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加之人才培養的質量又是應用型高校發展的根本,因此,建設合理有效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對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來說極其必要和重要。本文以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現有不足為切入點,予以簡述,再以此為基礎,重點分析可行的優化思路及英語課程建設,給出實施ESP英語教學、構建完善的考核體系等相關提議。
關鍵詞:應用型工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072-02
應用型工科,也稱新工科,是指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建立的工科項目。該類項目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較高,尤其重視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這使得包括英語在內的公共學科得到普遍關注。經濟發展需要專業知識結合英語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就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而言,大學英語教學目前存在諸多不足,應結合自身特點,根據其人才培養需求,完善課程建設。
一、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現有不足
1.實踐性不強
民辦高校將人才培養定位為以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過硬,行業技能熟練,綜合素質較高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然而,實踐性較弱、缺乏目的性,是當前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問題。研究發現,大部分院校重視傳遞理論知識,未能充分結合新工科“重視實用性”的基本要求,學生掌握了英語語法、詞匯等知識后,無法熟練運用,無法滿足學生對英語學習職業化和專業化的需求,嚴重影響教學工作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從課程設計上看,大部分學校也偏重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時間往往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10%,脫離了行業的實際需求,這一問題需予以重視和解決。
2.教師依然占據主體地位
英語知識帶有一定的結構化特點,語法知識、詞匯應用等均具有定式,學生很難在自學的情況下完成知識掌握,這對教師工作提出了高要求。目前來看,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過于依賴教師作用,教師仍是課堂各項活動的主體,雖然提升了教學效率,但學生主動性不高,知識的吸收也過于被動,運用和探索的意愿有限,與應用型工科院校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初衷相悖。
3.教學方式滯后
教學方式直接影響教育工作質量,有學者在針對我國東部地區的研究中發現,參與調查的77所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中,只有26所完全實現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現代化,能借助各類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實現以太網的校園內覆蓋,占比33.8%。另有22所高校仍以傳統授課方式為主,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僅作為輔助,價值有限,占比28.6%。后續工作中,應嘗試契合時代發展需求、提升教育工作水平,有必要著眼教學方式的改進。
二、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優化思路
1.課程改革
目前,很多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學科面臨逐漸被邊緣化的困境,為謀求長期價值的實現,直接途徑之一是進行課程改革和優化,包括教學內容變化、教學方式變化、考核方式變化等方面。如此前考核普遍采用卷面得分制,以應用型工科人才培育要求為基礎,應強調提升考核的全面性。教學方式的改革,則應充分尊重時代發展特點,引入更多的現代技術和設備,引進慕課、微課等“互聯網+”模式,提升教學工作的效率和便捷性,使英語學習能夠延伸到生活中、校園外。
2.教師轉型
教師轉型,是指在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的優化中,改變此前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的局面,精準、科學進行教師的工作定位。如較早引入職業教學的美國,教師在課堂中更多充當知識引導者而非傳遞者的角色,通過語言和知識重構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當前階段的學習重點、方向,之后結合自身興趣,選取對應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該舉措有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也能提升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緊密程度。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可學習該模式,重視教師作用轉變,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建議
1.實施ESP英語教學
應用型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更為特殊,學生應具備基本的理論能力、實踐能力,熟練使用英語口語,這要求實施ESP英語教學,嘗試課堂改革。建議更改教師定位、調整教學內容占比。教師定位方面,應改此前“知識傳遞者”身份為“教育引導者”。例如,在教學工作中,將所有活動分為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環節為知識系統展示,告知學生本階段內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形成理想的學習框架。第二個環節為項目學習,以若干兼具理論和實踐價值的項目為核心進行教學,包括“英語應用見習”、“研究性語法應用”等,學生可自由選取項目,并結成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第三個環節為持續指導,在學生選取了項目后,每周通過課堂教學進行方向性引導,保證學生知識吸收效果。教學內容占比上,大學一年級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比應在6:4左右,二年級為5:5,三年級以上,應根據學生自身情況,賦予學生較多的學習自主權,由學生進行時間調配,原則上要求實踐教學時間高于理論教學。此外,學習小組在大學三年級后也可不予保留,根據學生見習態勢重新分組或取消小組制度均可。
2.構建完善的考核體系
考核體系的完善,是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關鍵環節。要求在此前單一進行卷面成績評估的基礎上,引入更完善的評價制度,以形成性評價作為新考核體系的核心,輔以考試成績、項目學習成績,形成三個元素一體化的考核模式,定性、定量對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和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學習情況等做出評價。按照權重系數進行排名,形成性評價得分為60,項目學習成績得分為25,考試成績得分為15。形成性評價又可細分為三個條目,即基礎性考勤、課堂表現、學習情況。其中基礎性考勤即學生是否存在遲到、早退和曠課問題,無遲到、早退和曠課問題,得分10分,遲到、早退和曠課占比不超過3%,得分6分,其余均記3分。課堂表現包括參與師生互動、小組互動的積極性以及回答問題時的正確率、主動性等,滿分20分,根據學生表現予以得分積累。學習情況即每一個學習階段的知識掌握水平,取周期評估制度,結合周期知識考核、見習評價、小組反饋三個元素進行得分評定,滿分30分。根據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教師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也可以了解教學工作的不足,及時給予指導和改進。
3.革新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革新,更多重視引入現代技術設備和理念,包括多媒體技術、微課模式等。以微課模式為例,為保證學生課堂內外學習的均衡,提升知識吸收的靈活性和自主學習意愿,教師可以將當前階段知識進行匯總,以明確的線索進行串聯,生成長度5分鐘左右的小視頻,將其發送給學生,學生利用課下、放學后的時間靈活進行觀看和學習。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應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優化,也具有理想的可完善空間。實踐性不足、教師定位不準確、教學方式滯后是困擾相關工作的三個核心問題。思路上看,民辦應用型工科院校應重視課堂改革和教師轉型應對問題,措施上看,校方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實施ESP英語教學、構建完善的考核體系,并革新教學方式,在應對問題的同時提升教學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于翠,鄭紅.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轉型與教師轉型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11).
[2]黃堅,倪珊珊.“核心素養”培養理念下的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2).
[3]梁益寧.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2).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