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著名宰相范仲淹不單單是有名的文學家,還是一個有著遠大政治抱負的政治家和慈善心腸的慈善家。他興義莊、辦義學,用自己的慈善之舉親自實踐了他在千古名作《岳陽樓記》中所說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民胞物與的襟抱,“先憂后樂”的情操,正是范仲淹一生慈悲情懷的真實寫照。
范仲淹是一位信奉儒家道德標準的大慈善家,在他身上有很多優(yōu)秀品質(zhì)。一方面他奉行節(jié)儉,一方面又毫不吝嗇自己的愛心與財產(chǎn),愿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普通人,其高風亮節(jié)讓人肅然起敬。
他樂善好施,置田數(shù)千畝為義莊,以贍養(yǎng)家族中的窮人。范仲淹的兒子范純?nèi)收f,范仲淹“于功州吳、長兩縣置田十余頃(千余畝),其所得租米,自遠視而下諸房計其口數(shù),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謂之義莊”。意思是說,范仲淹用自己的租米收人,安置族人,供給日常開支,并把這種形式制度化,使家族的生存與發(fā)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據(jù)記載,范仲淹自小沒得到族人太多的幫助,但他自覺地回報家族、回報社會,這是難能可貴的。據(jù)說他回蘇州省親的時候,把3000匹絹布拿出來悉數(shù)散與親朋故舊。他貴為大臣,平生卻非常節(jié)儉,只有宴客的時候才食肉,平日都是粗茶淡飯。就連妻子兒女的衣食也非常簡樸:“妻子中釵布裙”;兒媳有一頂綾羅做的帳帷,范仲淹認為這過于奢侈,于是不準她帶回家。一直到晚年,范仲淹都沒有建立一座像樣的宅第……此類事例甚多,足見解衣推食、濟困扶危、公正清廉是他的一貫品格,故被奉為天下表率。范仲淹自說:“若獨享富貴而不恤族人,異日何以見祖家地下,今何顏人家廟乎?”他用儒家“孝親”的思想推己及人,形成了“濟天下”的人道理念,其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由此而來的。
與范仲淹同為北宋名臣的富弼在《文正公碑銘》中評道:“公天性喜施與,人有急必濟之,不計家用有無。既顯,門中如賤貧時,家人不識富貴之樂。每撫邊,喝金良厚而悉以遺將佐。在杭盡以余俸買田于蘇州,號義莊,以聚疏屬,而無斂新衣,友人醵資以奉葬。諸孤無所處,官為假屋韓城以居之,遺表不干私澤。此益見其始終志于道,不為實祿仕出也。”富弼這段話很重要,記載了四件事:其一,范仲淹是“及時雨”,舍家辦慈善;其二,范仲淹為激勵將士,常把自己得到的賞賜“充公”下發(fā);其三,范仲淹用自己做公務員的工資興義莊安置族人:其四,范仲淹死的時候一貧如洗,連件入斂的新衣都沒有。如此風范堪稱賢相、偉人,富弼評價范仲淹做官“始終志于道,不為祿仕出也”。這是對范仲淹恰如其分的評價,為道不為祿,這是傳統(tǒng)士大夫的優(yōu)良品質(zhì),值得當今公務員效法。
作為一名有經(jīng)營管理頭腦的政治家,范仲淹還把義莊制度化,確保慈善事業(yè)產(chǎn)生長遠的社會影響。范仲淹要求他的義莊經(jīng)營人(相當于慈善公司經(jīng)理人)守法律,不徇私,“官理斷”“勿煩州縣”,守法自主經(jīng)營,專款專用,積累起來傳給后代。
范仲淹這些苦心沒有白費,從北宋到晚清,蘇杭范氏家族一直繼承了范仲淹的傳統(tǒng)興辦義莊,一千多年來沒中斷過。這是一種罕見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表明了中國人經(jīng)營自己的慈善事業(yè)與慈善實體有經(jīng)驗,應該發(fā)揚。
范仲淹在興義莊的同時辦義學,在教育上投入很大,他把自己在蘇州購買的南園之地捐獻出來辦義學,在全國范圍內(nèi)興書院,這些都為北宋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范仲淹在蘇州時購買了一座宅基地,風水先生占卜此地世出卿相,然而他聽了卻說:“誠有之,不敢以私一家。”即捐其地建府學。
范仲淹情系百姓冷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心系百姓,為民解難。據(jù)記載,明道年間,江淮、京東發(fā)生蝗災,時任右司諫的范仲淹請求朝廷派人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憤然質(zhì)問:“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仁宗聽了自覺慚愧,方才命他安撫控制江淮。他開倉賑災,減免茶鹽稅,禁民淫祀,并將百姓所食烏昧草帶回京師,請仁宗傳示六宮,以戒侈心。
因為他惠政及民,從鄧州調(diào)任荊南府時,鄧州百姓遮道請留,朝廷特準他再任。后調(diào)往杭州,鄧州百姓在他創(chuàng)建的花洲書院建生祠祀之在饒州離任時,百姓感戴其德,萬民空巷相送。范公堤是江蘇省黃海沿岸防風防海潮的堤壩,它的命名是當?shù)乩习傩諡榧o念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壩而來的。
范仲淹死后,“四方聞者,皆為嘆息”。韓琦在祭文中誠譽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師于來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