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馮果
摘? 要:圍繞平塘縣借助手工藝助推脫貧攻堅的現狀展開調研,在平塘縣手工藝扶貧工作已經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和不足、提出優化策略、鞏固脫貧成果,促進平塘地區傳統手工藝全面融入精準扶貧的重大戰略中。
關鍵詞:手工藝;平塘;脫貧攻堅;路徑
平塘縣屬于多民族聚居地區,經濟欠發達,貧困人口眾多,因豐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鑄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牙舟陶、克度藤編、毛南香囊幾乎成為平塘地區特色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明信片”。這些傳統的手工藝不僅是國家級、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傳統手工藝
在平塘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切實提高扶貧工作的延續性,從根本上降低返貧率
手工藝扶貧的核心目的是幫助貧困人群建立自力更生的基本能力,掌握維持生計的手藝,借助扶貧力量通過自己擁有的手工藝技能、知識、經驗等創造價值并轉化成經濟效益,鼓勵他們通過自身勞動改善貧困現狀。與其他扶貧行動中的物質救援相比,手工藝扶貧更多地是對貧困戶給予良性關懷,既不傷害貧困戶的自尊心,又能讓他們通過勞動體現個人價值,幫助他們建立脫貧信心。手工藝扶貧注重貧困人口在脫貧后的持續發展,是防止返貧的重要保障。
(二)助力打造地方特色產業,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傳統手工藝勢必會受當地的地域文化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即便是同種類的手工藝品,在不同地域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征。如平塘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牙舟陶燒制工藝,因陶器的玻璃釉在燒制過程中能夠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產生豐富多樣的窯變效果而獨樹一幟,成為了平塘縣獨有的手工藝品。利用特色手工藝打造地方特色產業,既是強縣之本、致富之源,也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實現可持續的脫貧。在精準扶貧的戰略下,平塘特色傳統手工藝能夠發揮其藝術風格的“獨特性”優勢,助力平塘打造地方特色產業,弘揚區域文化,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為當地貧困手工藝人就近就業搭建平臺。
(三)培養民族認同感,建立文化自信
平塘的傳統手工藝是農耕經濟社會的產物,是平塘地域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不僅是當地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是族群集體意識的集中反映。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農耕經濟也發生著轉變,傳統手工藝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大批手工藝人離開故土出外謀生,傳統手工藝品失去了主要的制作者,取而代之的是大批量機械化生產的現代工業產品。平塘地區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手工藝文化正在隨著城市化進程而日趨式微,在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多樣的民族傳統和文化正在慢慢失去原有的特質。民族傳統手工藝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傳統手工藝為抓手助推脫貧攻堅,不僅有助于人們找回本民族文化的優勢與獨特性,也有利于重建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
二、平塘手工藝扶貧的現狀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當地政府也圍繞手工藝扶貧開展了相關工作。
一方面與相關部門合作對貧困人口展開培訓。2019年,在傳統手工技藝助力脫貧攻堅的思路下,平塘縣民政局、縣婦聯、文旅局對本縣40多名有漢語言障礙的婦女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了為期三天的“雙培”計劃。通過《布依刺繡介紹》《刺繡基礎針法實操》《圖案色彩搭配》《刺繡圖案應用》等系列課程對學員進行傳統手工藝培訓,讓學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了解傳統刺繡發展歷程的同時,掌握刺繡的多種技法,通過刺繡技藝為當地貧困人口就業創收提供條件。同年10月,平塘縣又舉辦了為期十天的農民刺繡技能培訓及基層干部培訓班。此次培訓學員以有刺繡基礎的貧困村100名婦女和40名基層干部為主。培訓有針對性地對毛南族刺繡配色、技法等進行現場教學,使學員在其現有的刺繡技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手工藝制作水平。此外,培訓課程還涵蓋了如何通過刺繡技藝創業增收等內容,拓展了學員的視野,增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為培養手工藝助推脫貧攻堅帶頭人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政府積極為手工藝企業提供場地和資金的支持。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帶動當地貧困婦女就近就業,形成了良性循環,取得了良好的幫扶效果。平塘縣克度鎮的貧困居民在當地企業的幫扶下,有100多人實現就近就業。公司采取兩種結算方式,按件付酬的貧困戶每月收入最低可增加1000元,而固定上班的手工藝人每月平均工資達2000—4000元,可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開啟了貧困戶依靠手工勞動脫貧致富的道路。
三、平塘縣開展手工藝扶貧實踐的不足
平塘縣圍繞手工藝扶貧展開了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各級政府對于當地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優勢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形成明確的手工藝產業扶貧思路
平塘縣精準扶貧方式多樣,其中定點扶貧工作主要圍繞產業發展、危房改造和資助貧困家庭學生三個方面展開。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平塘縣通過產業扶持帶動脫貧人口約4萬余人。這其中以種植產業和養殖產業為主,而手工藝產業的經濟效益沒有引起政府足夠的重視。對于如何將平塘地區傳統手工藝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從而建立手工藝產業與精準扶貧戰略的有機聯系,尚未形成明確的思路。手工藝產業因缺少相應的資源配置和開發,其文化效益所能帶來的民生補給空間沒有被充分挖掘。手工藝扶貧還未真正打開局面,并未成為行之有效的扶貧手段,造成了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的浪費。
(二)貧困戶對傳統手工藝認識不足,參與度不高
平塘地區貧困人口通常具有受教育程度低、身體狀況差、獲取外界信息資源匱乏等特點。由于思想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缺少自我發展意識和價值創造能力,對自己通過手工藝生產勞作獲益的能力缺少信心,對本土特有的手工藝文化資源轉化為商品資源缺乏理性認識。即便有部分人愿意參加手工藝品的加工制作,但因難以對手工藝扶貧的預期結果形成正確預判,因此動力不足,對通過手工藝創造經濟價值的積極性不高。
(三)傳統手工藝行業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創新能力不足,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還未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通過對平塘手工藝品市場調研發現,平塘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品去向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農戶自產自用;另一類是拿去集市售賣。大部分手工藝品設計觀念陳舊、形式單一,很難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在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中,往往過于依賴制作者的經驗,隨意性較大,難以形成標準化生產,導致手工藝品的次品率較高,達不到成熟的商品標準。此外,因手工藝人無法對生產中的人力價值做出合理的評估。因此,產品也存在定位不準確、價格不合理的現象,傳統的手工藝產品和市場之間還沒有形成較好的融合。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大部分手工藝生產行業缺少穩定的訂單,而以現有的生產和銷售模式也很難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助力脫貧攻堅的效果也變得十分有限。
四、傳統手工藝助推平塘脫貧攻堅的路徑優化
平塘地區的手工藝品受地域文化的浸潤而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產業扶貧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在精準扶貧的戰略下,如何讓平塘傳統手工藝發揮最大的文化資源優勢,助力脫貧攻堅,讓貧困人口切實享受到手工藝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應在平塘地區已經開展的手工藝助力扶貧工作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扶貧路徑。
(一)培育手工藝品牌,進一步擴大扶貧影響力
平塘現有的手工技藝文化優勢在扶貧工作中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較有影響力的品牌效應帶動,所以助力扶貧的成效甚微。為促進手工藝生產能帶動更多人就業增收,進一步擴大手工藝扶貧的影響力,應針對平塘貧困地區的傳統手工藝進行深入的信息采集,梳理手工藝技法、材料、色彩、裝飾圖案等信息,找到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核心元素。在此基礎上,以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為載體,展開與時俱進的融合創新,通過提升產品設計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手工藝產品。在此基礎上,應制定手工藝行業生產規范,提高生產標準、提升產品質量、打造手工藝品牌、依靠市場需求引導品牌的發展方向。找到激發自身發展的動力,不斷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建立品牌生產線為貧困人口搭建就業平臺,充分發揮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的推動作用,讓貧困人口享受文化富民的紅利,切實增強平塘地區傳統手工藝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輻射力與影響力。
(二)建立手工藝扶貧互助社,促進手工藝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在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聯合開展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所取得的扶貧成效的帶動下,平塘貧困地區應以本土傳統手工藝為中心,以牙舟陶燒制工藝、克度藤編技藝等知名度較高、覆蓋面較廣、從業人員較多的手工藝為依托,采取政府聯合相關的手工藝企業、合作社或傳承人的合作形式,因地制宜,建立手工藝扶貧互助社。充分利用手工藝傳承發展和扶貧兩項工作的優勢互補,一方面,能夠有效鞏固扶貧成果;另一方面,又能促進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手工藝扶貧互助社要積極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收入人群學習傳統手工技藝,擴大脫貧攻堅的覆蓋范圍和覆蓋人群,參與傳統手工藝活動,分享手工勞動成果,激發其通過手工藝生產擺脫貧困的主動性和行動力。促使手工藝扶貧的可持續性發展,鞏固脫貧成果,促進傳統手工藝進一步融入國家脫貧攻堅的重大戰略中,這是工藝扶貧互助社建立的根本目的。
在手工藝扶貧互助社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政府應在建設資金、基礎設施、生產加工等方面給予足夠的扶持,使互助社有條件去培養帶頭人,改善生產條件,引進先進設備,更新制作工藝,提高生產效率。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手工藝扶貧互助社的運行機制,幫助貧困戶通過手工藝勞動或經營增加收入,促進手工藝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機制,促使貧困人口的手工藝技能得到持續性的提高
平塘地區通過實施手工藝扶貧,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脫貧致富的積極性,通過開設手工藝技能培訓班,在補充貧困人口文化短板,提升手工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培訓時間短、培訓對象不穩定、培訓課程不系統等諸多原因導致培訓效果不具備持續性。若想通過培訓,切實對貧困人口在手工藝知識、技能等方面產生持續性的影響,提高其參與手工藝加工生產的積極性和融入意識,還是要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機制。
首先,政府應采取資金補貼、技術支持等形式扶持現有的手工藝培訓機構,做好手工藝技能培訓工作,增加貧困人口受教育的機會。針對有意愿參加手工藝勞動但沒有手工藝基礎的貧困人口,培訓要以教授基本的制作技法為主,在其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的基礎上,再定制提升培訓課程,循序漸進地幫扶這類貧困人口逐步掌握手工技能。
其次,部分有手工藝基礎的貧困群體受自身文化素質、思維模式等因素的限制,普遍缺乏創新能力,設計的手工藝品無法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成為其通過手工藝脫貧致富的絆腳石。針對這類人群,要將提升創新能力作為培訓的重點內容。建議政府與行業領域內較有影響力的手工技藝傳承人、設計院校、公司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聯合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因材施教、分類培訓,最大限度地發揮培訓作用,為手工藝助推脫貧攻堅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結語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預防脫貧后再次出現返貧的情況,應是全面脫貧之后,各部門關注的重點問題。平塘縣通過手工藝助推脫貧攻堅,開辟了因地制宜的文化扶貧道路,幫助貧困人口學習手工藝技能,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預防返貧現象的發生,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
參考文獻:
[1]張超.南疆鄉村民族手工藝扶貧可持續發展問題調查——以墨玉縣闊依其鄉羌古村為例[J].民藝,2019(11):31-36.
[2]王琦,李金葉,謝霞.基于價值鏈的旅游扶貧感知效應差異研究——以喀什手工業為例[J].新疆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15-22.
[3]吳雪蒙.美麗鄉村背景下手工藝產品創新研發機制的初步探討[J].紡織報告,2019(7):44-46.
[4]米城,張夢月.精準扶貧,稀捍在行動[J].裝飾,2018(4):44-47.
[5]尹琳娜.從產品設計角度談傳統工藝美術商業市場性實踐[J].設計,2018(17):116-117.
[6]李文嘉,唐嘉蔚,夏毓琦.設計學視域下的教育精準扶貧的責任維度與實踐路徑研究[J].設計,2019(11):78-80.
[7]鄧楚君.高校藝術設計學科融入精準扶貧問題和對策研究[J].設計,2019(11):132-133.
[8]包書林.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以無為剔墨紗燈技藝為例[J].設計,2017(15):25-26.
作者簡介:馬麗,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纖維藝術、民間工藝美術。
馮果,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