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畢淑敏
什么是教養呢?詞典上說是“文化和品德的修養”,但我更愿意理解為“因教育而養成的優良品質和習慣”。
教養不是天生的。一個小孩子如果沒人教給他良好的習慣和有關的知識,他必定是愚昧無知的。當然,這個“教”是廣義的,除了指入學經師,也包括家長的言傳身教和環境的耳濡目染。
教養和財富一樣是需要證據的,最關鍵的證據可能有如下若干。
熱愛大自然。把它列為有教養的證據之首,是因為一個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類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與教養謬之千里。沒有相應的自然科學知識,人除了顯得蒙昧和狹隘外,也注定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愛護花草,正是這種偉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訓練。若是看到一個成人野蠻地攀折林木,通常人們就會毫不遲疑地說這個人太沒有教養了。可見教養和綠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懂得愛護無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廣之,他多半也可能會愛護更多的動物,愛護自己的同類。
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能夠自如地運用公共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諸文字。我所說的公共語言,是指大家——從普通民眾到知識分子,都能理解的語言,而不是某種土語俚語或者某種特定情境下的專業語言。想要很好地和人交流,特別是與陌生人溝通,需要通過學習和練習。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詞匯是有限的,除了描繪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餓了、渴了等,他們對于自己的內心感知甚為模糊,因為那些描述內心感受的詞通常是抽象和長于比興的。不通過學習,難以明確恰當地將它表達出來。那些雖然擁有一技之長但無法精彩地運用公共語言溝通和解讀自我心靈的人,難以算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一個有教養的人,對歷史應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生而為人,我們走過了怎樣曲折的道路。當然,教養并不能使每個人都像歷史學家那樣博古通今,但是教養能使一個有思考愛好的人,知曉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教養通過歷史,使我們不單活在此時此刻,也活在從前和以后。
一個有教養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還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遠大的目標。教養不可一蹴而就。教養是細水長流的。教養是一些習慣的總和,在某種程度上,教養不是活在我們的皮膚上,而是繁衍在我們的骨髓里。教養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張X光片。臉面上可以依靠化妝繁花似錦,但只有內在健碩才經得起沖刷和考驗,才是力量的象征。
(選自《君子美德教育》,蔡朝霞編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教養表征于日常的言行中,教養體現在家庭的濡染中,教養表現在優雅的風度中。“有教養”和“無教養”的對比,更能甄別出教養的重要性。《論教養》一文用語親切自然,娓娓道來,給青年人極強的啟迪和人生教益。畢淑敏的《教養的證據》一文,論題明確,觀點鮮明,比喻說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閱讀本文,在抓住文章觀點的同時,要注意梳理文章的脈絡,并能從娓娓道來、親切自然的文章語言中琢磨出生活的哲思。
1.作者認為教養的證據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2.說說你對文中畫線句子含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