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型車分公司 陳良銀
發動機流轉自行小車以其結構緊湊、速度可調、經濟方便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汽車主機廠總裝車間。特別是商用車制造公司總裝車間發動機輸送線,基本都采用流轉自行小車輸送系統。毫無例外,我公司總裝車間發動機輸送線也是自行小車輸送系統,承擔著多種車型發動機的輸送流轉工作。由于其電氣控制系統設計上的缺陷,該輸送線流轉自行小車前/后葫蘆在上升/下降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出現前/后葫蘆不同步導致失衡傾斜的問題,而且,既沒有失衡檢測與保護系統,PLC 也沒有輸出報警信號,給現場作業人員與設備設施形成極大的安全威脅。針對這一問題,經過細致的分析、研討,確定并實施了技術改造方案,最終解決了電控系統設計上的缺陷,有效保證了現場作業人員與設備設施的安全。
主要由主控系統(西門子PLC200)、驅動系統(三菱變頻器E740)、電控執行系統(各類接觸器)、電源及轉換系統(包括電源變壓器與斷路器以及轉換繼電器)等組成,如圖1 所示。
流轉自行小車電控系統類似于一個移動的從站系統,被動地接收來自輸送線地面主控柜(主站SIEMENS PLC S7-300 CPU315-2DP)發出的信號,由隨車PLC(SIEMENS PLC S7-200 CPU226CN)根據各檢測元件的狀態執行小車運行狀態和前/后葫蘆的動作。同時,也可以通過地面各工位的手電門,來控制小車和葫蘆的運行。整條輸送線,只有在上料區域、下料區域、維修區域,小車葫蘆才可以上升/下降,其余區域小車只能作前/后運行。

圖1 電氣控制系統組成
2.1 上料區域
在自動狀態下,如果本工位無車時,按一下“要車”按鈕,上一工位的小車會自動進入本工位,小車到位后會自動下降。待發動機懸掛完畢,手動上升一定高度后,按一下“放車”按鈕,小車自動上升到上限位,而后快進到下一個工位。如果選擇為手動狀態,小車到位后不會自動下降,靠手動下降;手動上升到上限位后,按一下“放車”按鈕,小車自動快進到下一個工位。升降按鈕具有快慢雙速功能,上料區域小車升降可以實現快慢速切換。
2.2 下料區域
在自動狀態下,下料1 工位無車時,按一下“要車”按鈕,上一個工位小車會自動進入本工位。如果下料2 工位有車時,下料1 工位小車到下1 前限位時會自動停止。若下料2 工位無車時,則按一下“放車”按鈕,小車自動快進到下料2工位,然后快速上升至上限位,并快速進入返回道積放區域。選擇為手動狀態時,其小車運行過程同上料區域的運行過程一樣,所不同的是,下料區域有兩個下料工位,兩個工位可同時進行裝配。下料區域小車升降也可以實現快慢速切換。
2.3 維修區域
過渡位無小車時,維修/自動旋鈕轉換到“維修”位,操作“合直”/“合彎”按鈕,將小車流轉進入維修站,對故障小車進行檢修。在維修區域內,可以實現小車前進/后退、上升/下降、快速/慢速等多種功能檢測與調整。在積放5 工位無車時,檢修之后的小車可以自動放出維修站,行進到下一個工位隨線運行。
常規重卡發動機總成的凈質量一般為1.5T左右,前/后葫蘆分別勾住發動機的兩個吊耳,分攤發動機的重量,發動機兩個吊耳均勻受力。該流轉自行小車在上料區域與下料區域,在自動上升/下降過程中,由于葫蘆自身損壞、電氣輸出故障或其他原因,導致前/后葫蘆出現不同步、失衡傾斜的現象。當前/后葫蘆失衡傾斜后,只有一只吊耳受力,此時受力的吊耳隨時都有斷裂的風險;同時,受力那臺葫蘆也有超負載的風險;此外,現場作業人員的安全也受到致命威脅。小車傾斜故障圖如圖2 所示。
由于設計上的缺陷,該流轉自行小車既沒有前/后葫蘆失衡檢測裝置,也沒有失衡傾斜保護功能。當葫蘆在上升或下降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引起其中一臺葫蘆停轉,而另一臺葫蘆則會繼續升降,很容易導致前/后葫蘆失衡傾斜。從電氣控制功能與目標來分析,很顯然不符合電氣控制功能與設備安全運行要求。

圖2 小車傾斜故障圖
1.1 技術改造方案
針對存在的問題,根據流轉自行小車現有的結構,我們提出的技術改造方案是通過增加編碼器檢測裝置、完善失衡傾斜保護功能,杜絕前/后葫蘆傾斜現象的發生。
硬件方面,在每一臺葫蘆電機驅動軸上各安裝一個旋轉編碼器。旋轉編碼器通過專用的聯軸器與葫蘆電機驅動軸相連接,并且,旋轉編碼器采用專用的三腳固定支架予以固定,葫蘆在作上升/下降運行時,旋轉編碼器隨著電機驅動軸同步轉動,實時檢測葫蘆電機旋轉的電脈沖數值,并將這一模擬量數值同步反饋給PLC200 系統。
軟件方面,由于現有的PLC200 CPU226CN 具有模擬量運算功能,可以利用現有的PLC 控制系統,在PLC 執行程序中編寫前/后葫蘆電機驅動軸轉角檢測功能與失衡傾斜保護功能程序,PLC 根據實時檢測的數據進行邏輯運算,并且依據計算的結果,給出相應的輸出指令,從而達到失衡傾斜保護的功能。
1.2 技術改造方案的功能要求
要想達到技術改造方案實現的目標,必須在軟硬件方面都要滿足功能要求。軟件方面,考慮到PLC200 CPU226CN 具有模擬量運算處理功能,只需要編寫相應的檢測與運算以及保護執行程序即可。硬件方面,旋轉編碼器既要與葫蘆電機連接固定良好、還要滿足精度要求,同時,還要與控制系統PLC 輸入輸出匹配。為此,我們選定型號為BES50-08S6H-100 旋轉編碼器。該增量式旋轉編碼器具有高分辨率、強負載性能、動態響應速度快、寬電壓、性價比高等特點,完全能滿足工作要求,同時還能滿足PLC 輸入輸出電壓和現場多塵與環境溫度對安全的要求。編碼器相關參數如表1 所示。

表1 編碼器相關參數
2.1 旋轉編碼器支架的設計安裝
由于葫蘆電機驅動軸外端有3 個φ8mm 預留孔,該預留孔的3 個孔距呈等腰三角形,所以,設計制作的旋轉編碼器支架外圓的孔距必須與3 個預留孔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的孔距相等。旋轉編碼器支架內圓的孔距與旋轉編碼器本體上3 個φ3mm 孔距相等即可。考慮到扭力的要求,選擇的旋轉編碼器支架采用5mm 厚度的普通鋼板。聯軸器也采用非標設計,為了便于調節兩軸(電機驅動軸與旋轉編碼器軸)之間的距離,選擇長度為80mm,且2/3 為螺牙的螺桿設計。其整體外形如圖3 所示。

圖3 編碼器及其支架
2.2 電氣接線與程序設計
2.2.1 電氣接線
由于該編碼器屬于增量式旋轉編碼器,故Z相信號線(黃色)無需接入。而葫蘆電機在上升/下降過程中作正/反轉動,因此,需將編碼器A/B 相輸出端接入相應的點。具體接線方式為編碼器的電源正端信號線(褐色)接24VDC供電正端,編碼器電源負端信號線(藍色)接24VDC 供電負端。前葫蘆編碼器A 相輸出信號線(黑色)接入PLC 輸入端I0.0 點,編碼器B相輸出信號線接入PLC 輸入端I0.1 點;后葫蘆編碼器A 相輸出信號線(黑色)接入PLC 輸入端I0.3 點,編碼器B 相輸出信號線接入PLC 輸入端I0.4點。編碼器的屏蔽線與公共接地端相連。至此,旋轉編碼器實現了與PLC 的電氣通信連接。接線圖(部分)如圖4 所示。

圖4 旋轉編碼器接線圖(部分)
2.2.2 程序設計
在PLC 執行程序中增加前/后葫蘆升降脈沖檢測程序、脈沖數值比較程序、報警輸出程序。以前/后葫蘆上升到位為初始值,前葫蘆的初始值裝入VD0,后葫蘆的初始值裝入VD20。當前/后葫蘆開始下降時,脈沖檢測程序隨即進入檢測狀態,實時檢測前/后葫蘆運行時當前的脈沖數值,前葫蘆的當前值裝入VD4,后葫蘆的當前值裝入VD24;下降的脈沖數值為正(增量),上升的脈沖數值為負(減量),并且,這一數值在沒有歸零(初始值)前將一直累積。同時,將前/后葫蘆運行的脈沖數值進行比較,前葫蘆的當前值與后葫蘆的當前值之間的差值裝入VD10;后葫蘆的當前值與前葫蘆的當前值之間的差值裝入VD30;然后將VD10、VD30 分別與設定值進行比較,當VD10、VD30 的脈沖數≥1000,也就是前/后葫蘆落差≥6cm 時,PLC 終止前/后葫蘆升降動作,同時M10.4 將輸出故障報警信號。此時,只能手動調整前/后葫蘆狀態,且必須回到初始值(歸零)才能繼續自動運行。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前/后葫蘆落差過大,杜絕出現單邊受力的不安全狀況。部分程序圖如圖5 所示。

圖5 部分程序圖
通過對發動機流轉自行小車前/后葫蘆電機增加旋轉編碼器檢測裝置,檢測前/后葫蘆升降的實時狀態,有效解決了前/后葫蘆因不同步導致失衡傾斜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并且,該項目進行了長時間的跟蹤驗證,有效保護了現場作業人員與設備設施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對類似的設備改造也提供了借鑒作用。