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在更為重大的戰略謀慮牽制下,納瓦利內很可能成為一個漸被淡忘的名字。
連日來,德國和俄羅斯的外交關系因為阿列克謝·納瓦利內“中毒案”緊繃了起來,卻又“繃”得很耐人尋味。
納瓦利內是俄最知名的反對派之一。他曾于2017年底申請參加2018年俄總統選舉,但被駁回,理由是他于2017年2月被基洛夫市地方法院判處5年緩刑,沒有權利參選。
今年8月20日,納瓦利內在俄托木斯克機場咖啡廳喝完茶后乘機飛往莫斯科,途中感到不適,懷疑遭“下毒”。飛機緊急迫降在鄂木斯克。8月22日,他被緊急送入德國柏林夏里特醫學院。8月24日,醫學院宣布,納瓦利內臨床檢測表明“膽堿酯酶抑制劑類物質中毒”。俄毒理學家薩瓦耶夫當日反駁稱,納瓦利內沒有此類物質中毒的臨床特征。也是在這天,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外長馬斯呼吁俄方“完全透明”地徹查相關“罪行”,并將相關責任人繩之以法。
細究下去,德俄兩國在這件事的處理上極有分寸。2018年3月4日,俄前特工斯克里帕爾及其女兒尤利婭在英國索爾茲伯里被發現“中毒”。西方將矛頭指向俄羅斯,最終導致包括德國在內的近20個歐盟成員國及美國、加拿大、烏克蘭等國宣布驅逐上百名俄外交人員。而這次,一個俄反對派頭面人物很快獲準被送到德國治病,這背后有故事。
得知納瓦利內“中毒”一事后,默克爾先給芬蘭總統尼尼斯托打了電話。尼尼斯托隨后致電普京,詢問可否將納瓦利內送到德國。普京最終予以放行。與兩年前那件事相比,同樣是“中毒”,德俄此次“治病外交”的互動基調顯然大不相同。
與意識形態差異相比,德俄兩國當前在全球戰略中的共同利益來得更為迫近。它們的背后都有一個急需擺脫的巨大陰影——美國。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以簽署制裁法案等手段增大對德俄合作的“北溪2號”天然氣項目打壓力度。圍繞這一涉及雙方重大戰略、經濟利益的迫切事務,德俄在對沖美國霸道行徑方面有共同語言。
近來,美國加速啟動從德國撤軍,并于8月3日宣布完成與波蘭《加強防務合作協議》談判,據此將向波蘭增派駐軍。這一套組合拳既打擊了德國,也加大了俄羅斯家門口的軍事壓力。
作為東道主,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張羅著今年舉辦七國集團峰會,但默克爾相當冷漠。2018年,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落幕之際,人們從一幅瘋傳的照片中看到,居于畫面中央的默克爾雙手按桌,身體前傾,目瞪坐在對面桌旁的特朗普。特氏則雙手抱起,眼神輕蔑。一圖勝千言。當默克爾敢于向特朗普瞪起眼睛的時候,大西洋兩岸關系的分裂前所未有。正是特朗普在推動著德國與俄羅斯走得更近。
當然,德俄之間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與摩擦仍然存在,夏里特醫學院內傳出的消息也會令雙方斗一斗嘴,最終將各執一詞。不過,在更為重大的戰略謀慮牽制下,納瓦利內很可能成為一個漸被淡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