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霜霜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自漢至唐的多個發展階段,一步步發展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以及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六部分理各種征政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
三省制度的開端——三省的出現。三省的根源最早來自于漢代,西漢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是丞相或稱相國,丞相一人或兩人(左右丞相);次于丞相的有太尉與御史大夫,分掌軍政與監察。此時除皇帝外,丞相便是整個官僚體中的最高行政官員。漢武帝為了限制相權,便設立“中朝”來限制外朝,也就是宰相的權力。特別是提拔了本來作為內朝保管文書的小職“尚書”的實際職權,漢武帝經常通過尚書署來親自裁決政務,并以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為事實上的執政,這樣就將丞相府從決策機關變成了執行機關。后來所謂尚書署也逐漸轉變成了尚書臺,成為日后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奪去了丞相的很多職權。而到了東漢,決策和號令機關己經完全變為尚書臺了。但逐漸地尚書臺的權力大增,又對君權形成了新的阻礙,因此東漢時,尚書臺在形式上還隸屬于少府;而到了曹魏時,尚書臺已經完全獨立遷出了宮外,逐漸成了執行機構。為了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便出現了中書省,當中書省權力逐漸集中的時候,君主不放心,于是又出現了門下省,形成了三省制。
三省制度的發展——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制逐漸向三省制過渡,三省制初步形成。在隋文帝楊堅統一了全國之后,確立了以三省長官為宰相,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政的三省輔政制度。隋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秘書省類似于后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后改稱民部)、都官(后改稱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長官均為相職。盡管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但是由于三省的實際地位和權力并不平衡,軸心是在尚書省,因此三省的具體分工和運行機制還不明確。
三省制度的完善——唐朝沿襲并發展三省六部制。唐朝時期,唐代的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的三省制度成為了人們公認比較健全的制度。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長官稱為宰相。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為執行。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六部分理各種征政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
從漢代開始,由于皇帝對相權的權力集中或權力過大的不滿,而衍生出了通過提高身邊人的職權來分散相權的行動,以此保證皇權的至高無上。而三省六部制的演變發展便是君權與相權的制衡與博弈。
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發展體現了君權與相權的制衡與博弈。中國古代君權至上,但是從唐代三省分立理政的過程可以看出相權對君權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唐代三省分立理政的過程
唐代三省分立理政的過程大致可以看出相權對皇權的限制,過程大致為:凡軍國大政的制救起草先由皇帝交付中書省,中書省由中書舍人先對各類文書進行披覽,作出初步處理意見,并草擬文告再交由中書令。主要由中書侍郎對其進行修改之后,再交給皇帝進行審議。皇帝批閱完畢以后會交給中書省,中書省按照批閱意見進行草擬,然后交給門下省進行審議,如果審核通過那么就可以將詔令下達,一旦門下省認為處理意見不合理,那么就會退還給中書省,由中書省繼續草擬詔令,給皇帝進行申報,批閱之后再交給門下省。在唐朝時期對于這種來回審議的批閱的過程叫做“駁政”或者是“論執”。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相權對君權的限制
一方面,在三省體制中,決策不再是個人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皇帝因為是封建君主,具有最終的決定權。但是一個政令的出臺和執行僅僅從形式上繞一圈本身就說明了君權受到了相權的限制,政令通過中書、門下轉一圈,是皇帝的意志和大臣妥協的過程。另一方面,中國古代是封建專制社會,君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三省分立理政,君權受到了來自三個方向的相權的制約,君權不能為所欲為的僅僅以自己的意志來進行決策,而是要經過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的過程。
設立政事堂。唐朝實行了三省制度之后,雖然在行政事務的處理效率上得到了提升,但由于三省之間相互奪取權力,逐漸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君權為了限制相權,設置了門下政事堂,將它作為三省的共同決策機構,讓三者更好地進行關系疏通。按規定,三省長官對重大政務應共同議論于門下省的政事堂,遇有意見分歧,皇帝理所當然成為最高裁定者。至此,實際上是君權進一步掌握了國家大政的決定權。
增設副相以取代三省長官。三省長官由于位高權重,自然為皇帝所忌憚,于是,在唐太宗時期,李泊出任黃門侍郎一職,并且唐太宗將職位進行了提升,讓它與宰相同職,想以此來對三省的權力進行削減。
唐朝前期,中書、門下兩省長官均為正三品,而尚書省的仆射官員高于三品,在官職級別評定中增加了“同三品”職銜。增設“同三品”這一職銜作為出入政事堂的憑證,即使尚書仆射官居從二品,如無“同三品”職銜,仍不得進入政事堂參政。這樣,就使無“同三品”職銜的三省長官想以宰相身份自由出入政事堂的權力喪失了。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實際擔任宰相者,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義。中書、門下二省本為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簡稱“同平章事”。
設置樞密使以分割相權。雖然君權制定了一些措施來限制相權,通過增設副相來制約相權,但是相權依然把握在外朝官員手中,君主還是擔心權力放在外朝官身上,于是又開始培植身邊的宦官,樞相隨之出現。樞相即樞密使,是宦官以使職身份干政分割相權出現的一個職務。在唐玄宗時期設立了樞密院,這時候能參加政事決議的人的范圍進一步得到了擴大,這也是唐朝宦官專權的開始。唐穆宗后,皇帝的廢立生殺幾乎都有樞密使的影子,唐中葉樞密使漸奪宰相職權,成為變相的宰相,至此相權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設立翰林院學士參與政務。在封建制度體系當中,君權是至高無上且無人能敵的。不管是出臺政令亦或是監察、執行。但是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中,出令權在中書省手中。所以為了分割中書令的這項權力,唐玄宗時期,命翰林院學士參預政務,掌禁內浩命,備天子咨詢,幫助皇帝對制救進行起草,并且以此成為了內相。
君權相權彼此限制,但君權至上。君權與相權兩者彼此限制,相權通過三省六部制度的成熟開始有效的形成政策,限制了皇權隨意決策的可能性;皇權便通過將相權一分為三,甚至后期分為更多的部分來限制相權,以此來保證皇權的集中。但是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專制皇權就決定了君權至上,決定了不可能絕對的限制皇權,因此在三省六部制君權與相權的制衡與博弈中,君權對相權的制約是硬性制約,具有實際的約束力;而相權對君權的制約是軟性制約,不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君權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皇帝個人的政治品質。
整體趨勢君權不斷集中,相權不斷分散。從君權上來說,它絕對不允許有超越自身的權力存在,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皇帝總是不愿過多地分出權力給宰相,以至于想方設法的削弱相權;從相權上來說,盡管它的權力是以君權的存在為基礎和保障的,但由于其自身功能的重要性,宰相總是希望或者要求得到更多的權力。從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歷程來看,由漢代的宰相逐步演變到三省六部制的一分為三的相權,可以看到相權在逐步縮小,而君權在逐步擴大。而就三省六部制在唐代健全發展以后,皇帝所才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樞密使,翰林院學士等等,也可以看出相權在逐步縮小,而君權在逐步擴大。
[1]黃飛,中國古代相權及其君相關系[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6.
[2]程京亞,從君權相權博弈史淺論中國古代公法體系特色[J].法制與社會,2013(19):11-12.
[3]羅愷,毛廣禮.唐代宰相制演變的七個特點[J].貴州文史叢刊,2003(0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