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男
摘要:語文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遞古今優秀文化的主陣地,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著眼于課文的時代背景,追溯歷史,了解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文本精髓的品評中感受先賢們的思想,接受優秀文化的洗禮。各學科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也是可以借鑒的資源,恰當的融合多樣文化元素,讓語文課堂精彩紛呈。語文離不開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在生活中踐行文化活動,既拓展了語文課堂文化,又傳承了優秀文化。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文化;構建策略
語文作為母語,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是文化,第一,它負載著文化;第二,它傳承著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語文的文化氣息越來越凸顯出來,而作為傳承這種文化所形成的語文課堂文化,也應為我們所關注和思考。一節有效的語文課,應該也必須對課堂中的每一個人施加一定的“文化力",使他們“吸收古今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僅在于課程知識與結構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要改進課堂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和方式,構建語文課堂文化。如何構建語文課堂文化?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1.走進時代背景,了解文化淵源。
初中語文課本所選取的課文,特別是古詩文大多是經編者再三斟酌的經典作品,大都是膾炙人口,傳誦久遠的名篇,無一例外地折射出古今優秀文化的魅力。這么多精品,在教學中如何著手?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多了解課文背景。如在《〈孟子〉兩章》的教學中,我就注重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大的變革。孟子處于各國新興封建勢力先后進行變法的戰國中期。據《史記·孟軻荀列傳》載:“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強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稱頌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世,主張“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國紛爭和人民斗爭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章句下》)的看法,強調統治者應重視人民的作用,這在當時有一定進步性。通過了解課文背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了兩千多年前儒家文化的進步性。
2.挖掘文本精髓,感悟先賢哲思。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一些優秀篇目,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如《〈論語〉十則》,教學中我從三方面總結了文章的內容:學習態度要謙虛(三人行,必有我師)、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先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學習方法上要時常復習、學思結合(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修身做人方面要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士不可以不弘毅)、懂得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學們欣喜地發現,每句話既淺顯又深奧,樸素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思,溫婉中透露出人生的真諦。每句話都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句話都與你的學習密不可分。而此時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圣人,而是生活在身邊的一位慈愛博學的長者。吟詠《論語》,耳邊似乎響起和顏悅色的一聲鼓勵,一聲提醒,似乎是嚴師的諄諄教誨。
3.整合學科資源,融合多元文化。
新課改提倡跨領域學習,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是各學科課程共同的需要。通過將不同學科整合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構成互動資源網,使語文教學有更為廣闊的空間,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優質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整合藝術科、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學科資源,為學生創設一個多彩的語文學習“樂園”,呈現出多元的課堂文化。
語文學科與美術、音樂學科之間有許多聯系,有效的利用三者之間的聯系,可以為各自學科教學起到輔助作用,促進學科之間的交融與課程間的整合。
原始藝術中,詩歌、音樂、舞蹈是三位一體地結合在一起的。詩歌合樂,可以唱,具有音樂的節奏。在現實生活中,音樂以她扣人心弦的節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理交融的歌詞,時時處處的撥動聽者的心弦,觸動聽者的靈魂。因此合理的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音樂元素,能讓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感悟情感,塑造品質。教學實踐中可以完成語文和音樂的相互滲透,以達到情感培養目標,如用音樂烘托、鋪墊情感,渲染情感;通過音樂欣賞,來釋放情感;甚至可以借助優秀的音樂作品來充當時尚的“例子”,作為語文課堂知識學習的素材。在教學詩歌鑒賞時,音樂往往扮演著引路人的作用,引領學生走入詩人所描寫的意境,烘托氣氛。如教學《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聽配樂朗讀,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和內容;再讓學生和樂自讀,細細體會詞的意境和情感;最后讓學生吟唱,唱出韻味;這番體驗下來,詞意詞情已然在心。如若讓學生再談一談由詞所見所想所感,無需老師過多分析,學生就自然參透作品了。詩詞與音樂相融,讓語文課堂呈現出多元文化,更具古典韻味。在教學修辭方法、表達技巧等專題時,優秀的流行歌曲歌詞就是最好的教材,比如說周杰倫、林俊杰等眾多學生追捧的歌星的作品(不一定他們作詞)都非常成功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化典、想象等技巧,以此為素材,既吸引學生眼球,又高品質完成了教學目標,可謂一舉兩得。
語文教學也可以實現和美術的完美結合,其實很多語言文字都可以轉化成形象的畫面。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段文字課文配有插圖,讀文字看插圖這實際上就是語文與美術的整合,也是多元文化的應用。還有不少詩歌與美文,都兼具畫面感,比如《使至塞上》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浩瀚的沙漠中一縷孤煙直上云霄,奔流的黃河之上落日渾圓,讓學生結合文字展開想象,用素描畫出情景,將文字用美術畫來展現,體現多元的課堂文化。
加強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利用網絡,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素材,增強語文課堂的生動性,已為廣大教師普遍接受和熟練應用。除此之外,語文教學還可以與其他學科,如科學、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等相整合,只要愿意嘗試,語文課堂定會呈現更豐富的文化。
4.豐富生活體驗,拓展課堂文化。
課程回歸生活,生活回歸課程。生活中的生動場景,是語文課程資源的豐富材料。當生活體驗成了學習資源時,學習場所就可以無處不在,學習活動也不局限于圍繞文本而進行了,比如舉行“記者招待會、采訪、表演課本劇、組織講座、觀看電影、參觀游覽等活動經歷都可成為學習活動,都可以作為課堂文化的拓展方式。例如學習了《孤獨之旅》,學生知道了杜小康因家庭變故隨父親到陌生沒有人煙的蘆葦蕩放鴨,他經歷了恐懼害怕到內心平靜再到面對現實,最后經過暴風雨的洗禮變得堅強,他的孤獨之旅就是他的成長之旅。因為《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草房子》,為了讓學生對故事背景和人物有更多地了解,我讓學生觀看《草房子》的電影,拓展了課堂,拓深了文本。
美國教育家杜威就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這也意味著課堂教學既需要關注個體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生活情境融入教學情境,拓展課堂,融入更多地文化元素。
因此,我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積累文化素材。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把生活場景移入課堂,進行語文內容的情境整合,再現生活,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更有價值的知識;在生活中實踐,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與渠道,使學生在生活這個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如中秋節舉行“詠月”詩歌背誦比賽,對月亮文化進行探幽;元宵節讓學生制作燈謎;在新的農歷年到來時談談年的由來、生肖文化,寫寫春聯……,以此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實現拓展課堂文化的目標。
語文是一種文化,應創造和發展著文化,提煉和提升著文化。語文教學改革就應充分體現語文的文化屬性,豐富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使學生浸潤在文化之中。但這種文化整合彌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之中,從本質上講,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就是語文文化。語文是文化傳遞的主要載體,我們可以通過挖掘文本蘊含的文化精髓、融入其他學科可用的文化元素、立足于生活鏈接文化資源來關注語文課堂的文化屬性,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獲得健全的人格和生命的成長!
參考文獻:《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