和辦法,優化傳播的效果。一方面,在木蠟莊儺戲展演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微博等直播平臺,使當地群眾和社會大眾觀看現場直播、參與評論和互動。另一方面,可以制作有趣的儺戲展演片段,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傳播,通過關注、點贊功能,評估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是否受到大眾的喜愛。在這樣一種傳播效果評估機制下,不斷調整木蠟莊儺戲的內容傳播,提高其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影響力。
(二)木蠟莊儺戲虛構式影像創作與傳播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原主任李松曾說:“我們通過影像記錄下來的東西,要從時間維度上留給后代,讓他們知道現在的文化是什么樣的。”[3]除了儺戲自身的傳播之外,還可以將影像傳播作為實現傳承與發展的途徑。
1.制作系列微電影,助力非遺文化傳播。比起電影和電視劇,微電影在制作上具有低成本投入、低門檻制作以及制作周期短、發行方式簡單等優點,因此經常被用于地方文化的傳播。如中央電視臺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推出了系列微電影,其中有一部是《非遺傳揚人》,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扎染手藝人,在不懈堅持下,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許多非遺傳承人身上是比較常見,木蠟莊儺戲的上一代傳承人冉正高就是在自己的堅持和不放棄的理念支撐下,從已瞎的師傅那里學習了這門技藝,這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在制作微電影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播儺戲文化,也要把藝人堅守傳承、永不放棄的精神傳遞給社會大眾。
2.引入動畫和網游,打造趣味互動傳播。在數字傳播時代,木蠟莊儺戲還可通過各種數字技術來拓展自己的傳播渠道。一是將木蠟莊儺戲與影視制作相結合。例如,將儺戲的人物角色與動畫制作相結合,設計出符合木蠟莊儺戲的卡通形象,深挖儺戲的劇目內容,制作動畫片。二是與網絡游戲相結合。游戲已成為當前文化產業最具活力的領域。例如根據儺戲劇目《煊斧》設計一款游戲,使游戲參與者幫助儺戲角色“山王”完成找煊斧的游戲,在找煊斧的過程中再根據儺戲的劇目以及儺面具、服裝等具有木蠟莊儺戲特色的內容設定不同的關卡。既使游戲參與者在娛樂的同時了解儺戲的文化內涵、劇目的內容,也拉近了儺戲與當下青年的距離,使其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成為儺文化的傳播者。
五、結語
影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信息傳播的載體,雖然它一直被用作娛樂性的精神消費產品,但在非遺保護面前,它不再只是取悅大眾的信息,更扮演了文化記憶者、傳承者、傳播者的多重角色。無論是非虛構影像創作還是虛構影像創作,都要充分利用影像及其傳播優勢,進行木蠟莊儺戲的多層次傳播,實現文化傳續的目標。最終,使木蠟莊儺戲擺脫當前傳承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法]享利·柏格森.材料與記憶[M].肖聿,譯.譯林出版社,2011:123.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
[3] 用影像記錄下“非遺”,記下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傳統[DB/OL].新華網,2018-06-08.
作者簡介:黃玉婷(1989—),女,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