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鍛煉能力是指“以我為主”的自學、自練、自評、自控的體育鍛煉能力。加強學生自我鍛煉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現代體育教育發展和社會的要求,是現代體育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體育教學要為終身體育服務,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現就體育教學中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作如下初步探討。
一、加強重要性教育,培養認識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首先應使學生明確體育煉的目的性、重要性,激勵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結合知識、技術教學,培養認識能力,使學生真正懂得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有關體育知識與技術。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不懂得用科學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學校中,學生由于盲目運動或鍛煉,而造成傷害事故的例子也不少。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有意識地把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器官系統的機能,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其次,讓學生懂得生理負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鍛煉程序,以及怎樣做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等方面的知識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認真貫徹課堂常規,合理安排教學日程,規范準確的講解示范動作技術,并加強練習方法的指導。同時還要密切注意師生感情,多關心、鼓勵學生,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師生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創造出一種自由寬松的民主氣。利用和諧的師生關系,實施民主教學,使學生真正感到教師的親切與激勵,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自覺提高自我鍛煉能力。
三、多給學生提供自練機會是幫助學生獲得自鍛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表現機會,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真正讓學生擁有主動權、自主權。
1.“開放”準備活動和放松,給學生鍛煉機會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準備和放松部分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內容(徒手操、游戲等),打破固定的分組形式,學生自由組合練習,自己編操,自己喊口今,動作技能主要由學生依靠自己努力,小組合作,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來完成,教師只在邊上幫助和指導。實踐證明,“開放”準備活動和放松是切實可行的,學生獲得了鍛煉機會,提高了能力,改善了運動技能的學習質量,有利于自主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采用合作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獲得自練能力
合作學習方式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利用動態因素和互動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標準,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具體操作如下,各組由技術較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和練習,小組長成為“小老師”,運用所掌握技術熟練地進行示范,并主動指導小組成員學習,小組成員互相指導、討論、辯論、角色互換、交流練習體會,一段時間后,教師讓各組進行匯報、練習,或要求各組運用所學技術進行比賽。這種互動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獲得自我鍛煉的能力。
四、重視及時的反饋調控,激發學生繼續鍛煉熱情
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對學生鍛煉的方法,鍛煉的成績作出正確的評價。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評價,強化技能,糾正錯誤,縮短差距,以便調節思維方式,改進學習方法,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繼續鍛煉的熱情。比如,在進行一分鐘排球墊球教學時,給學生提出具體的指標,要求學生通過個階段的練習達到這一目標。階段練習結東后,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自我鍛煉成績作檢測,了解學生的指標完成情況,表揚先進,鞭策落后,營造一種“比學趕幫超”的良好競爭氛圍,從而推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總之,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是終身體育的需要,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需要。因此,作為體育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自我鍛煉的積極性,盡職盡責地為學生的自我鍛煉創造條件,營造氣氛,把教學任務有效地轉化為課內外自覺積極的行為,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以實現素質教育中體育教學的目標。
作者簡介
駱書梅(1976.07.24—),女;籍貫: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小學一級教師;單位:云南省廣南縣第五中學校;研究方向:初中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