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麗
摘 要: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它為小學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術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得數學的學習更加貼近生活,能夠從課堂導入、課堂練習等多個方面進行輔助教學,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開展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的平臺。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助力教學目標的達成,及時用數據反饋教學情況、活躍調動學生學習狀態,使小學數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課堂研究
把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融合,我們做了實踐與探索,嘗試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進行研究。
一、信息技術活化小學數學課堂
《認識鐘表》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然而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認鐘表是比較困難的:一是學生對鐘表的認知參差不齊,有初步的生活經驗;二是時間看不見摸不著,讓學生對鐘面的數學知識理解有一定難度;三是鐘表是一個復雜的度量工具,表盤比較復雜。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我們做了如下嘗試。
(一)信息技術收集數據顯示學前情況,以學定教
我們在教學中希望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通過課堂學習活動的積累,讓他們的原有經驗得到總結和提升。為了了解孩子們的認知起點,利用信息技術平板檢測收集數據功能,對一年級42個學生做了前測分析。
通過前測情況,基于信息技術制定目標,以問題引領進行環節活動的設計,將《認識鐘表》的內容分為三大知識板塊:認識鐘面、認識整時以及知識應用。
(二)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精講點撥以及反饋質疑
(1)信息技術手段下直觀形象地突破重難點
前測數據反饋發現孩子們對鐘面上的基本信息還是比較熟悉的,所以我們大膽開放的讓孩子利用平板Aiclass資源中H5動畫制作鐘面,在信息技術下完善鐘面,將學生原有認知的鐘面知識,直觀的呈現在平板動畫中,孩子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很有成就感。教師通過同頻反饋學生完善鐘面的情況,即時監測學生學情,調整教學進度。同時,也是想利用制作鐘面這個環節檢測學生對鐘面的初步認識程度。除此之外,教學難點:同樣的9時卻在做不同的事,也是利用H5動畫直觀的讓孩子看到早上9時的太陽以及晚上9時的月亮,通過H5動畫孩子感受到時間的變化,突破教學難點。
通過欣賞多媒體課件中出現的生活里的各種鐘面,滲透分類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觀察多媒體課件中的三個鐘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經過直觀看課件,在發現交流中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即是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突破教學重點。
(2)課中數據反饋,即時掌握學情。
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即時檢測,能讓教師即時了解學生學情,即時的調整教學方案,體現以生為本,而不是盲目的走教學流程。
《課程標準(2011版)》闡述: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對鐘表并不陌生,因此開課伊始就設計讓學生利用平板完善鐘面,巧妙設置平板的12個數字放對位置才算通過,這也是為了讓生活經驗不足的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
學生在認識7時后,即時檢測記錄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讓學生寫出三個鐘面8時、3時、6時的兩種表示方法,這就是即時檢測整時的讀寫,學生通過拍照上傳,教師當堂檢測學習成果并投屏展示,再利用aiclass批注功能當堂批改學生作業,即時反饋學情。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改造成學科知識表述出來。再比如:這些都是一節里,教師需要精講點撥的地方。
接下來反饋認識整時的方法的掌握情況,則是通過平板游戲闖關的形式,即時掌握學生情況,題目設置有一定的層次性(特殊時間如12時的認讀),趣味性(適合年齡特點),挑戰性(游戲闖關),一舉三得。
將生活中的鐘表知識直觀抽象到數學課堂中,推理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后,也應回歸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滲透學生應該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3)信息技術調節課堂節奏
在課堂活動過程中,知識重難點往往需要交流探究和討論,活動時間如何把控?在探究活動“認識整時的方法”時,巧妙的設置了倒計時功能,即時的調節課堂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滲透時間觀念。
二、信息技術助力核心素養的滲透
《認識整時》這一內容不能是僅僅滿足于鐘面表面的基本結構,還得深挖鐘面背后的數學知識,感受鐘表里蘊含的文化,比如:12時怎么那么特別?一天的開始是幾時?利用aiclass平板H5動畫功能,直觀地將鐘面“化曲為直”,讓學生感受到12時的特殊,它還隱藏著0,它既是一天的開始也是一天的結束,挖掘學生的知識深度?!墩J識鐘表》屬于數與代數知識領域,在數與代數領域包含著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和常見的量,《認識鐘表》就屬于一種常見的量。在這里感受12時的特殊意義,也是為后續學習有關量的知識做鋪墊。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感受12時的意義后,回歸生活中的鐘面,出現過只有4個時間的鐘面,甚至沒有數字的鐘面,只有特殊標記4個點的鐘面,這種鐘面怎么看時間?通過信息技術下的直觀操作,相信學生已經將12個數字抽象到腦海中,將特殊的4個點抽象在鐘的表面,初步感悟體會符號化思想,這種符號的表征就是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睛來看世界,真正的做到了信息技術助力核心素養的培養。
鐘表是怎么來的?為什么鐘面12個數字的排列和指針運動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雖然這不是本節課的重點,但卻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課中觀看微課,讓學生了解鐘表的產生,滲透數學文化。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能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體會數學的文化魅力,體察社會文化和數學文化之間的互動。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我們把注意力從教學內容轉到關注學生起點,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生認識、感受、體悟這個多彩的世界,豐富學生的經歷,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滋養。
參考文獻:
[1]呂安卓.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8(46):83-83.
[2]吳博朦,王琰.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