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華
摘要:本文以“新思路、新技法、新音樂”為重點,讓大家知道當代社會改編流行音樂,是否對古箏是一個新的高峰和突破。謹以此角度對古箏未來的發展和延續的影響和作用做出分析和研究,提出關于古箏改編的一些淺見,對古箏多方面的延續和發展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古箏;創編;發展
五千年華夏,四千年文明。歷史的長河不斷翻騰變化,已有2800余年的樂器——古箏也不外如是。隨著西洋樂的崛起,傳統音樂的欣賞者變得越來越少,為了更好地發展和流傳,已有許多古箏愛好者嘗試著將古箏與流行音樂相結合進行二度創作。雖然傳統行業對改編流行還有許多爭論,但這已經是一股新的力量。
一、刨編的思路
劉德海大師說過:“傳統是一條河”。這一論斷的真諦在于:傳統是在繼承又發展,發展又繼承中前進的。無論是改編還是創編,以“變”求“不變”來發揚光大千百年無數先輩審美創造的傳統音樂。這就是創編的意義與魅力所在!
現代古箏大師王中山也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前進著。1955年山東派古箏演奏大師趙玉齋創作箏曲《慶豐年》后,左手發展變化(首創雙手交替彈奏和弦法)被記錄為古箏演奏歷史的一次重大突破,而王中山在古箏上開拓性地運用了左右手輪指、彈輪等技法這一系列豐富箏的表現力的舉動,更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古箏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推動發展著。王中山大師用事實向我們證明,創編可以給古箏加入新元素,加入京劇、加入昆曲加人民間小調、西方技法從而在現代又一次推動古箏的發展。那么加入大眾化的動漫與流行歌曲歌曲元素呢?這類創編古箏曲目讓許多對傳統樂器音樂毫不在意并無興趣的外行人開始有了興趣。因此,網絡音樂創編的理論研究對未來古箏擴大發展趨勢有一定的可實踐陛。
二、流行創編的代表作品及解讀
(一)創編代表曲《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來源于流行歌曲《九十九朵玫瑰》。樂曲采用了大量的輪指技巧,從第二頁開始采用輪指,這一指法是從琵琶中借鑒過來。輪指的特色在于有連續性的長輪,也有單一性的不同的單獨輪。對比古箏的搖指來說,單一性的輪指聽起來顆粒性較強,為線狀,而且也很美;長線條的連續性的輪指則有通體透亮,珠落玉盤的感覺。
這一創編舉動,使得樂曲將古箏的傳統與流行完美融合,并且加入了古箏從未有過的輪指指法技巧。而此技巧也是快速指序和琵琶輪指的完美融合。雖然在旋律上沒有進行改動,但是在由流行轉變為古箏曲時加入了大量創新的技法和各種元素來減弱古箏的局限性。
《彝族舞曲》作為前列的成功便能說明改編流行歌曲其實是具有可行陛的。
(二)創編代表曲《九九八十一》
1.作者簡介
代表曲目《九九八十一》的創編曲由墨韻和她團隊所作。希望所演奏的樂曲能夠“拆曲成詩”的她,作為一位民族器樂愛好者認為做民樂首先要讓大眾感興趣,才能擴大影響。數據表明在國內知名彈幕網站嗶哩嗶哩的音樂區,她的優秀創編曲目意味著不在年輕人中占有市場的古箏已經以另一種方式迅速被大家所接受。
2.作品分析
全曲共4分鐘55秒。整首作品里,引子前奏激昂地引出兩段主副歌,一段副歌,結束段尾聲應有盡有仿若余音繞梁。
《九九八十一》第一段打擊樂靈氣逼人,帶有濃濃的京劇味道,自由編奏部分借用《夜深沉》京劇特點。
前奏是右手為歌曲主旋律,未進行修改。而左手古箏快速指序的變化將簡單的改編進行二次加工。用最為緊湊的快速指序進入全曲高潮。
第一段主副歌在于主指法為滑音,右手變化多樣。單音小撮單音加裝飾音,小撮加輪指搖指。
第二段主副歌是為間奏,增加曲目的多樣性以及前后過渡,讓箏曲更為自然和諧。主歌部分左手模仿吉他音色,右手進行古箏特有的拍板和滑音。傳統與流行在此刻完美平衡。
第三段副歌:所使用的技巧為劉樂所作的《袖夢》的經典部分。靠近琴碼的演奏使音色更為朦朧,拇指不斷變化、輪指為后續高音的清脆進行鋪墊。
結束段:整曲旋律徹底偏離原曲旋律,加入原創。而尾聲的左手泛音來源于王中山所作的《云嶺音畫》,小技巧用于點綴慢版,使尾聲更加具有特色。
操千曲而后曉聲。盡管在大眾領域,將近千萬的播放次數,評論區無數同行的能人異士來贊揚來聆聽來汲取和提出寶貴的意見。《九九八十一》其中技巧變化多端,指法也各式多樣,除了豐富層次以外并沒有過多改變旋律,而是將古箏與其他電子音樂,打擊樂,琵琶等各種樂器相結合,奏出新的音樂風格,新的發展之路。
除此之外,王中山大師開創的輪指更是古箏史上的一大進步。江山代有才人出,小小年紀就以一首獨創古箏曲《袖夢》揚名的劉樂,更是創編潮流的帶領者。
創編是博眾家之長,也是推陳出新。沒有個人特色的納良言、集良策只可稱為改編。創編在于創,也在于編。流行創編古箏曲目,是一條已經在實現并且有效的古箏推廣之路。
結語
創編曲目在當今已經初具規模,有自娛自樂的小型曲目,也有聲勢浩大的大型舞曲,更多的是從新興市場的動漫二次元、互聯網虛擬世界所流行的小眾音樂。這一批人將自己對動漫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對民族器樂傳統音樂的熱愛通通轉化為一個又一個創編曲目,風靡一時。盡管過程太過艱難,盡管世人甚少理解,但古箏的歷史發展會給出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