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偉
(1)中西方具象油畫的發展歷程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揭開了歐洲文化藝術的序幕,具象寫實油畫在這個時期得到發展壯大,在這短短500年的輝煌歷程中,誕生了許多我們所熟知的藝術大師和傳世名作。同時,他們的藝術成果,也直接影響了遠在東方的古老中國,意大利藝術家利瑪竇,南懷仁,郎世寧等先后拜訪中國,據史料記載,最早的中國寫實油畫作品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澳門人劉文輝于1610年所畫的,隨后,西班牙人范婷為滿足教會傳教活動的需求,在上海市山灣創立土山灣畫館,不僅大量收留中國孤兒,還傳授了素描,水彩,雕塑,寫實油畫等技法,可要真正說到具象寫實油畫的開端,其實是到鴉片戰爭結束之后,弘一法師李叔同是將西方寫實油畫引進中國的第一人,可以說,他是我國西方繪畫教育的萌芽,也是他設立了完整的油畫課程教學體系。
到了上世紀30年代,寫實油畫成為當時中國人所推崇的主流藝術,在這一時期,相繼涌現出了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油畫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也為后來的美術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著名學者李超在《中國早期油畫發展史》一書中提到,將早期油畫的引進與發展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早期的寫實油畫基本是對歐洲傳統寫實油畫從形式到內容的復制,這種復制,尤為膚淺,而在經過幾代藝術家的不斷更新交融,將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與審美意韻融入到油畫創作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國風油畫。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于二戰后,西方人對戰爭所帶來的惡果,展開了對藝術的重新思考,一些前衛的藝術思想開始涌現,這種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在當時,不僅沖擊了傳統學院派的繪畫,也標志著中國當代藝術的開始。
90年代的學院繪畫藝術,倡導回歸架上繪畫,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如:劉曉東,林澤軍,冷君,石沖,毛焰等當代寫實油畫家們,延續著具象寫實油畫的無窮魅力,直到今日,具象寫實油畫依然是各大美院油畫教學的主要課程,也是中國繪畫的主流藝術,而這些成果都是經過幾代油畫家們的不懈努力,才讓具象寫實油畫,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
21世紀的今天,國內、國際藝術市場的繁榮以及全新藝術思潮的注入,悄然影響著中國當代具象寫實油畫的發展,中國的藝術大師和作品也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2)中西方具象油畫的發展現狀
現今,由于信息的發達和科技的更新,中國當代的藝術創作環境也為“具象油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現空間,這種表現形式起源于80年代的美國,它是指運用細膩、真實的筆觸,具象地表現出光線運用與空間構造帶來的真實體驗,力求真實還原出自然界中生物與靜物的形狀與神態,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而在后來的發展中,中國的藝術家們把西方的美學思想和中國文化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中國具象油畫多元化的道路。
總體來看,中國具象油畫的特點可以概括以下幾類形式:
第一,新古典風具象。此階段主要實現與蘇聯現代油畫美術的全面融合,大多數作品以傳統的中國紅為畫面的主色調,色彩形式以亮麗、飽和、色階明顯為其特征,形成了以革命題材和軍事題材為主的現代主義美術形式;
第二,新現實主義。新中國成立到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化,國內外文化交流越發頻繁、緊密,中國現代油畫發展進入了新的高峰期,多元油畫創作式在國內得到高度推崇,同時形成了新具象、新寫實、觀念寫實、鄉土寫實等等創作形式。
第三,超級具象主義。中國當代具象寫實油畫所創作的主要內容,更多的是強調主觀意識,不僅描繪了客觀生活題材,立足于現實,同時也不排斥虛構想象的視覺題材,著重突出美術作品背后思想的表達,這種方式符合現代藝術所隱含的批判特質,同時也為中國當代具象寫實油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渠道。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由于打破了地域和信息的限制,當代藝術家們也開始把眼光投向更廣闊的世界,而不單單是僅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市面上涌現出大量具有多元性視角的作品,涉及的主題、繪畫風格都極具個人特色,甚至在不同的材料媒介中穿梭往來,重新整合了繪畫元素的具象繪畫作品,主要強調藝術作品的表現性和獨立性,對不同時期作品的繪畫風格和形式的融合,從而形成了多元化的繪畫語言。例如,基弗在繪畫中對綜合材料的運用,大衛·霍克尼的拼貼形式的繪畫作品,以及朱利安·施納貝爾的“盤子畫”都體現了現當代具象寫實繪畫的語言特征,就從本身的技法和表現形式來講,這種具有創新意識的藝術作品,能夠引領當代繪畫走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具象油畫的精神內涵。具象表現主義所追求的“真實”,是經過了后期的藝術手法與智慧的升華,而不是簡單地照搬生活里的客觀場景。因此,具象油畫作品的觀感在于既能給觀賞者帶來唯美的精神享受,又能使其從中領略到作品背后的深意,畫家本人與觀賞者在一定的空間維度里,能夠巧妙地找到一種平衡感,從而引起共鳴,觀賞者可以在其繪畫語言中,感知背后的人文故事,探索宇宙萬物的奧妙,這種思索過程、情緒體驗是對作品的再現和升華。
因此,中國當代具象寫實油畫大多體現了其社會性,具象寫實油畫本身與時代更替、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繪畫作品也只有滿足現代人的精神訴求以及人文需求,才能夠得到全方位的呵護以及關注,那么,畫家本人要有足夠敏銳的時代意識,只有創作的作品與某個時代背景所呼應,才能夠為人們提供全新的審美視角。
具象油畫的精神需求。在當代的人文歷史背景下,具象油畫不應僅僅停留在寫實技法上,還應體現其“民族性”的一面,比如:在作品《鼓浪嶼》中,畫家運用流暢的線條賦予了古樹靈動活潑的身姿,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吳冠中將中國傳統水畫技法與‘民族性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江南特色的油畫風景,借以抒發他對江南水鄉深沉的眷戀之情。在藝術形式上,中國油畫家們將西方油畫技法與中國傳統水墨畫元素相融合,借以抒發他們對中國文化和故鄉土地的熱愛。
通過對中國具象油畫家作品中“民族性”的探究,可以發現當代具象油畫的精神需求是想要實現民族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探索油畫創新的道路上,立足于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緊跟時代發展,才能使我們創作出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藝術作品。
“八子參軍"作品概述
《八子參軍》這幅反映現實主義的油畫作品,描繪了當年瑞金兒女擴紅參軍,瑞金沙洲壩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農民楊榮顯夫婦,在五次“反圍剿”期間,先后將八個兒子全部送上了前線,后來都犧牲在“反圍剿”戰場上的故事。在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樸實的勞動群眾形象,左邊是一名紅軍戰士拿著筆認真解說,而中間是幾個老者和年輕小伙子圍繞著紅軍詢問,身后是一支行走中的紅軍隊伍,這種簡潔質樸的藝術語言表達,是那個紅色年代的真實寫照。
“八子參軍"中的精神
八子參軍,舍身赴死。楊榮顯一家的壯舉,是瑞金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戰爭的一個縮影,而當時像這樣的人更是有千千萬萬,也正是有無數革命烈士的犧牲奉獻,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時代在變,生活在變,但精神不變,革命精神與時俱進,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堅定不移的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要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八子參軍》中楊榮顯一家的犧牲,正是因為對黨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才換來了今日的美好生活,這些普通的勞動群眾堅持著“舍小家,顧大家”的信念,用鮮血浸滿了贛南的土地,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紅色贊歌。楊榮顯老人認為,保家衛國,保護紅色革命的勝利果實,這是他們應該做的,紅軍是他們的救命恩人,自從紅軍來了以后,他們種上了地,有糧食吃,一定要支持革命斗爭。由此可見,從古至今,無論是勞動群眾還是青年藝術家,唯有秉承堅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
實事求是的品質: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八子參軍”中的精神,就要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在探索發展的藝術新路中與時俱進,藝術家們要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堅定求真問實的立場,縱觀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那些被人們贊頌至今,對后世影響極大的藝術作品,無一不是經過大師們反復推敲,日夜修改所完成的,這些藝術作品的內容,大部分是畫家們對現實生活中人或事物的體會,進而加以美化,想象而成的作品。
實事求是,一般地說,就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實際出發,解決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正如我們在繪畫創作過程中,需要明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到實踐中去。只有真正去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體會當時社會的人文背景,才能創作出符合當時情境的藝術作品,也只有立足于實踐,才具有檢驗和發展真理的資格。
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就要發揚革命精神。當代年輕畫家理應要將艱苦奮斗的精神發揮到油畫創作中,把弘揚時代精神和傳承紅色文化相結合,勵志篤行,以身踐行。艱苦奮斗,才能成就偉大事業。回顧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正是一部艱苦奮斗史,毛澤東同志將其高度概括為“我們的政治本色”而今,中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讓“中國號”巨輪在時代浪潮中行穩致遠。艱苦奮斗,才能成就個人幸福。一部中國近代史,書寫著華夏民族遭受的磨難,也承載著個人命運的飄零,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只是意味著在物質層面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更要求青年在精神層面上,保持著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態度。
無私奉獻的精神:畫家本人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八子參軍》中這種‘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正是“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而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就如同魚和水的關系,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幅好的繪畫作品,一定是立足于土地,再加上切身實地的考察,并且通過畫家本人的觀察和感悟,才能獲得的,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前方有著怎樣的艱苦環境,作為畫家本人,必須秉承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同時,還要在既定的規則之內,勇于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
康定斯基認為,“一件繪畫作品包含兩個因素,內因和外因。內因是畫家內心的情緒,外因是作品具有啟發觀眾同樣情緒的能力。”中國當代具象油畫藝術之所以能夠引人深思,不僅僅要有立足于現實的社會關懷,也要有更為深刻的思考,在和平年代,藝術作品既可以歌頌美好,彰顯愉快,創作讓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同時,也可以通過作品去批判社會上某個現象級的事件,從而體現出更為深層次的內涵,達到展現社會、反映社會、改變社會的效果,哪怕這個效果是微乎甚微的,但也是藝術家們,在滾滾歷史中對社會文明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1]洪桔鴻.關于具象寫實油畫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與現狀[J]流行色,2020(06):99-100.
[2] 劉雪. 沂蒙紅色文藝作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3] 蘇·泰勒,婁君.藝術家的憤憤不平[J]藝術工作,2020(01):111-115.
[4] 龐偉,范浩迪.淺談油畫寫生創作過程中對意象語言的運用[J]中國文藝家,2020(01):10.
[5] 于維國,張仲宸.淺析具象人物油畫中場景元素的應用[J]科普童話,2019(48):74.
[6] 賀茜婕.新具象表現性油畫語言的探究[J]明日風尚,2019(18):79.
[7] 薛星軒.論中國具象油畫中的民族性探究[J]藝術評鑒,2019(18):33-34.
[8] 陳文雷.具象油畫中的抽象元素[J]美術文獻,2019(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