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璐 田之秋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網絡小說通過媒介轉換改編劇被搬上熒幕,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自此IP改編劇成為主要影視劇創作形式融入大眾的娛樂生活中,原著迷群作為原著和改編劇的銜接,在社交平臺中活躍起來。本文通過深度訪談法選取5部不同類型的熱播劇對其原著迷群進行提問,基于傳播學視角研究迷群評論行為的產生原因以及對IP改編劇傳播的影響。
關鍵詞:原著迷群;身份認同;IP改編劇;受眾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5-0097-02
所謂“IP改編劇”,就是指在有一定粉絲數量的國產原創網絡文學、游戲、動漫等基礎上創作改編而成的電視劇。隨著互聯網的普及,IP改編劇從前期的雜亂無章“新人演員+小作坊制作”到如今各大視頻網站的重點項目。原著迷群作為一個全新的群體就此誕生,由“幕后”走到“臺前”,通過不同的網絡媒介自發產生對改編劇進行宣傳、評論等行為。本文以中國大陸地區的IP改編劇為例,基于傳播學視角分析原著迷群在社交平臺評論行為的產生原因及其對IP改編劇傳播產生的影響。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深度訪談是本研究獲取一手資料的主要途徑。以熱議度、收視率、上線時間等指標作為參照,選取了5部網絡小說改編劇作為樣本用以研究,分別為《隱秘的角落》《親愛的熱愛的》《小歡喜》《知否知否》《陳情令》。本文通過5部樣本劇在不同網絡社交平臺上互動活躍的原著迷群來挑選。訪談以半結構化的方式進行,研究者以具體問題為引導,記錄被訪者的個人觀點和其他發散性回答。
二、原著迷群表達的行為方式
(一)視頻平臺彈幕區——即時意見表達
彈幕本身和各大視頻平臺下方評論意義相同,但彈幕具有即時性、時效性、高參與、門檻低的特點,成為成本極低的宣傳自己、實現價值的方法。原著迷群因對劇情了解,在觀看改編劇的同時可以同步完成與原著差異化的評價,對后續發展進行預測和提醒,如“高能預警”等詞語的出現為一般受眾提供心理預期,借此增強個人的知情優越感。
(二)網絡社交平臺——內容生產地

網絡社交平臺作為改編劇營銷宣傳的“根據地”,通過建立話題、社區迷群、片段信息推送、互動活動等方式,讓任何對IP改編劇有所了解的受眾都可以自由地表達意見和參與討論。而原著迷群因對原著的了解程度區別于一般受眾,言論更具公信力,通過對改編劇的解碼和融合原著的重構行為,以文本、短視頻制作的方式在社交平臺生產內容以表達個人情緒,尋找群體存在感。
三、原著迷群行為的原因——自我認同的構建
原著迷群可以被定義為不僅經常性或規律性閱讀過網絡小說,還是觀看了由其閱讀過的網絡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且在評論活動中能夠對原著文本中的細枝末節的信息引用無礙的一群人[1]。吉登斯認為:“自我認同的建構過程則是依托于個人經歷,借由個體與他人互動中產生對于自我反思性理解的過程?!盵2]研究自我認知,本質上是研究人的主體性問題。
(一)原著迷群的產生背景——媒介滲透
賴特的“四功能說”中提出大眾傳播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提供娛樂,尤其在新媒體傳播范圍內,娛樂性內容占其傳播的信息總量的一半以上。隨著社交平臺和自媒體的普及,信息傳播渠道逐漸多樣化,病毒式的營銷方式使IP改編劇正以全方位、跨平臺的傳播方式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反哺小說增加原著閱讀量,同時激發原有書迷的二次關注,兩者相互依存,使原著迷群的數量得以增加。
(二)原著迷群的傳播活動——擬劇論
戈夫曼認為,“表演”是特定的參與者在特定的場合,以任何方式影響其他參與者的所有活動[3]。在網絡世界所形成的擬態環境中,人們可以逃離熟人圈,通過“理想化表演”輕松地塑造出所追求的個人形象。而原著迷群通過對大量網絡小說的閱讀和改編劇影像充斥的影響,為表演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在任何社交平臺利用信息資源發布的傳播內容,無論參與程度的深淺,都有利于自我的認知理想化的表現。因此,在擬態環境中通過表演無限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從而實現自我認同。
(三)原著迷群的傳播角色——“意見領袖”
在傳播過程中,原著迷群作為一種擴散受眾,花費大量時間消費媒介,這時他們作為一種觀者的角色在媒介中閱覽、觀看。又因原著迷群對原著內容的掌握程度和內容生產力,不論是在社交平臺傳遞原著內容的補充、糾錯、整理,還是在原有文本或者視頻片段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以傳播內容生產者的角色再次出現,成為特定傳播領域的“意見領袖”,利用存在的“知溝”,進行傳受兩種角色的轉換,在此過程中通過與他人互動實現自我認同。
通過以上分析,其中所展現的自我認同的建構過程主要分為內容獲取—想象表演—內容互動—身份認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原著迷群不僅是小說和影視劇的消費者,也是社交網絡中的表演者,將對于改編劇的個人看法呈現在眾人面前,從圍觀者的互動中建構、確定自我形象,完成自我認同建構。因此,原著迷群在零經濟利益環境下自發完成宣傳、評價行為,成為改編劇傳播過程中重要的存在。
四、原著迷群對IP改編劇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的產生重構了受眾的興趣與行為,一致性、穩定性的信息系統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差異化、分眾化的選擇,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具有“媒介涵化受眾”與“受眾涵化媒介”的雙涵化過程[4]。原著迷群作為改編劇的基礎受眾,對改編劇的傳播具有直接影響。原著迷群往往會在社交平臺提出選角、改編方式等個人意見,因其對原著的深入了解,提出的意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劇方可以通過關注受眾反饋,讓受眾間接參與劇情制作,表現出受眾對媒介的涵化作用,提升受眾對網劇的期待感和滿意度。
(一)把握改編質量
原著迷往往執著于原著的還原程度,因對改編質量的不信任,會產生拒絕商業收編,甚至抵制行為。例如,2015年上映的《華胥引》,作為原著閱讀量過億的存在,背后擁有龐大的書迷,但當時國內特效技術無法達到原著要求,進行大量劇情修改,反而引起原著迷群的大量抵制,適得其反。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創作者不能僅僅重視原著流量,需要制作能力有完成原著還原的可能性,結合原著迷的心理需求,保留核心情節,進行細節上的豐富和改編。
(二)重視角色設計
一部改編劇的吸引力除了情節設置、內容獵奇外,還有主人公的設定,而決定角色呈現能否鮮活有靈魂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演員選擇、服化道設計[5]。面對大量的網絡小說被商業收編已成定局,原著迷往往已經接受改編的現實,對演員提出相應的要求,甚至會自發尋找現實生活的原型。制作團隊應適當結合原著迷群的意見進行角色的創作。
五、結語
網絡小說改編劇發展至今,已經占據影視劇的半壁江山,但也進入了創作的瓶頸期。原著迷群作為閱讀者、觀看者和傳播者三種角色的集合,成為一種重要的受眾群體。通過原著迷群的行為分析和意見收集了解到對網絡小說影視化的期待在逐步減少,有重回圈地自萌的態勢,而增強受眾參與感有利于改編劇的傳播。希望出現更多高質量的改編劇作品,打破改編劇的創作瓶頸和刻板印象,滿足受眾的觀看需求。
參考文獻:
[1] 胡煜寰.原著迷群在劇評活動中的身份認同建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8.
[2] [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北京:三聯書店,1998:58.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75-300.
[4] 于博.新媒體時代涵化理論的新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4):119.
[5] 宋楠.受眾對網絡小說衍生劇創作的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9.
作者簡介:莊璐(1999—),女,天津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田之秋(1998—),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