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文
摘 ?要:作為一名校長,我非常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發展,在教育中,我時刻謹記以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為主的綜合全面性發展。其中,“德”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對學生的影響可謂意義重大,其涉獵范圍十分廣泛,融合了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等綜合元素,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意識形態。在小學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發育尚未完善,極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響。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小學生接觸信息渠道的方式變得更加簡單、明朗化,但互聯網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很容易對思維模式尚未成熟的小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如何避免此類問題,將是我接下來要面對的主要教學管理目標。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道德與法治;應用分析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以“教師管理”+“家校共育”二合一為主題,以生活化的形式對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學,使其在生活、娛樂中通過“二合一”的教學方式獲得有效成長。在進行教師管理時,以校園板報、課堂實踐活動為主;家校共育,以親子閱讀、互動交流為輔,將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顯露的問題及時發現進行更正。利用觀察體驗,使道德法治走進生活、走進課堂,實現教師與家長雙向結合的教學方式,以道德法制教育為基礎,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
一、通過教師管理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
在傳統的品德教育中,教師往往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單單只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對于獲取的課堂知識只停留在認知階段,而不能完成實踐階段,即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因此,學生其實并沒有真正的掌握知識。教師在現行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方法,在教學時結合生活實際,讓知識回歸生活,從生活中得到法治教育,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真正地掌握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以教材里的內容為延伸,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學活動。例如在小學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以部編版為例)(下)《我很誠實》中,學校將與教師共同開展《誠實守信小標兵》主題教學活動,進行校園板報繪制活動,每個班級的同學平均分為兩大組,制作兩張以“誠信”為主題的板報,進行統一張貼展覽。在進行板報制作過程中,每個同學充分有效的進行參與,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在制作過程中養成友好的協作關系,對道德與法治中的“誠信”內容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同時由教師搜集與“誠信”相關的故事及典故,比如“曾子殺彘”“一諾千金”“立木為信”等優秀故事,進行多媒體課件制作,以“聲音+圖片”的形式進行教學,抓住小學生的興趣點,以娛樂教學的方式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
二、通過家校共育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
生活在信息化時代下的小學生,家庭條件都比較優越,父母嬌生慣養,他們對父母的感恩意識差,平時都只是索取,不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艱辛勞動。很多小學生甚至都沒有說過一句“爸爸我愛你”,“媽媽我愛你,你辛苦了”這樣的話。為了改善學生的這種行為,教師就有必要在學校里加強學生的家庭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和感受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針對此類問題,我校將大力推廣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親子閱讀”活動,通過閱讀這種極具生活化的教育方式進行道德滲透,使小學生懂得“感恩”,尊敬父母、老師,友善對待同學。例如通過閱讀《愛的教育》《感恩父母》《感恩的心》等著名書籍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家長要以朋友的身份參與,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通過閱讀,家長與小學生之間的親子關系將得到進一步強化,通過閱讀可有效改善小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避免因溝通不當引起的教育失衡。此外,通過閱讀,家長結合自身經驗,在傳遞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同時,還可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側面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在學校遇到的問題,方便家長和老師及時改變教育方案,做出合理且有效的應對方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以生活化為主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時,我校將以“教師管理”為主,“家校共育”為輔,二者相結合,進行積極有效的教學。在教學中,我校將通過營造積極有趣的學習氛圍,改變小學生現有的學習態度,使其在接受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額外吸收新的知識;同時在家校共育中,針對家長溺愛、小學生與家長溝通較少的問題,我校亦推出了專門的親子閱讀活動,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使學生接受健康的家庭教育,養成積極友善、尊重父母、熱愛教師、尊老愛幼的良好品格,為我國未來的德育教育事業貢獻出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黃齊喜.論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201-202.
[2]陳悅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之優化[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498(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