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向艷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那么,如何在實踐中落實這一理念,將“游戲”和“生活”進行有機整合呢?對充滿好奇心的幼兒而言,低結構材料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其操作方式的多樣性和操作結果的新穎性,能夠滿足幼兒探索和發展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認真觀察并了解幼兒,根據幼兒的實際需求隨時添加或更換操作材料。因此,我認為在游戲中教師首先應該了解幼兒的需求,發現材料提供上存在的問題,逐步改變教師的觀察行為,促進“有效科學游戲”的生成。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以科學游戲活動“各種各樣的勺子”為例,利用教師觀察記錄表對幼兒的各種外在行為表現進行全方位的觀察、記錄與分析,旨在通過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來審視在科學游戲中教師給予幼兒支持的有效性。
我主要針對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進行跟蹤觀察記錄,以參與科學小游戲的幼兒為觀察對象,每周進行2 次觀察記錄,連續觀察16 周,對幼兒的每一種行為都進行翔實的記錄。根據科學游戲的特點,觀察記錄中的幼兒主要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1.積極探究;2.專心操作;3.回答問題;4.求助;5.合作;6.認真傾聽;7.自言自語;8.其他。觀察前,我對觀察記錄表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清晰地了解記錄表中的操作定義,以便于對幼兒的每一種行為做出翔實記錄、細致分析和深入探討。為了更準確地反映真實的操作情況,我以幼兒現場照片和視頻為依據進行觀察、分析和反思。
結合《指南》精神,并結合觀察記錄中幼兒的主要行為表現,我分別根據科學、語言、社會、健康等領域中的相關目標,對本次觀察進行分析,對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進行觀察解讀。(現節選分析表中的部分內容進行分析)
目標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幼兒發現同伴用最小的勺子舀豆子可以裝進小瓶子里;用大勺子舀豆子可以裝進大瓶口的瓶子里,而且豆子都沒有撒在外面。幼兒發現了問題會主動向教師求助,在教師的引導提示之下,幼兒拿出裝滿豆子的瓶子,將豆子倒掉一些,讓瓶子留有空間。這樣,搖動瓶子,豆子才可以動起來,才會與瓶子撞擊而發出聲音。
目標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幼兒發現了漏勺的洞眼比米粒大,比豆子小,分析出為什么米粒能從漏勺里漏出來而豆子不可以。幼兒用右手的勺子去碰擊左手的勺子,勺子發出了清脆的響聲,幼兒根據勺子的聲音能判斷出這是不是不銹鋼材質的勺子。
目標3: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
幼兒用小手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通過多感官通道,分辨出木質勺子和其他勺子的光滑度不一樣,顏色不一樣,還得出了“白色勺子粗糙,不銹鋼勺子光滑,硅膠勺子是軟軟的”的結論。
目標2: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
幼兒通過與同伴之間勺子數量的對比,得出了“自己勺子數量少,同伴勺子數量多,且同伴的勺子比自己的勺子大”的結論。有的幼兒將自己的勺子與同伴的勺子進行比較后,說出了哪把勺子長,哪把勺子短,還將兩把勺子放在了桌面的比較線上,對兩把勺子進行了公平的長短比較,還能說出5把勺子的總數。
根據觀察數據,教師在幼兒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方面分別統計出幼兒外在的學習行為分別是37次和18 次,幼兒在科學領域中的外在學習行為一共出現了55 次,幼兒在傾聽與表達方面表現出來的外在學習行為一共有17 次,幼兒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出來的外在學習行為有6 次。幼兒在操作探索的過程中,其動作能力得到了鍛煉與發展的機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從本次科學游戲中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可以看出: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不僅需要為幼兒提供有效的材料支持,還需要通過語言、眼神、提問等多種方式為幼兒提供有效的探究支持,不僅要有物質上的支持,還要有精神上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引領幼兒始終帶著一顆充滿好奇的心去學習、去探究、去發現,從而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快樂。
在探索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造了寬松的環境,提供了豐富可操作的材料,鼓勵每個幼兒能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支持、鼓勵幼兒大膽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使幼兒在與材料、同伴、教師互動的過程中習得新的知識經驗,增強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1.用形象的語言吸引幼兒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有趣、形象的語言。對幼兒在整個科學游戲中的外在行為表現進行的分析,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教師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暗示幼兒,讓幼兒在自然輕松的氛圍中學會傾聽。因此,在科學游戲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巧妙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有效地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2.用敏銳的眼睛觀察幼兒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說:“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興奮、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因此,深刻敏銳的觀察力是教師在觀察活動中的重要能力之一,能讓教師從幼兒的細微表現中捕捉幼兒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科學地預測問題的發展趨勢,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之中。在科學游戲中,教師在對每一個幼兒都進行細致觀察的同時,還要對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進行分析和診斷,從而更有效地調整科學探索策略。
3.將探究的問題拋給幼兒
科學有效的教育活動應該是關注幼兒主體性發展,注重幼兒親歷體驗,支持幼兒積極多維互動的教育活動。有效活動應該讓幼兒樂起來、動起來、活起來,讓其生命價值在活動中得以實現。在幼兒實際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耐心指導,善于將探究的問題拋給幼兒,鼓勵幼兒反復嘗試。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為幼兒創設展示探究成果的舞臺。整個科學探索活動充滿了自然與和諧,充滿了創造與快樂,幼兒在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中自主學習與探索,細致地觀察與比較,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而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以往的科學知識突出了“教”,注重的是從教師層面進行思考;而現在科學活動注重的是親身經歷、實際操作和主動探究,更多考慮的是幼兒層面,讓幼兒去探究,去發現,去思考,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操作、實踐和獲得。我們有理由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而教師則要做好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當幼兒遇到瓶頸時適時介入引導,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奧秘,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的精神,而不是教師直接去演示、去告之。我們看中的是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究過程以及探究過程帶來的經驗與樂趣。
《指南》中也指出:“當幼兒好奇地擺弄物體,探索物體和材料,試圖通過各種動手動腦的方式解決問題和尋找答案時,正是幼兒‘好探究’的表現。”年齡特點決定了小班幼兒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其思維常常還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的認識在絕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物體的操作。因此,我們還會繼續借助家長資源、社區資源和幼兒一起收集豐富的低結構材料,并秉承“自由、自主、愉悅、創新”的游戲精神,輔以教師的觀察解讀和支持回應,一起促進幼兒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