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炯 王得剛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一批自駕、騎行、徒步者不斷探尋柴達木盆地,通過手機視頻展現這個神秘的聚寶盆。察爾汗鹽橋的遐想、水上雅丹的神秘、可魯克湖和托素湖的落日、翡翠湖的碧綠、千佛崖的魔幻……他們把柴達木盆地的地標性景觀推送給億萬網民,變成熱門旅游網紅打卡地。
創作者浮光掠影,在最好的季節把柴達木最美的一面呈現給受眾。然而長期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帶的石油人,面對的現實卻是殘酷的。不是他們不懂得欣賞美景,而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身在此山中”。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橫亙曠野億萬年、人跡罕至,被譽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為了尋找大地之寶,石油先輩踏上這塊土地,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在這里建成接近千萬噸產能的高原油氣田。
60多年來,油田新聞工作者前赴后繼,忠實地記錄著柴達木石油人的創業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誕生了《青海石油報》,80年代初又建成了青海油田電視臺,油田發展的每一步都以文字、影像的方式展現給讀者、觀眾,石油新聞人成為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
青海油田新聞中心李云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李云扎根柴達木盆地35年,長期行走戈壁瀚海,堅守采編一線,講述石油人的精彩故事,謳歌行業發展,記錄時代風采,詮釋了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80年代中期,年齡不到20歲的李云來到柴達木盆地,投身石油新聞熱土,從特約記者到記者、編輯,那些年他不是在采訪,就是在采訪的路上。一篇篇精彩新聞作品呈現給讀者,而文字圖片背后也浸透著他為油田新聞事業辛勤付出的汗水。
李云在油田新聞中心的領導崗位上幾乎干了個遍,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歲月把曾經的懵懂青年鍛造成為一名高級編輯、新聞行業的專家,肩負起青海油田新聞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青海石油報社社長、油城電視報社社長、青海油田電視臺臺長的重任。成為青海油田新聞媒體掌舵人后,李云為油田新聞事業和媒體的社會責任傾注了更多的心血。
他扎根基層、傾情戈壁,瀚海高原的溝溝壑壑角角落落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時代大潮推動企業向前,新聞行業順應科技發展服務社會大眾。他深知石油人對新聞信息的渴求度不斷在增加,適應新形勢,服務石油員工和社會群眾,迫在眉睫。李云主管青海油田新聞媒體后,審時度勢,針對油田地處偏遠、文化生活單調的現實,創新性地提出青海油田新聞工作要走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新聞內容和傳播形式創新的四輪驅動之路,在媒體融合中奮力探索。
“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是李云一貫的作風。作為記者和編輯,他數十年奮戰新聞一線,用“工匠精神”打磨新聞作品,采編了一件件有生活溫度、有思想高度的精品力作。不論身在什么崗位,他始終堅持“五加二”“白加黑”和“他人過節,媒體過關”的工作態度。很多個深夜零點以后,出租車司機總能等到他忙完收工前的最后一筆生意。家里的老人也常常遺憾地說,幾十年來從未和他吃過一頓年夜飯。
在新聞采編中,李云習慣于以“新”“活”“快”“深”取勝,帶領采編人員先后創作了《踏破瀚海寫風流》《共建青海新農村》《我們的快樂球場》《搶救“生命線”》《柴達木盆地發現我國陸上最大基巖氣藏》《中國最后一個省會走進燃氣時代》《生態環保不能“遮丑”更不能“賒賬”》等優秀新聞作品。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突發大地震,李云立即率領采編隊伍奔赴災區。他冒著嚴寒低溫、高原缺氧和余震不斷的危險,進災區、到一線、喝冰水、睡地鋪,把大愛大義化作感人至深的新聞作品傳遞給受眾。
2011年12月,他帶領團隊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歷時5天行程3000多公里,配合央視全程直播中國石油“氣化西藏”液化天然氣進藏,采編刊播了《天然氣改善藏區生活》《兩代石油人造福西藏,二十七年后續寫情誼》等十余件新聞作品。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脫貧攻堅”“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等重大主題新聞報道中,李云悉心策劃、深入一線,精心創作了《青藏高原首個“百人百萬噸”數字化油田全面建成》《永遠的尕斯庫勒》《勘探柴達木,我們為國獻石油》《風起高原》《“天際”油田回響“我為祖國獻石油”贊歌》《青海油田精準扶貧潤澤長江源村》等諸多精品報道,被央視、人民網等國家級媒體轉發鏈接,引發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新聞宣傳中,他更是身先士卒沖在防疫第一線,采寫編發了《青海油田戰“疫”復工搶“春耕”》等大量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
多年來,李云不僅堅持一線采訪,還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新聞理論業務研究,先后在《攀登》《青海社會科學》《求索》等核心期刊和有影響力的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探討新聞基礎理論與對策實踐的文章。其中,《從傳媒中石油工人形象透析我國社會之變遷》《入世后中國報業的嬗變與前瞻》《三十年報業發展探析》《新媒體語境下正面宣傳為主的意義與價值》《輿論引導機制的理論意義及實踐路徑》等,理論思想和創新視角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
進入新時代,面對傳統媒體發展遇到挑戰,如何發揮報刊、電視的傳統優勢,穩固輿論陣地,成為他殫精竭慮、深入思考的問題。
經過廣泛調研和縝密分析,他開啟了平面媒體創新求變的歷程。以“黨報品質、時代氣息、行業特色、可讀易讀悅讀”為改版目標,對《青海石油報》《油城電視報》《瀚海記者》和《瀚海魂》等紙媒進行了全新升級。尤其是在報紙刊發內容上大膽實踐“淺閱讀”編輯思路,做到“短稿標題化、中稿提要化、長稿立體化”,貼近了受眾閱讀需求,鞏固和提升了平面媒體的傳統影響力,《青海石油報》和《油城電視報》躋身全國二十佳及百優企業報。
在強化電視平臺的發展中,李云帶領大家對采編系統、頻道欄目、創作技法、內容形態等進行升級再造,豐富了媒體受眾視聽新體驗,《生活》欄目躋身全國廣播電視民生影響力十強,青海油田電視臺多次榮獲“全國最佳企業電視臺”。
“有思想、善謀劃、敢創新”,這是同事們對李云的評價。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李云搶抓機遇,大力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打造了以報刊、電視、外宣媒介等媒體為主體,以互聯網、新媒體和展館展覽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六位一體”融合發展新格局,形成了行業企業媒體融合創新的獨有特色。
數字報刊、網絡電視成功上線,受眾可隨時點閱點播;強化《中國石油報》和青海廣播電視臺駐油田記者站等外宣平臺職能作用,實現了聯通聯動、共融發展;改版優化青海油田門戶網和信息港,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力;創辦“青海油田”微信、微博和抖音、喜馬拉雅等新媒體,拓展了新聞傳播渠道;創新提升場館宣傳形態與質效,強化了意識形態陣地;組建了全媒體采編中心,新聞統一制作、整體編排、分類推送,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資源整合、一體化發展,推進了“融媒體”向“智媒體”的蝶變。
在精神氣質上,永不做“懈怠型”,在價值取向上永不當“利己型”,李云將“奮斗”二字融入了“中國夢”的洪流里,始終在為大美青海和行業企業打造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俱佳的一流融媒體中心而不懈攀登。
多年艱辛努力的汗水,澆灌出艷麗的花朵和沉甸甸的果實。李云先后獲得第四屆全國“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中國報業經營管理領軍人物等稱號,他親自采編撰寫或策劃主創的新聞作品和理論文章,有20多件獲得青海新聞獎一等獎、2件獲得中國產經新聞獎一等獎、2件獲得中國新聞獎二三獎。
2020年,李云更是榮獲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行業企業媒體人。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