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龍
關鍵詞:消費主義 大學生 影響 對策
基金項目:第19批大學生科研立項立項題目:網絡消費:表征、危害、及其治理,立項號:19C443
當前,消費主義主要在兩種語境中使用:一是立足于消費者的各項權利,強調的事消費者為維護和爭取自身正當權利所開展的各項運動,有時也被稱為“消費者主權主義”,二是側重于一種消費價值觀的描述和批判,這種消費主義價值觀在現實中主要表現為一種缺乏批判現實的無度消費。它煽動人們的消費激情,刺激人的購買欲望。[1]
有學者認為,消費主義思潮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具有物欲性、虛假性和控制性的特征。[2]而余保剛則對其特征給出了完整全面的闡釋,他認為,消費主義思潮的特征主要有四個:一是奢侈消費的大眾化:二是符號消費的專有化;三是消費控制的隱形化;四是消費的意識形態化。[3]
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崇尚節儉,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是傳統消費價值觀的核心,更被視為中國人的名族符號和象征。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傳播、蔓延和影響下,富裕起來的部分群體刮起了奢侈消費、攀比消費、高檔消費、無度消費等消費之風。最典型的應該就是炫耀性消費。炫耀性消費這一概念源于制度學派的創始人凡勃倫的理論,他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提出“炫耀性消費”這一概念,他講到“要獲得尊榮并保持尊榮,僅僅擁有財富或權利是遠遠不夠的,有了財富或權力還必須能夠提供證明,因為尊榮只是通過這樣的證明得來的”。[4]此外,攀比性消費,享樂主義消費,超前消費等消費心理也較為典型,且在大學生中表現尤為明顯。這些消費心理對個人以及社會都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首先,扭曲了消費觀念,使傳統美德逐漸淡化。也沖擊了人們的價值認同。二、陳祥云認為,這些消費心理腐蝕主流價值觀的權威性。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宣揚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些消費心理消費宣揚的是一種扭曲的幸福觀,在炫耀性消費生活中,人們追求的幸福觀日益片面化,最終使人們異化,人生目的歪曲。[5]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消費主義思潮在校園內的肆虐和危害,雖成因復雜,但也暴露出高校思政教育某種程度的弱化、缺位,尤其是消費觀、理財知識等方面教育的不足。高校的思政教育是應對消費主義思潮的關鍵一環,對于消費主義思潮的侵襲,高校必須即時地抓住苗頭將消費觀、理財觀等方面的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體系,強化思政教育在消費觀引領方面的功效,才能從源頭上即學生內心抵制消費主義思潮的侵襲。
將校園文化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建設相結合。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對增強大學生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在消費實踐中的選擇和判斷能力,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自覺批判反思,與此同時加強消費教育,[6]有目的地向大學生傳授消費知識和技能,培養大學生科學、文明的消費意識和維權意識。應對消費主義思潮,我們有科學發展觀這一強大理論武器,有豐富的國內國際文化資源可利用。
引導大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綠色消費等中華傳統美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學生應該努力傳承這些傳統美德。《左傳》中則指出,“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針對消費主義思潮在大學校園的泛濫,我們應該繼續發揮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的凝聚、導向、激勵、規范整合、教育功能,在校風建設范疇中增加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的內容,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大學生節儉理念的活動專題,使“崇儉”的傳統消費觀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發揚光大。[7]
“消費本應是一種有意義的、有人情味的創造體驗。”[8]而消費主義思潮的侵襲卻使消費變了味。如今,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使用范圍也愈加寬廣。為應對消費主義思潮,全社會應團結起來,政府、媒體、學校、家庭形成合力機制,共同應對。對于大學生,高校的應主動承擔責任,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定能讓人們意識到消費主義思潮的危害,認知自己的消費水平,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進而制消費主義思潮的蔓延,營造良好的社會消費環境。
參考文獻
[1]王亞南.中國語境下的消費主義研究[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王永友;陽作林.消費主義思潮的本質特征、消極影響與引導策略.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J].2018.
[3]余保剛.論消費主義思潮的特征[J].理論月刊2015(12)
[4][美]托斯丹·邦德·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陳祥云.消費主義視角下我國炫耀性消費的不良影響及對策[J].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2016.
[6]趙苡彬,木金瑛,李文星.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05)
[7]王秋準.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思考[J].廣州城建職業學院.2015.
[8][美]E.費洛姆.孫凱譯.健全的社會[M].貴州人民出版社,貴陽:199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