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隆 楊德蕾
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依靠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思想領域的引領。需要提升文化軟實力來奠定大國地位。在多元化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崇尚西方外來的快餐式文化,尤其是一些學生們對一些日韓明星如數家珍,而對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喜歡、不了解。這不得不讓我們心痛、反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根基和命脈。在國家的教育事業中應該履行時代賦予的使命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同時借鑒其他民族文化優秀的一部分,汲取它們的營養,融會貫通,創造出具有中華民族鮮明時代特色的先進文化,提高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軟實力”。但是,如今一些高校并沒有真正把傳承、弘揚傳統文化落實好,僅僅通過學校開設幾節選修課程是達不到教育要求的,并不能讓傳統文化的美深入到學生的心里,這就需要這些高校能夠真正意識到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并為之做出改變。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并沒有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放到重要戰略地位,更多的是應試教育、專業教育等,對傳統文化課程和人文素質類課程的安排少之又少,這就導致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使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降低,傳統文化了解甚少。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大學是高素質人才的來源地,任何一所大學可能都不會忽視對專業課程的培訓,但是對道德素質的培養投入的還遠遠不夠。而筆者認為這二者更重要的恰恰是被忽略的前者。其實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實質上就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對社會和人民有價值的人。堅持傳統道德觀念,以符合“四有”公民的標準。在社會中有許多類似大學生乘坐公交車漠視身邊的老人,拒絕讓座;校園欺凌事件;舍友投毒案等等。這不正是高校德育的缺失嗎?個人品德與專業知識好比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其一面就難以在社會行走。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輿論氛圍不夠濃厚。大學是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產床,優秀傳統文化是通過高校這個主陣地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學生中去,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但是一些大學對弘揚、傳承傳統文化的氛圍還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在大學課程教學計劃中對傳統文化課程的安排少之又少,僅僅只有一些選修課,而且也不會算入期末成績,也不注重課堂考核,這就使得學生認為這堂課沒有什么太大的價值,不會專心聽課,上座率也會很低。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使得學生不愿意學習傳統文化,對其沒有興趣。
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國正處在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下,學校在專業學習的課程安排上注重專業方面的課程,輕視素質教育課程,人文課程。這種形式的教育會直接影響到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甚至對社會都有一定影響。而這種影響是相互的,學校既然不重視,那么學生個人更不會重視。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越來越低。因此,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渴望遠遠大于對傳統文化的知識的需求。進入大學后,他們幾乎不會觸及傳統文化,他們覺得那些東西太慢了,趕不上時代的潮流,現在講究的是快節奏,而學習傳統文化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沉淀。
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學校的主要工作。高校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學校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要多開展一些人文素質類活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加強學生干部素質培養,可邀請本地的京劇團、民樂團進校園,要讓弘揚傳統文化的風氣在學生之中傳播。
倡導繼承與創新并舉,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活動是實施德育的經常化重要載體和實現途徑,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高校要在繼承、發展傳統文化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高校也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大學文化的靈魂和命脈。同時,還要弘揚時代精神,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思想結合起來,把現代化氣息與傳統文化底蘊結合起來,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全面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打下良好基礎。
[1] 聶翔雁,李大維.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與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6(03)
[2] 張成恩.基于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的當代大學教育研究[J]社科縱橫 ,2017(05)
[3] 韓立梅,張敏 喬春梅.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教育科學,2016 (02)
[4] 蔡紅生,楊 琴.大學文化:“雙一流”建設的靈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