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藝

早于1996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特別委員會就開始討論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問題。直至2005年,各國才在相關問題上初步達成一致意見,并通過了海牙《選擇法院協議公約》(以下簡稱《2005年公約》)。該公約于2005年通過,2015年正式生效,我國在2017年簽署。2016年6月初,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召開特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就“外國判決承認與執行公約草案”開始政府間談判。
《2019年草案》的第10條是關于損害賠償的問題,條文的內容和《2005年公約》第11條的規定完成一致。《2019年草案》的規定內容為“1. 如果外國法院的判決所確定的賠償,不管是懲戒性賠償(exemplary damages)還是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s),并非賠償一方當事人所受之實際損失或損害,則被請求國法院再次范圍內可以對該判決承認與執行。2. 所涉法院應考慮原籍法院所判的損害賠償金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用于支付與訴訟有關的費用和開支。”在此之前的2017年2月的公約草案,以及2017年11月的公約草案,關于損害賠償的問題,都采用了與《2005年公約》相同的表述。唯一不同的只是順序進行了調整,2017年2月的草案規定在第11條,2017年11月的草案規定在第10條。這一條規定在前面的討論中以及得到大多數代表的接受,這條規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對于尤其像美國法院的懲罰性損害賠償是持反對態度的,從根本上是不愿意承認和執行這樣的損害賠償法院判決的。如果未來公約沒有這樣拒絕承認和執行此種損害賠償法院判決的機制和規定,那么公約未來的加入和批準就會受到限制。
為了更好地理解規則的來源和范圍,關于該公約的解釋性報告在外交會議上通過,并且載有下列詳細說明:從公約締結的一開始,各國關于損害判決是在公約的范圍內這一認知沒有沖突。在談判過程中,顯然一些代表團認為損害賠償給原告的判決遠遠超出原告的實際損失是有問題的。懲罰性或懲戒性損害賠償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一些代表團認為第9條e)項的公共政策例外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其他人則明確表示,在他們有限的公眾政策概念下,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因此,大家同意,應該有一個額外的理由拒絕判斷上的損失。這是新產生的第11條。第11條僅規定對判決是否補償了實際損失進行審查。和所有其他拒絕理由一樣,它只適用于特殊情況。第11條并不強制法院拒絕承認和執行。這是從它的措詞中可以明顯看出的,“法院可以拒絕”,而且第11條是與第9條(拒絕執行或承認)的處理方法是保持一致的。所以這個規定是不會限制根據國內法或其他國際法對損害賠償的承認和執行,并且允許(但不要求)根據公約來承認與執行。
《2019年公約草案》這樣規定的優點在于避免了因對損害賠償進行定性的差異而產生分歧。目前這樣規定有給予了各國根據自己國情充分的接受空間,可以根據國內法的內容來承認或拒絕超出實際損失部分的賠償。根據第11條第2款規定,被申請承認與執行法院可自行決定是否予以承認與執行訴訟費用也給予了法院充分的空間。
(一)懲罰性賠償判決問題的爭議仍然客觀存在
在承認與執行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過程中,各國常因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標準存在差異而產生分歧。若判決的賠償數額過高,被申請承認與執行法院有可能認定其與本國公共秩序相違背而拒絕承認與執行;若判決的賠償數額過低,其全面補償原告損失并遏制被告不法行為之功能則難以充分發揮,不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從目前的規定來看,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其實是避開了對懲罰性賠償進行直接的規定。由于懲罰性賠償存在的爭議性,以及之前公約草案制定過程中的失敗經驗均表明,就現階段來說,在各國間對懲罰性賠償問題達成統一意見是不可能的。但值得肯定的是,雖然公約草案并未對懲罰性賠償進行直接的規定,但其將懲罰性賠償和補償性賠償進行統一規定,并建議各國對訴訟費用進行考慮,從而使懲罰性賠償的概念能夠得以淡化,最終也能使懲罰性賠償獲得最大程度的承認與執行。
(二)無法實現各國對損害賠償判決承認與執行的統一
公約草案試圖以“實際損失或損害”這一較客觀的標準,使各國在對損害賠償判決進行審查時,無需再適用原審國或被請求國的法律來審查。這在制定《2005年公約》過程中,所達成的共識中也有所表明,即“對于判決中損害賠償的性質判斷,無需適用相關國家的法律來進行”。而統一適用公約的這一客觀標準,以達到損害賠償判決在各國的承認與執行的統一。但是,各國對于實際經濟損失的計算差異可能不大,可對于精神上的損害賠償或者未來損失的計算,各國的認定就會存在很大差異。這也是目前公約草案的規定并未能真正解決當事人挑選法院現象的原因之一。
(三)關于訴訟費用的考慮依據不明
依據第11條第2款的規定,被請求承認和執行國家法院可以適當地考慮法院損害賠償判決中的訴訟費用部分。而這一款規定未來實踐中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訴訟費用的確定究竟依據哪一國法律,以及該款規定與外國法院關于律師費等訴訟費用的判決的承認和執行的關系問題。
我國目前在參與《外國法院判決承認與執行》的制定態度上,實現了由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積極推動了有關國際條約的制定。我國應繼續保持積極參與到公約草案的制定之中,同時應考慮如何充分利用懲罰損害賠償制度,不宜直接否定。
(一)完善國內法對承認與執行外國判決的立法
除了我國與他國簽訂的雙邊條約,我國在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時,適用的是我國國內法律法規,主要為《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關于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的相關條文。根據這些規定,我國并沒有對外國法院判決的審查進行具體的規定,而僅是要求具備三個條件,即“外國法院的判決必須是已經確定的判決,判決國與我國具有條約關系或是互惠關系,外國法院判決不違背我國的公共秩序”。我國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中確立了懲罰性賠償的制度。我國的立法也沒有明確排除外國懲罰性賠償判決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