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鳴鴻 雷镕甄
摘 要:網絡育人作為“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激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自媒體逐漸成為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場域,而高校學工隊伍作為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群體,仍存在媒介認識不足、甄別能力不強、媒介素養有待提升等問題。高校需充分認識到自媒體場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總結并歸納學工隊伍所需的核心能力,從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育人隊伍建設,以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自媒體場域;高校學工隊伍;媒介素養核心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055-0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教育廳2016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自媒體場域中高校學工隊伍媒介素養培育范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SJD710027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強調:“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引導師生強化網絡意識,樹立網絡思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創作網絡文化產品,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網絡育人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自媒體日益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場域,自媒體的廣泛傳播和運用對高校學生工作的管理和工作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高校學工隊伍的媒介素養逐漸成為其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本文以自媒體場域中高校學工隊伍媒介素養的能力構建為核心,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學工隊伍媒介素養研究相結合,總結自媒體場域的特點及該場域中高校學工隊伍媒介素養面臨的新問題,進而探索在自媒體場域中高校學工隊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一、自媒體場域的特點
“場”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是指物體周圍傳遞重力或者電磁力的空間,最早由牛頓提出,用以解釋重力的作用原理。美國心理學家勒溫將場域概念引入社會科學中,他認為最好將場域理論理解成一種研究方法;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實現了從關系的角度對場域概念進行思考,在場域理論被徹底普遍化并確立為元理論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以“場域理論”結合自媒體概念,在分析中避免對自媒體引導作用的過度放大,從“場”內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相互影響作用角度出發,從而超越傳統對立關系的分析模式,這是“場域”概念的特點。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在2003年7月發布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提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相對于傳統媒介中受眾只能單一接收信息的缺陷,自媒體具有低門檻易操作、個體既可享受信息也可投入創作、成為發聲源的雙向特征。基于此,引入“場域”概念,總結得出自媒體場域的特點:在主體上既包含信息的產生創造,又包含創造角色、接收角色的相互關系;在角色上既包含信息發聲源,又包含信息受眾。由此實現了信息從創造、傳播到產生影響的連續性過程。[1]
二、自媒體場域中高校學工隊伍媒介素養面臨的新問題
自媒體的誕生帶來了信息傳播的重大變革,也對媒介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給高校學工隊伍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
一是思政教育形勢嚴峻。在自媒體場域下,復雜多變、真假難辨的信息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且好奇心強,極易受到不良信息引導,思政工作的正向開展阻力增大;大學生作為自媒體的主力軍,能夠主動、多向地獲取信息及知識,對于傳統概念中高校學工隊伍作為教育者的主導地位認同感降低;自媒體平臺中輿論傳播速度快、覆蓋廣,更易誘發輿情危機,輿情處理難度提升、應急機制受到沖擊。[2]
二是媒介意識及認知不足。自媒體場域中,高校學工隊伍常常將其功能傳統化,將新媒體當成電子化的公告欄,對其交互傳播作用認識不到位,與大學生互動較少。同時,以輔導員為主體的學工隊伍在日常工作中對微信、微博、博客等各類媒介的使用活躍度、頻率、效果等都極為有限,無法充分發揮自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優勢。[3]
三是媒介技能及道德素養有待提升。基于自媒體的雙向性,高校學工隊伍尚缺乏有效使用話語權的能力,對不同新媒體的功能和傳播規律缺乏深入、系統性的學習。同時,在自媒體環境下對媒體的攻擊和批評應持何種態度、作出何種反應,轉載、跟帖應注意什么,新聞出版、版權法規、民法通則對此有何要求,這需要高校學工隊伍具備必要的法律和道德常識。此外,由于職業的特殊性,高校學工隊伍在使用自媒體過程中應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并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
三、自媒體場域中高校學工隊伍媒介素養核心能力構建
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信息有時是一種低水平的滿足大眾,甚至有悖于學校教育、社會倫理的信息。上述自媒體場域中高校學工隊伍媒介素養面臨的多樣問題,要求學工隊伍不僅能夠理解媒介,還要建構媒介,以自媒體的話語方式建構新的內容,同時還要回應媒介,整合有益信息、反駁錯誤信息并探明真相。[4]
美國媒介素養研究的專門機構對媒介素養作了這樣的定義:“媒介素養是一種能力。媒介素養著重于幫助人們尤其是青年人成為對媒介信息更謹慎更理性的消費者,從而在有關健康、購物和價值判斷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同時也幫助人們成為媒介有創新性的生產者,從而更有效地傳遞他們的所思、所想和優勢。”[5]因此,自媒體場域中的新媒介素養應該包含3個方面:
第一,在接收信息時的思辨能力。重點在于有效獲取信息,這是媒介素養培育中最基礎的能力。強調在接收信息中正確理解其內容、含義,并去偽存真,包括:掌握科學的信息檢索能力,能夠利用互聯網絡獲取日常學習工作所需的相關資訊;對信息作出正確解讀,釋義主流化、正向化;有效篩選辨別,在解讀的基礎上善于思辨,對不良信息存疑、質疑,并給予反映;消化和吸收信息的能力。
第二,著重強調構建信息的能力。自媒體場域下,公眾可以成為獨立的發聲源,在此條件下,還要求媒介素養能夠使用寬泛的信息技術來制作各種媒體信息,在制作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個人的價值理念、技術手段都是構建信息的能力。例如,以輔導員為主體的學工隊伍,通過開通個人微信、實名制博客和微博開展日常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或打造校、院自媒體公眾平臺,制作專欄等。
第三,創造性的打造回應能力。重點在于信息的傳遞,在構建信息之余,還要針對公共話題、個體發聲源進行創造性的回應,使用正確、合適的網絡評論語言及文字對正向的觀點及信息予以支持回應、負面的予以反駁和否定,依托自媒體平臺傳遞具有主流社會價值觀的信息,實現思政教育的滲透式、即時化。[6]這需要高校學工隊伍擁有較強的網絡信息評估能力、豐富的自媒體信息處理經驗及扎實的思政教育知識功底,包括法律法規認知、黨務團務素養、時政解析能力、語言文字能力等。這是自媒體場域下媒介素養培育的最高層次。
四、結語
高校學工隊伍的媒介素養核心能力可以概括為理解、質疑、選擇、評估、思辨和反映、創造和生產這6個方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工隊伍應進一步加強對自身媒介素養的重視、提升及實際運用,切實強化網絡育人的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南長森,屈雅利.媒介素養教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58.
[2] 李江.微媒體在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6.
[3] 李海燕.基于網絡媒介的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創新研究[D].遼寧大學,2012.
[4] 李來虎.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8,32(09):69-71.
[5] 張芩僖.“網絡群眾路線”視野下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提升研究[J].現代教育,2017(11):46.
[6] 韋沁妤,謝國富.自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5):32-33.
作者簡介:湯鳴鴻(1979—),女,江蘇太倉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實踐。
雷镕甄(1988—),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